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史并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研究的典范。他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无疑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然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与展望》(载《光明日报》2004年2月24日)中写道:“对学术和学者自身进行研究,即展开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学术发展和繁荣的表现。”新时期“在对学术自身进行基础性、学理性研究的同时,还展开了实证性的研究。对于学术自身的实证性研究,主要包括关于当代著名学者的个案研究和学术史的研究。”“学术史方面的著述,除了历代的学术史、当代各学科的发展史外,还出版了不少的‘红学’、‘鲁迅学’的等特殊学科的学术史。”上引这一段话是对当代学术史研究与著述情况的一个简要概述。《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李明山、左玉河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计465千字,以下简称李著)是较早出版的对中国当代学术史进行综合、整体、宏观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相似文献   

3.
大学原产于欧洲,因此欧洲国家关于大学史的研究不但成果丰富,而且研究队伍阵容强大,远非中国的西方大学史学科所能比拟。由于语言和文献等方面的限制,我们的学者确实难以达到欧洲同行的水平,但我们从事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研究,又不能不涉及历史,不能不研究欧洲的大学历史。对现代高等教育的研究,常常需要回溯历史,以便了解现状的演变过程,获得启发,总结经验教训等。可惜迄今国内对西方大学历史的研究,尚远不能令人满意。这一薄弱之处,或许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自由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的基础,文理教育是现代意义上通识教育的直接源头.在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涵盖了有教养的人、公民人格、服务社会、立足知识等核心价值.民国时期以蔡元培等为代表的“培养学生之完全人格,体智德美四育和谐“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等观念是中国通识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成果.通识教育理念与制度的互构形成的中国经验对未来大学通识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即将以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开始新一轮教育改革之际,对高等职业教育在资源、结构、要素等方面进行重构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重点分析,同时系统梳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成就、问题与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构筑层次健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稳妥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去行政化”改革以及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研究多向度纵深展开,知性诗学研究是其重要成果之一。学界从知性理论、西方知性诗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国现代知性诗歌、知性诗歌形式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成果丰硕。这里面有着某种共识,有少数突出的范例,也存在重复、视域狭窄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对西方文论的介绍与引进,是近些年来国内方兴未艾的一项工作。文论引进的第一步是对原著的翻译和评介.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国内许多学者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论引进的第二步是弄清文论的来龙主脉,找出各种文论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根源,以便人们史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它们。这是较为关键的一步,日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著作还不多,成果也有限。陈本益等著《西方现代文论与哲学》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成果。该书从现代文论与哲学的关系入手,系统阐述了现代西方文论的丛本理论,具体分析了它们与西方哲学的关系,从而为…  相似文献   

