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外文化交流》2003,(12):46-47
2003年10月2日.瑞典文学院郑重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约翰&;#183;马克斯韦尔&;#183;库切。评论家认为,卡夫卡是库切的文学偶像之一,像卡夫卡一样,库切的写作语言达到一种近乎《圣经》式的简洁,他在反思种族隔离的南非社会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人性。他是一个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  相似文献   

2.
<正>"我往前走了几步,我停下来,我倾听着。9月的草儿不再颤动了。我仿佛听见葡萄架下有蟋蟀唱歌,但那也许只是我耳朵的嗡鸣和往昔的夏日在我记忆中的絮语。半轮残月挂在空中。月光是微弱的,但足以使其他星星黯然失色。她高悬在那儿,挑逗着大地。对月儿的魅力我变得冷漠了。她飘浮在太多的被忘却的蹩脚诗歌之上。月亮是音乐家和诗人的危险的启迪者,是浅薄的形象和乏味的激情的母亲,她给黑夜和星辰抹上了忧郁的色调。"这是法国作家弗朗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即将揭晓,但即使过了八十四年,瑞典文学院仍然没有搞明白艾尔弗雷德·诺贝尔究竟认为这笔奖金应该授予什么样的作家。诺贝尔在遗嘱中规定。奖金应授予那些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作家。在最近出版的纪念瑞典文学院创建二百周年的一本书中,瑞典诗人、文学院院士克耶尔·埃斯普马克先生说,自1901年第一次颁发文学奖以来已经一再对“理想倾向”这个概念下过定义。有机会看到文学院的机密文件的埃斯普马克先生下结论说,“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似乎就是  相似文献   

4.
艾利亚斯·卡奈蒂可算是一九八一年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的获得者。他出生于保加利亚,今年七十七岁,是英籍小说家,剧作家兼散文家。他富有爱因斯坦那样长密的白发和小胡子。由于他在各方面都符合瑞典科学院文学奖的标准,他于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日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十八万美元的奖金。正象一九八○年的获奖者,波兰出生的诗人切斯拉夫·米格什一样,卡奈蒂的伤感的文风也同样是战前欧洲文化的继续。卡奈蒂侨居伦敦,熟谙好几种语言,但他仅用高雅精确的德文写作。过去他名不见经传,可托马斯·曼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瑞士、英国、德国、芬兰、瑞典的许多音乐爱好者都知道他的名字。他是第一个荣获威尔地-托斯卡尼尼金质奖章的原苏联演员,这种奖赏只授予世界上最优秀的歌剧演员。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是科学上的巨人,他在科学上争先夺冠,但在爱情生活中却是一位不幸的追求者。诺贝尔一生曾三次坠入情网,但爱情带给他的除了甜蜜、幸福之外,更多的却是苦涩,无奈和遗憾……第一次恋爱,天不遂人愿1851年,18岁的诺贝尔正在巴黎研读化学。...  相似文献   

7.
卡尔维诺在意大利文学界是一位国宝级的作家,他那些神奇瑰丽的作品,持续冲击着纯文学的最后防线,令无数读者沉醉于文字间难以自拔,因而被众多评论家誉为“作家们的作家”。厄普岱克称他是“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意大利符号学大师同时也是卡尔维诺的好朋友艾柯评价说:“卡尔维诺的想象就像宇宙间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然而就像我们以前看到的那样,  相似文献   

8.
大名人诺贝尔终生未娶,但他并不是一个独身主义者。十八岁时,诺贝尔游学巴黎,与一名法国少女热恋,女方是一家药房的职员。不幸这位少女不久患结核病死去,诺贝尔一度悲痛欲绝。但后来他埋头事业,发明了无烟炸药。诺贝尔四十三岁时,已是世界闻名的企业家,这时他对招聘来的临时秘书——一位才貌双全的伯爵小姐一见钟情,便向她求婚。但是,女方已有婚  相似文献   

9.
最近,法国出版界推出当代作家保尔·莫朗的短篇小说全集作为出版法国文学名著丛书的一个步骤。保尔·莫朗与法国当代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让·科克托和保尔·克罗第尔等都是文坛挚友,有莫逆之交。莫朗与他人不同之处是他一生酷爱旅游,足迹遍天下,旅程一个接一个,以致于巴黎成了他来去匆匆的栖身之地。莫朗的环球旅行始于1925年,游遍天下名山大川、旧城故堡,他自认对他影响较深的旅行要数中国、日本、新加坡、纽约和法兰克福之行了。莫朗原本是法国外交部的一名高级官员,而正是这些旅行、尤其是东方之行使他解脱了行政官僚主义的烦恼,同时又给他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10.
作家的愤怒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三大作家之一的西班牙人塞万提斯(另外两个是法国的拉伯雷,英国的莎士比亚),1604年写成了《堂吉诃德》,这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1614年,他突然发现有人冒名伪造《堂吉诃德》第二部,内容庸俗,文笔低劣,塞万提斯愤怒极了。虽然这时他已是68岁的老人,但仍奋力加速  相似文献   

