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在期刊研究方面,张伯海先生是我的坚实引导者,影响至深的当属第一课.那是1991年深秋,他在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任上,我在河南郑州谋饭.有一次,我陪同有关领导到署里办事,他留我在他办公室单独谈了一会儿.所谈其他内容都忘了,但那句"期刊是要死的"是永远记得的.他语调轻缓、舒徐,于我则无异于晴天响雷.  相似文献   

3.
有位资深记者,也是一家新闻单位的领导.我几次听他发言,每每谈及创业政绩,总结奋斗经历,他都会豁达大度、真挚诚恳地讲上一句: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努力…… 这种善于加一个"们"的说法,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  相似文献   

4.
"娱记"王锋     
胖人招人喜欢,因为胖人总给人一个错觉:以为他瓜瓜的,跟他交往不费脑子,省心,比如胖嘟嘟的王锋。人一胖,其造型就产生幽默效果,老远见了就忍不住乐,比如王锋来了。一次参加文学活动,王锋与我同宿一室,睡前问我:“你打鼾么?”我说不打。他从洗手间出来,甩着胖手上的水珠,再核实:  相似文献   

5.
前些日子,有一位很有名的人去世了,我在网上看到帖子后,认为是值得“传播”一下的“新闻”。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我迫不及待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某某去世了。”“谁?”朋友很认真地追问一句。我说“某某去世了!”“噢,与我没关系,我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相似文献   

6.
1998年,我写出了14万字的<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的书稿,想请老前辈给我题写书名.我先找到王维老,王维老再三推辞,他给我介绍了夏征农.就这样,我认识了夏老.以后,每逢夏老生辰,我都会前往向他祝寿.可是,2008年10月4日,革命老人夏征农走完了他"半是战士半书生"的人生路,永别了我们.  相似文献   

7.
与13年前在上海种下第一棵蔬菜时一样,62岁的美国人朗杰士始终在媒体前保持低调。朗杰士在上海被称作“洋农民”,他的“农场”是外国人在此地投资时间最长的“常青树”。尽管如此,他对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大部分时候都报之以“NO”。不仅对媒体,对于其他中国社会中常见的“参观”“评比”之类活动,他也一概拒绝。其园艺场所在的乡镇农业部门曾有意把他300亩大小的种植基地列作“现代农业示范性基地”,朗杰士同样谢绝了。他的理由十分简单,因为在上海种菜,是“我的实验”,也是“我的生意”,更是“我的享受”,是“我自己的事情”。与上海共发…  相似文献   

8.
身患白血病的13岁女孩周越离开人世后,报社派我和另一名记者前往她家中采访。刚接到采访任务,我有些茫然:人已经死了,如何用镜头表现这一新闻事件?来到周越家中,听周越父亲介绍完情况,我发现卧室有一小床,床上放着一些衣物和一个布娃娃,我问这是不是周越的床,他母亲说,这就是小周越生前睡的床,那个布娃娃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于是我让他母亲简单整理了一下小床,按动快门,拍卜了“小周越带着对人生的眷恋走了”这张照片,随后我又给周越父亲要找了一张周越生前的照片。  相似文献   

9.
周书养 《今传媒》2005,(5):16-17
自从我采写了《孙武胜,讨工钱讨得出了名》之后,孙武胜就一直被众多媒体持续关注着,就连中央电视台对他都进行过十几次的采访报道。我也因采写此稿获得陕西新闻一等奖、中国晚报特别报道奖、全国省级都市报一等奖。我与孙武胜的“双赢”引起了很多同行的关注,有人问我是怎么发现孙武胜的,我说,我发现孙武胜是因为他的性权利”。  相似文献   

10.
我是人大代表,你就得被我搞! 十几年前,顾德成是个学徒工。为谋生计,他承包建筑工程,但初涉建筑市场,人单势孤,经常受人欺负,有一次连肠子也被人打出来了。这些经历使他  相似文献   