8.
90年代的学术史风景与“80年代的教训”紧密相关。80年代把“哲学史”的研究分为“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旨在抑“经”的历史客体性,扬“我”的现实主体性。“六经注我”是“后红卫兵现象”,必须对其在学术上造成的后果进行清算。这一阶段学术史成为问题一方面取决于学术的重负、学科的分细、趋向于宏观与微观两端,另一方面取决于从封闭到开放,面对着全球“现代—后现代性”文化语境,长期承受高压的“主体性”一下子膨胀起来。90年代学术史面对着“整理国故”、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读“经”救国、尊孔济世等新历史语境。这里有两个关系误区:一是学科对象(“本文”)与“学术史”的关系,两者都成为“史”,但后者对前者是历史中的“我”与“经”的关系;二是当前的“我”与前二者的关系即学术史的客体性与主体性的关系。学术史研究存在着“研究之研究”与“研究本身”的不可颠倒的“本”、“末”关系,对海德格尔的文献研究是为了本文的解读,而本文解读仍不是取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依附、借鉴、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全球化过程中 ,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题。就此问题而言 ,“依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本文分析了中国教育理论领域依附理论出现的原因 ,指出依附理论的基本概念、立场和研究方法值得商榷 ;高等教育研究套用依附理论的合理性值得质疑 ;将中国教育近代化笼统归结为“依附性发展” ,忽视了百年来中国教育在引进与借鉴西方教育模式中的主体自主创新。作者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高等教育自主创新的典型案例 ,在全球化进程中应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 ,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 ,进一步重视本民族文化传统 ,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这段时期内,中国有意识、有计划地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奠定了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开辟了现代科学知识教育的先河;同时也引人了西方进步的人文科学成果、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培育了一大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西学引进的过程和西学的作用作简要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进行梳理、解读和反思,并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框架内,探索近代科学技术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这些研究思路和成果启示我们,高等理科教育改革应该重视对中西方文化特质的分析和把握,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继承与文化引进等关系,进而推进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在机构建设、成果产出、人才培 养等方面取得了不错成效。统筹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彰显 了人文关怀,走出了适合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中国道路”,高 等教育研究中的“中国学派”日趋成熟。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 等教育学科发展要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强化高等教育改革 力度,推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转型,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 高等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20世纪初,借助西方传统逻辑的理论与方法,近代学者开始系统研究以墨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的类范畴.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日趋全面和深入,出现了一大批颇具新意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专门成果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墨家“类”范畴.本文从“类”范畴研究的基础、方法、内容等方面人手,分为四个方面来探讨近现代时期关于“类”范畴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就“篇名”栏检索“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116条(篇)论文。中国大陆学界对赛珍珠《大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作主体的研究,主要从赛珍珠的特殊西方身份、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多元文化身份、思想倾向、在东西方协会的工作等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对《大地》主题的研究,主要从“史诗”意义、土地乡土情结、女性主义视角、政治文化视角、生态学视角、中西文化交流视角、宗教视角、儒家思想视角、东方主义视角、后殖民主义视角、神话原型视角、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文学人类学视角、婚姻视角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三是对《大地》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性格塑造角度、具体形象、群体形象展开分析。相对来说,对《大地》艺术特色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党为在学术专著《美国新清史三十年》一书的“结语”中说:“大量的西方中国研究成果的引进,已经对中国学术界产生冲击。”…呦作为高考历史试题研究者。笔者读了此话后立即想到一个问题:大量引进的“西方中国研究成果”.对学术化倾向日渐明显的我国高考历史试题是否也产生了影响呢?为回答这个问题,笔者将“西方中国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基本观点、重要模式和代表作等,  相似文献   

16.
清末,西学东渐的文化大潮诱发了中国新式高等教育的萌芽,一批新式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的纷纷创办,这不但冲击着科举制度束缚的传统高等教育,而且开启了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转型。与此同时,西方现代学位制度也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转型中的高等教育为其施行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作为高等教育学习西方的理论成果。壬寅癸卯学制第一次把新式高等教育纳入到近代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使高等教育近代化在制度层面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以后,学位制度在发展壮大的新式高等教育肌体上萌芽、发端,逐步本土化、“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要对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进行研究,首先需思考“学术”的内涵,在界定“学术”的基础上澄清“学术史”,把握文艺学学术史学术研究活动的运行过程、历史内容和发展规律,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要完成这一任务有四项工作要做:一是面对现实,研究现实的新发展、新特点、新需要;二是要面对传统,向传统寻求资源;三是吸收世界各民族有价值的文艺学思想;四是梳理近代以来、特别是百年以来文艺学的研究脉络、历程和成果,弄清前人做了些什么,现在应该做和能够做什么。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研究在具体操作上应“内史”和“外史”结合,注意贯穿其中的“古今”之争、“中西”之争,充分看到外来学术思想的输入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发展变化的重大影响,看到20世纪科技发展对文艺学学术史研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归国留学生群体占据民国高等教育界要津,主导了一场如火如荼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进行了把西方(尤其是美国)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和模式与中国本土需要相结合的探索,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们在促进中国现代大学精神和现代大学制度确立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高等教育融入了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成为世界现代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透过近 30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繁荣的表象背后 ,我们可以看到其存在的突出问题 :“以西律中”或简单套用和移植教育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理论的倾向 ,对西方模式的横面移植与模仿多于纵面的继承与中国典范的创建 ,缺乏对高等教育管理自身理论的深入探究 ,缺乏实证研究精神 ,缺乏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它们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缺乏突破性的原创成果 ,理论的创新不足 ;缺乏在学术上围绕集中问题 ,聚集优秀人才 ,采取新颖视角 ,形成独特风格 ,提出新的理论 ,且有受人尊崇的领袖式高等教育管理学家自发形成的研究群体———学派。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欲理论创新须先培植学派。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用”为目的、向西方倾斜而自我否定的学术心态、公式化的创作方式和形式化地追逐西方学术新潮以便迅速在中国加以运用等的结合,是中国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传统,它导致了中国教育学在文化上的双重隔绝:既隔绝于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也隔绝于西方文化历史传统。要改变这一状态并使教育学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理应把传统教育学术纳入研究视野,从教育学史拓展到教育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