11.
高永 《世界文化》2006,(12):10-12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理由是他“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有人认为,奥罕·帕慕克获得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大师相提并论。但他的获奖也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诺贝尔奖存在政治倾向的质疑,有人认为他之所以获诺奖,不是因为他的创作,而是因为他的言论。帕慕克虽然早已获得了世界声誉,但我国读者对他并不熟悉。第一部译成简体中文的帕慕克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人的面孔表情常常会伪装,而眼睛则不会。眼睛里的表情是真实的,它能反映人的全部精神世界,故尔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年)说,根据眼睛可以判断一个人。那么,我们从俄罗斯文坛泰斗的眼睛中,又能看到哪些暗含的精神品质呢?在俄罗斯诗人中,普希金的眼睛无疑是最富有特点的。同时代人认为,普希金的眼睛反映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是一双蔚蓝色的、聪明的、敏锐的、闪耀着光辉的眼睛。正如同时代人所描述的,普希金的面孔并不美,但他的智慧和眼睛的光辉却是著名的。H.N.波烈伏依说,诗人…  相似文献   

13.
自从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以后,“侦探小说女王”的桂冠一直被打入冷宫。现在,竞争对手有三个,那么,谁将摘取那顶桂冠昵?英国第一位荣获"侦探小说女王"称号的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于1976年安然去世,这一消息使克里斯蒂迷们惊愕万分。然而,.由她创始的这顶"桂冠"之争日趋激烈,英国必将永远有一位"侦探小说女王"。克里斯蒂在世时,这一桂冠为她所垄  相似文献   

14.
不朽的作家左拉苏音编译1893年,伦敦在左拉来访之际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仅仅五年后,左拉再抵伦敦时却是隐姓埋名、以躲避法国政府因他为德雷福斯辩护加诸于他的迫害。1893年,伟大的法国作家左拉首次访问了英国。在此行的100周年纪念日,法国大使主办了一...  相似文献   

15.
阿·采特林曾对列宁著作中引文的作者和引文数量作了一个统计:十九世纪以前的俄罗斯作家12条,口头文学20条,普希金以及他同辈的杰出人物19条,莱蒙托夫4条,格里鲍耶陀夫64条,克雷洛夫60条,果戈理97条,屠格涅夫44条,奥斯特洛夫斯基17条,冈察洛夫13条,格里戈罗维奇2条,陀思妥耶夫斯基2条,波米亚洛夫斯基4条,车尔尼雪夫斯基12条,杜勃罗留波夫1条,涅克拉索夫24条,谢德林320条,格列布·乌斯宾斯基14条,列夫·托尔斯泰7条,戈尔布诺夫7条,契诃夫15条,二十世纪俄罗斯作家26条,西欧文学50条,神话,古希腊罗马作家64条,未查明的作家2条,总共900条引文。其中俄罗斯作家占88%,讽刺作家(谢德林一人)占35.5%,果戈理占11%,格里鲍耶陀夫占7%。  相似文献   

16.
作家赫尔曼·黑塞作水彩画《我的新院落》时年已五十。画面上,透过他在蒙塔格诺拉住宅后院的藩篱,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卢加诺湖。在此十年之前,他看见一朵木莲花,就此着了迷,以至他拿起画  相似文献   

17.
纳丁·戈迪默是最受尊敬、最享声誉的作家之一。她目前正忙于写作她的第10部长篇小说并且已经出版了8部短篇小说集。戈迪默使用英语,国籍是南非。她称自己为白色的非洲人,并说,即使到她临终前,她所能想象的最后一件事也将是斯普林斯附近被烧光的南非冬季的大草原。斯普林斯是一个以采矿为主的小城市,戈迪默是在那儿长大的。她身材娇小,举止优雅,她的性格刚柔相济,处事谨慎,恰似一尊外柔内刚的塔纳格拉陶俑。造就她这种性格的不仅仅是她自己的道德和美学修养,而且还有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种社会制度下,一言一行都必须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18.
在那“饥渴的30年代”,罗伯特·本奇利①的一位朋友对这位幽默作家的经常酗酒非常关切,因此,有一天,他问本奇利:“鲍勃,你不知道酒是慢性毒药吗?”本奇利举起又一杯刚倒在小方块冰上的苏格兰威士忌酒,回答说:“那没关系,我能等待到看见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拓展人们视野的作家石巍编译拉尔夫·埃利森以其唯一发表过的一部力著向千万人展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一个被人们忽视的角落。拉尔夫·埃利森一生只发表了一部小说,但谁也不认为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作家,却公认他是美国文坛的一位奇才。他1952年发表的小说《看不...  相似文献   

20.
朱恒章 《世界文化》2006,(10):26-26,27
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时间已是半夜。莱斯丽·鲁勒漫步在门格尔旅馆的门厅和各层走廊寻找女佣莎丽·瓦特。不过她并不需要干净毛巾——虽然旅馆的客人们曾多次目睹莎丽抱着一大堆毛巾。莱斯丽是一位作家,尤其擅长写幽灵传闻。她正在寻找的这个名叫莎丽的女子已逝去一个多世纪。据说其幽灵一直游荡在这座有着146年历史的旅馆里。旅馆职员们对于幽灵的传闻甚为敏感,旅馆管理层甚至以该旅馆幽灵出没的历史传奇大造舆论来招揽游客。当莱斯丽来到正门大厅询问门卫是否亲眼看到过莎丽时,他们突然听到对面办公室的外墙上传出一声响亮的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