11.
所谓短册,是指过去日本人用来写和歌或俳句等的一种窄长条厚纸。两年前,我在日本进修时,常听说“短册”这个词,但开始时我不知道短册在出版界为何物。有一天,我与讲谈社的一位部长一起到池袋的一家书店参观,发现陈列在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里都夹有一张细长的厚纸。当我询问那位部长为何所有书里都要夹上一张这样的纸条时,他告诉我说,“这就是短册”。接着他向我详细地介绍了短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12朝古都西安,出了个鬼怕人爱的传奇市长。此人姓张名铁民,山西介休人士,1936年参加革命,是个老牌子的中国布尔什维克。张铁民几十年官场生涯,历风经雨,毫无例外地也曾被历次政治运动修理过。但他秉性难改,不怕鬼,不信邪,办事只为老百姓,而且极端认真,说了就算,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顽固透顶。缘此,市民送他大号“铁市长”。我听到过市民“有口皆骂”的市长,甚至市长调走(多半是高升)时市民抬着棺材送行。像张铁民这样市民有口皆碑的好市长,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因此我慕名从北京专程到西安去采访他。一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我…  相似文献   

13.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6):89-94
我的那住老夫子,是个北大国文系的用功生。为什么叫他“老夫子”?当时他只有二十三岁,却经常穿着长袍子,戴上呢礼帽,很有夫子派头……老夫子常帮我从图书馆里借来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来阅读;他听了顾颉刚、孙楷第及其他一些名教授的讲课,兴趣上来了,也向我复述一遍。老夫子帮助我提高了文学素养,我感谢他……8  相似文献   

14.
过"五·一"节     
最近一段时间,他工作很忙,连双休日都很少休息,眼看"五·一"节来临,妻关切地对他说:"后天就是'五·一'节,我说李建,到时你就别再上班了,在家休息一天,咱们上午游公园,下午逛商场,晚上我给你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再少喝点酒,让你好好轻松一下."他满口应允.  相似文献   

15.
关于所谓"党报边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从事新闻研究的朋友问我,有人认为,现在的党报正在“边缘化”,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回答他,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6.
马毅敏是晚我多年的南开大学的小师弟。他从小酷爱摄影艺术,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摄影专业毕业后,20世纪90年代初调入新华社山西分社任摄影记者。前些时,久未谋面的他突然登门造访,给我带来两样东西,一是一幅他自己制作的古代壁画宣纸摄影画轴,一是登载他若干作品的画报。看着他的作品,听着他侃创作经,真叫人有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十多年来,马毅敏在他的职业摄影生涯中,本已小有名气,但他仍以创新为己任,坚持独辟蹊径。他经常利用外出采访和节假日采风拍照,在实践中积累素材,在拍摄中获取美感。为了拍摄古代壁画精品,他的足迹遍…  相似文献   

17.
一张北海票 1942年,我5岁.那年早春的一天,德柱表哥因给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传递日伪情报犯了"八路嫌疑"案,国民党张天佐的保安团挖好了窝子要活埋他.德柱表哥大清早冒着料峭寒风,光膀赤脚撞进我家门.他在我家东厢房饭屋里隐藏了一个白天,当晚穿上我父亲的粗布衣裳和山杠子鞋,星夜逃往二百里外的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投奔了八路军.  相似文献   

18.
峻青 《档案与史学》2007,(10):18-26
一 这里记述的,是一位我非常钦敬的挚友——屈原研究专家文怀沙教授.他有一件戏剧性的死而复生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86年10月. 天高气爽.我来到我的故乡胶东半岛,参加烟台艺术节.正当我沉浸在亲切而迷人的艺术享受之中,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文怀沙教授逝世了.  相似文献   

19.
一 在中国共产党百岁诞辰到来之际,我想到了我的大姑父茅以升.经历一个世纪风霜雨雪的中国共产党,给许许多多人的生命注入了新鲜活力,就像茅老在他92岁入党时说的那句话一样:"我的新生命从92岁开始!" 这句话说出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一辈子追随中国共产党,并最终实现入党愿望的心声.有人对他在生命旅程接近终点时做出这样的政治选择,感到大惑不解,说他这么大年纪了,地位已经那么高了,还要入党干吗?但是,我了解大姑父,他一生追求进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老人家埋藏在心底30多年的愿望.这个愿望,矢志不移,老而弥坚,终于在他92岁高龄时实现了.  相似文献   

20.
三无"贼"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那一刻我想到我们的读者就是傻根(没有丝毫贬损读者的意思).傻根的质朴几近于"傻","傻"得让人感动,以至于连有"职业道德"的贼都被他感化了,舍身相护,圆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