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一书中,主张科学实践中存在两种力的舞蹈:物质力量和人类力量.而此前人们在对科学实践中力的研究,存在两种极端主张:一方面,以科学家为主体,他们强调物质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面,SSK学者们主张科学实践中人类力量占据着主导地位.相对于这两种主张,皮克林的观点是一个进步,但皮克林的主张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2.
皮克林认为传统的科学观并不能完整地描绘科学的图景,科学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实践的过程。但是,人们更习惯于探讨科学的实验研究、实验室研究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科学的概念实践却很少有人问津。皮克林认为,概念实践的研究在科学实践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我们还能发现概念实践中的冲撞体现着阻抗与适应的辩证法。同时,概念实践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科学的相对性、历史性等都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这是李伟平教授在谈到当前学校教育的走向时的观点:把学生和教师看做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师不再被看做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不再被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从"生命关怀"的意义出发,教育就不应该是一厢情愿的给予,而应该为其生命健康、主动的发展提供时空,架设平台。冰心是一位心中充满爱的伟大作家。她爱孩子,因此,她笔下的这篇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  相似文献   

4.
一、《标准》解读。数学从属于科学,那么数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在这些根源性问题的哲学思辨中,“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得到了更多的认同。“也就是说,在数学中我们是通过(量化)模式的建构,并以此为直接对象来从事客观世界量化规律性研究的。”基于此,我们就能理解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也就不难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一个新的视角定位“探索规律”,并对学生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提出新的要求。《标准》把“探索规律”作为内容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学段要求: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第二学段要求:探求给定…  相似文献   

5.
在《喧哗与骚动》刻画的人物中,班吉被看做白痴而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然而,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文本,发现班吉对现实世界中的"酒"、"色"、"财"、"气"有着独特的体验。班吉的人格世界不仅仅是本我的,更是自我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历史人物的原型,剧作《莫扎特传》中莫扎特被塑造成为一个音乐天才,他是一个"上帝的宠儿"。然而,皮特·舍弗在他的剧作《莫扎特传》中并没有热情洋溢地赞美这位被上帝眷顾的天才音乐家。作者除了描述他无人能及的音乐才能外,也赋予了他常人所具有的缺点,如挥霍无度、傲慢自负等,去掉莫扎特的神秘感,向读者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音乐天才。本剧的亮点是两种世界——传统世界与"异类"世界的冲撞。无论是莫扎特与萨列里个人的碰撞,还是莫扎特所代表的新形式音乐与以萨列里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之间的摩擦,都可以归结于这两种世界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20世纪80年代起,"实验室研究"在Science Studies中开始兴起,代表性著作就是拉图尔与伍尔伽的《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还有诺尔—塞蒂纳的《制造知识》、皮克林的《建构夸克》,等等。而在科学哲学中,首先为"实验室研究"提供辩护的是哈金1983年发表的《表征与干预》一书。本专题选取了对哈金与拉图尔这两位代表性人物的"实  相似文献   

8.
采用皮克林实践的冲撞理论,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与小学教师在职教育进行文化研究。小学教师在职教育要遵循学校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减负新规”在特定时间促进小学师生异质性要素耦合,实现教育改革的基本信念。  相似文献   

9.
笼统地讲,科学是指被实验、实践证明,或被公认的真理或公理,是研究和解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最为可靠的工具。而当今时代是科学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普遍的时期,科学的气息已经弥漫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现象就决定了孩子从一出生就无法避免地必须接触科学的熏陶和滋养。  相似文献   

10.
观点     
专家访谈:教育信息化应被看做一个过程《中国教育报》1月10日发表该报记者就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问题采写的专家访谈。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应被看做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傅德荣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有关专家指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学习型的课程改革共同体,一种共同的课程愿景———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需要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新局面,本文试图从新课程是怎样产生、新课程涉及哪些内容以及新课程“新”在何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在科学课程中,观察是任何科学探究的基础。这是由科学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和解释世界,描述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而实验也是观察,是借助于仪器进行的观察。《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和经历一个个的观察、  相似文献   

13.
由中科院路甬祥院长提议编著的《2 1世纪 1 0 0个交叉科学难题》是《2 1世界 1 0 0个科学难题》的续集。续集以强调跨门类科学、多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主旨 ,适应 2 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我校赵国求研究员关于思维科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诠释的学术思想被选入其中。约稿通知借用爱因斯坦的话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通知说 :“因此 ,《续集》将作为…  相似文献   

14.
<正> 钟向东同志在《对哲学定义的质疑》一文中(见《争鸣》1985年第1期,以下简称钟文)提出:不能说“哲学是一门科学”,只能说“哲学是一种学说、学问、是学术上有系统的思想或见解。”钟文认为,根据“科学”的两种含义,如果说:“哲学是一门科学”,则犯了以下几点错误:一、把所有的哲学,包括非马克思主义哲学,都说成是科学,而事实上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二、如果说“哲学是一门科学”是一个定义,则“找错了被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天津市南开区陈一新、魏锡山两同志主编的《主体教育实践———科学探究课程实验案例选编》正式出版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这是对他们开展的科学探究课程实验的系统总结。我有幸参与了他们开展科学探究课程实验的研究过程 ,并先读此书 ,感到这是一部值得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推荐的专著。《主体教育实践———科学探究课程实验案例选编》是实验探索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成果。全书分四部分 ,用具体、生动的案例 ,分别介绍了他们在学校层面的课程设计、组织和实施 ;教师对探究专题的设计、实施和体会 ;学生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16.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近日,笔者观摩了市自然(科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发现大多数参赛课都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做出解释……探究式教学的广泛运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积极践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欣慰之余,仔细分析其中的部分课例,发现也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现略举一二与大家共斟酌。案例一:教学《燃烧的条件》,教师首先给学生演示了一个…  相似文献   

17.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突显科学探究、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在时间、空间及仪器和药品选择上都十分有限,学生的个性不能充分展示和张扬,而课外探究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探究是涉及探索自然和物质世界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寻求新的理解的过程中,探究可以使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然后有所发现并对发现进行严格的检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  相似文献   

19.
新的科学课程目标与过去以知识技能为核心的课程目标明显不同的是,它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主要的课程教育目标,而且,其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同时它也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因而有人甚至提出“为探究而教”。那么,什么是科学探究呢?探究是一种涉及探索自然或物质世界过程的学习方式,在寻求新的理解的过程中,它导致提出问题、做出发现并对发现进行严格的检验等诸多活动。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现代教育科学使用…  相似文献   

20.
读罢《一堂“失败”的好课》这一案例,笔者觉得与其为这堂课的成功与否争论不休,倒不如静下心来,换个角度思考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妨作如下推想:1学生上课投入了吗?纵观整个案例的教学过程,并不难发现学生主观参与学习的意识较强,积极性高涨,他们不但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而且还肯动脑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2学生故意装糊涂吗?那更不可能,从案例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都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许多关键的地方,看法几乎一致,态度坚定,并能阐述出条理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