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现代商报创刊于2002年5月15日,是北京第一张商务日报。商报的诞生是京城报业市场细分的结果,它的目标读者是从事商务活动和关注商务活动的社会主流人群。读者具有分众化、小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5月15,《北京现代商报》创刊。这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现代新传媒,是中国第一张商务日报。《北京现代商报》创出了十几万份创刊号上市两个小时即告售磬,当日又二次加印及创刊号广告刊登额突破  相似文献   

3.
申云 《今传媒》2016,(11):115-116
近几年来,美国最先将机器人应用到新闻行业发展中,并且更广泛地进行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地震警报等领域的新闻写作报道,实现了信息科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对新闻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机器人新闻写作以及它对新闻采编带来的变革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地提出机器人新闻写作时代下新闻采编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4.
赵川 《新闻知识》2003,(7):33-35
2002年初,<深圳商报>举行读者意见调查.位居商报不起眼的C叠夹版中的"健康新闻"版,在"读者喜爱版面"评比中,参与总共53个板块排序,创刊不到一年的"健康新闻"版,名列第六位,在非综合性独立板块中则名列第一.  相似文献   

5.
在报界竞争激烈的今天,充分调动读的阅读欲望,是记采写、报道的一大责任,也是一张报纸扩大影响,增加发行、吸纳广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结合"翻转课堂"的实效性教学特点,在本专业建立实习实训平台,在实际中摸索,在摸索中改革,培养学生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记者来信作为一种报道形式,主要是便于以第一人称揭露矛盾、提出问题,也用于反映群众的呼声和建议,有很强的针对性,它和采访札记、工作研究一样,是记者主体意识高扬的结果.对于长年工作在编辑战线上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应该发挥好记者来信这一文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梁婷婷 《新闻知识》2005,(4):58-59,57
今天,在这个被称为“多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当中,对于行业内竞争本身已经如火如荼的报业而言,在新的媒介环境和竞争压力之下,面对有限的信息资源和受众资源,应该如何才能维系现有的地位和获得新的发展?作为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报纸相对单一的传播方式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在行业竞争日趋同质化,雨后春笋一般的同行者分抢一杯羹的局面下一些报纸所采取的新的竞争方式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冯建喜  陈钢 《新闻知识》2005,(12):73-74
我们于2005年6月合作采写的《奶价下跌销售难,鲜奶倒进污水渠---关中地区奶牛产业采访见闻》一稿,发表后引起了温家宝总理的关注,并作了重要批示,要求陕西省有关负责人深入调研,研究制定促进奶业发展的措施,要求农业部和发改委从宏观上考虑我国奶业长远发展的规划和政策问题。我们觉得之所以引起温家宝总理的重视,得益于深入调查采访,得益于对热点问题的冷思考,得益于我们从奶业整体效益下滑这一个带全国普遍性问题中抓住了一个独特的“社会视角”,提升了经济新闻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0.
《齐鲁晚报》有关中国本土克隆牛的报道最早、最全面、影响最大,受到省内外新闻同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作为这系列新闻的主要操作者,我认为,《齐鲁晚报》克隆牛报道之所以在国内同行中脱颖而出、别具一格,就在  相似文献   

11.
赵玮 《新闻知识》2006,(9):17-20
2005年11月9日,在深圳商报B1版报眼位置出现了一则《数码现场》“约稿启事”(略)。这条启示标志着深圳商报一个重要栏目的诞生:《数码现场》从此进入读者的视野。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深圳商报《数码现场》已经逐渐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每天的照片投稿量都在50张左右,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深圳商报之后,很多报纸都开设了相同类型的栏目,说明了这个栏目所产生的影响和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我们如何使稿件不失偏颇,使人愿意看、乐意听,从而产生良好宣传效果呢?主要关键就在于把握好新闻事实中的“常”和宣传报道上的“度”。所谓“常”,就是一事物(在这里指新闻事实)在客观环境中发展着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所谓“度”,就是根据“常”这一规律性的客观要求,在新闻采、编中掌握好分寸。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常”和“度”呢?我的第一个体会是:在有失偏颇、一哄而上的“大合唱”式的宣传潮流中,必须头脑冷静,从有“常”和有“度”出发,尽可能站在全局的立场上,系统地、全面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产生的来龙去脉,并合乎逻辑地推导出  相似文献   

13.
今年以来,《深圳商报》的系列报道好戏连台。继“爱心献给特困户”的特别报道之后,又连续推出《实践“三个代表”,关怀困难群众》、《本报记者与困难群众一起过年》、《接8名贵州娃来深过大年》、《交通瓶颈拖慢车轮》等连续报道。这几组报道给人最突出的感觉就是点子出得好,也就是策划得好。  相似文献   

14.
我们合作采写的消息《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诞生》先后获西安市新闻一等奖,陕西省新闻一等奖、全国晚报新闻特等奖及2000年度中国新闻二等奖。回想当时采访时在羊圈度过的几个日夜,我们感慨颇深:科技新闻专业性强,要真正让读者看懂看透,喜闻乐见,就必须深人采访,自己先将新闻事件弄懂弄通,文章才能做深做透。 一、写科技新闻.自己要先成为“专家” 科技新闻难写在新闻界是公认的,由于专业性太强,容易写得生涩难懂,老百姓不爱看。而作为记者,面对大堆的专业术语,就必须敢于啃硬骨头,自己先成为专家。2000年6月12…  相似文献   

15.
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近年来频繁地出现在一些报纸上,已为许多读者熟悉和接受。一般来说,深度报道在一张报纸上的地位是比较突出的,非一般的消息、特写等体裁可比,它能起到突出报道重点、深化报道内涵、体现组版意图、提升报纸分量的作用,业已成为许多报纸的“门面”和“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年一度的盛事,“两会”的报道内容多、涉及范围广,除政府工作报告以外,委员和代表的几百份提案议案几乎涵盖了与人民群众政治经济生活相关的领域。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反映出来,是成功报道“两会”的关键。在今年地方的“两会”报道中,《深圳商报》善于把握会议主题,延伸会议信息,突出新闻价值,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广东“两会”的盛况,为“两会”新闻报道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地位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入手,分析了数字化和入世给采编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试图为采编人员的角色进行重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11,(1):114-116
一、社会新闻的起源与发展社会新闻是新闻的"鼻祖",自人类有原始的新闻活动以后,便有了原始的社会新闻。据考证,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社会新闻,是唐代尉迟枢所撰写的《南楚新闻》。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信息,基层通讯员同样能写出有可读性的新闻稿件。《为了一千多名藏族群众》就是从闲谈中捕捉的。今年6月7日,在上班的途中,碰到生计部曹主任拿着公文包在映电花园门口,便热情地与他打招呼,闲谈中得知他将带队到甘孜州雅江县送赈灾捐款。他这一说,激发了我的新闻灵感,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有可读性的新闻。一周之后,曹主任一行从雅江县回来,我立即对此事进行了采访。此间,我又查阅有关资料,并精心筛选了素材。写作时,曾一度为作品的开头煞费苦心,一…  相似文献   

20.
唱响主旋律,以抓高品位的社会新闻为主 社会新闻的终极目标,是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使报纸好看、耐读,吸引读者的眼球,各家媒体都在想方设法多抓社会新闻。但作为一张党报,在舆论引导上不能走偏方向,采写社会新闻要有所选择,内容必须是积极向上的、高品位的,不写那些低俗、媚俗、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