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媒体作为新的传播形态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作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始渗透,动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和建构。占领网络媒体新阵地,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成为一个新兴的新闻传播平台。立足新闻受众的接受需要,网络媒体的发展需要,传统媒体的发展需要,探析网络媒体对新闻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并提出通过时间维度的纵向整合,空间维度的多维整合,多种资源的互动整合,新老媒体的优势整合等多角度、深层次的整合途径,实现对新闻传播的升级和优化,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开放、交互和跨界的特性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相契合。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拓展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研究,整合政府、社会、高校和教师各方资源,寻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文化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形成价值体系优势、增强民族精神独立性和引领并整合价值共识的价值意义。在现实中,传播主体、接受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环境等多重关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要遵循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普遍规律,从把握对内培育与对外传播、顶层设计与具体推进、传播内容与传播方法等三对关系的基础上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环境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方式不再是平面单一的,而是立体生动的;不再是拘谨严肃的,而是自然活泼的。我们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所拥有的全新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空间氛围,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内容精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互动机制,使新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和"新空间"。  相似文献   

6.
江西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利用这些资源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手段,对江西实现发展升级、小康提速具有加速作用。当前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推进中存在着挖掘深度不够、整合传播不到位、利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应加大移动传播媒体推广;建立专项基金投入红色文化产业,建立红色文化产业园;挖掘红色文化传播新思路,创新育人形式,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大众化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7.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丰富而有效的资源。高中历史教材凭借其内容十分丰富、思想教育价值较高的特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素材与平台。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有效利用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便让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住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遇到了被"边缘化"、被"拒斥"、被误读、被消解的困境,给传播带来了很大的阻力。要突破传播困境,需要积极整合传播媒介,实现话语转向,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图像都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表达情感的基本方式,更是传播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但当下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时却出现价值观内容传递失真、过度娱乐化以及各价值要素的关联性断裂的困境。因此围绕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资源、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监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质量以及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的识图能力等方面,系统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产生了多元化、多样化的变化,容易产生价值观的冲突。那么,这时就需要有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四要素。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要坚持以人为本,借助于各种媒体并遵循媒介的传播定律。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党之本,强国之魂,化民之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将其具体化,形成三位一体式的整合,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高校媒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传播的有效载体。面对传媒技术的快速变革,高校媒体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向,从健全传播主体、拓展传播定位、丰富传播内容等方面,探寻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包含多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系统,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方可产生教育效果。高职院校应当正视当前协同教育的突出问题,在坚持开放性、目的性、匹配性、关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从管理协同、制度协同、主体协同、方式协同、环境协同等多个维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在破解主要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加快提炼和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步伐,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逐步加紧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在教育和传播的过程中渐进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研究,呈现出理论与实践互动、培育与践行互推、探索与传播互进的鲜明特点。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需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探源、认同、凝练、培育践行和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力度,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性、主体性、时代性和层级性,从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安全、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等方面的互动中把握其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5.
国家仪式是一个国家历史传统、价值观念、时代精神等元素的高度凝聚和仪式化表达,它借助于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仪式培育并强化民众的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精神与价值的反映,需要借助于国家仪式进行有效传播。国家仪式以其深厚的价值承载、宏阔的仪式展演、强大的精神熔铸力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要求,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汇集各种文化的大熔炉,是传播思想的高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社会的前列,成为研究、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为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肩负起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发挥好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并密切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规律,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以及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集中地带。与此同时,网络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教育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在新时期,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中,存在着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怎样的?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怎样的?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文章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而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的指引;“四个方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也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是从思想认识上教育人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文章认为在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基础上,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任务。文章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价值载体原则、价值特色原则和价值基础原则。在这三条原则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由平等、和谐互助、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榜样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形式。榜样的载体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榜样选树,承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榜样宣传,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榜样学习,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榜样的上述作用,既需要提升榜样自身的影响力,也需要增强榜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成、传播和践行等各个环节的契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众文化生产方向的把握、对大众文化所传递价值观的整合作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透过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建立引领机制,不仅要优化传播机制,还要建立预测大众文化发展趋势的机制、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动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众文化生产的机制、区分大众文化多样性需求的引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