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高效且准确地长时间监测桉树人工林面积及其时空动态变化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及维持桉树长期稳定可持续的重要前提。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以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提取广西2000—2020年桉树人工林,并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007、2010、2015、2020年识别结果的总体精度均高于85%,分类精度较高,识别效果较好,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桉树人工林识别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2000—2020年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快速增长,2000—2015年桉树人工林面积逐年增长,2015年之后呈现平缓波动变化趋势;广西桉树人工林种植范围不断扩张,各个地级市桉树人工林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尤为显著。在地形分布方面,桉树人工林主要分布于斜坡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制定合理可持续的桉树人工林种植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剖面分析方法,初步研究了梅州市清凉山库区两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两种主要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明显,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较好,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在两种林地中,人工按树林地表层土壤砂粒含量明显偏高,是天然常绿阔叶林地的1.59倍;黏粒含量的分布则相反。人工按树林地表层土壤容重和比重皆大于天然常绿阔叶林地,且由袁土层至心土层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与自然含水量则天然常绿阔叶林地大于桉树林地。在土层垂直方向上,常绿阔叶林地的物理性质变化差异较大,人工桉树林地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弱者胜出     
在澳大利亚的原始森林中,桉树的数量比例越来越高。在澳洲的南部,桉树甚至主宰了整个森林。桉树与其他树种相比,生命力并不顽强。它的根系扎入土壤并不深,枝干繁殖也较缓慢。但在原始森林,作为弱者的桉树能够在万木丛中胜出,实在令人惊讶。澳洲的植物学家研究了桉树生长需要的土壤、水分、环境等因素,也没有得出具有逻辑性的结论。最后,有一种被人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桉树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速生树种之一。桉树种植是江华县近年来的新兴产业.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的50年罕见特大冰冻灾害给江华县引种栽培的桉树带来一场灭顶之灾。在冰灾过后,初步调查了这些桉树现状,分析了桉树遭受冰灾的原因,并对冰灾后的重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各界对种植桉树有不同看法。文章通过数据统计与分值测算后发现,种植桉树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危害,有必要在“两山”理论视角下探索解决路径。首先,要考虑禁种桉树,应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地)、公益林地、耕地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区域禁种桉树。其次,应实施桉树经营方式管制,包括延长采伐周期、管控采伐方式、管制炼山与垦地等行为。另外,要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引导桉树种植行为,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分类补偿法,分树种、树龄推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通过激励引导,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7,(5):127-130
通过对桉树(Eucalyptus spp.)、大叶栎(Castanopsis fiss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土壤进行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研究,探讨3种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桉树、大叶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密度分别为1.17 g/㎝3、0.91 g/㎝3、1.61 g/㎝3,土壤孔隙度分别为56.04%、65.66%、39.43%;土壤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土壤疏松程度表现为大叶栎人工林>桉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桉树、大叶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总体表现为大叶栎人工林>桉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灭多威溶液的紫外光稳定性及经紫外光照射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灭多威溶液在紫外光照射下迅速降解,其降解速率与溶液浓度及光照时间等因素有关;随着灭多威的降解,其生物活性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20,(5):122-126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等方法,对广西罗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桉树(Eucalyptus sp.)人工林土壤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和桉树人工林土壤含碳率变化幅度为0.45%~2.17%,杉木林土壤含碳率高于桉树林。杉木和桉树0~20 cm土层的土壤碳储量分别为44.68 t.hm(-2)和26.8 t.hm(-2)和26.8 t.hm(-2),分别占其土壤总碳储量的51.67%和42.57%,成为土壤碳储量的主要碳库。杉木和桉树人工林土壤的含碳率和碳储量均表现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储量(86.48 t.hm(-2),分别占其土壤总碳储量的51.67%和42.57%,成为土壤碳储量的主要碳库。杉木和桉树人工林土壤的含碳率和碳储量均表现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储量(86.48 t.hm(-2))高于桉树林(62.95 t.hm(-2))高于桉树林(62.95 t.hm(-2))。桉树人工林各林龄和杉木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到过熟林的土壤碳储量均表现为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的土壤微生物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对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以及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从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角度,对不同植被恢复调查样地的生态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磷以及土壤呼吸在不同植被样地之间有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大小排序为:乔灌混交林青檀任豆青冈侧柏阴香青檀+鞍叶羊蹄甲剑麻枫香湿地松吊丝竹湿地松+桉树桉树光板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也呈现缓慢增加,但土壤微生物量磷却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出现先升后降现象;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有机质、含氮量、脲酶活性等土壤肥力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以青檀、侧柏、阴香、任豆等乡土植物为优势种的样地,其土壤微生物量明显大于外来物种湿地松和桉树为优势种的样地。因此,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首先考虑使用青檀、侧柏、阴香、任豆等乡土树种。  相似文献   

10.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机体与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无一不是靠生物体内错综复杂而又彼此协调的生物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在生物机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合成代谢反应和分解代谢反应均是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下进行的。机体内近三分之一的酶需要有金属离子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物活性。近年来对金属离子在机体内的作用过程及其生物功能的研究,促进了在生命起源,酶的结构与作  相似文献   

11.
对戴云山600 m常绿阔叶林(EBF)、1000 m针叶林(CF)、1400 m亚高山矮林(SDF)、1800 m高山草甸(AM)4种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5种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剖面中均呈现自上而下递减的规律,磷酸单酯酶活性在4个不同森林类型间均呈显著差异;蔗糖酶、脲酶、过氧化酶活性在EBF、CF间呈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可知,5种土壤酶与TN、HN、TP、AK、OM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揭示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海拔森林类型之间的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分析了土壤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了解森林土壤肥力总体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沿明月山景区登山路径,在山脚、半山腰和山顶各区分剐采集混合土壤样品,并对其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监测,重点分析了旅游活动对景区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Fe、Cu、Zn、Pb、Cr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活动已对明月山森林景区的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对景区土壤的影响,维护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明月山森林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田土壤酶活性生态背景的灰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东北高寒地区麦田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纤维素酶和转化酶的最大值在7月份,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最大值是在8月份,而脱氢酶的最小低谷值在7月份,用灰色关联分析找出了影响土壤酶活性总体的主要因素为弹尾类动物、活性有机质、土壤pH值和含水量。各种土壤酶分别和4种主要因素之间建立5个灰色数学模型[GM(1,5)],除脲酶外其它四个数学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很小,模型拟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4.
光皮桦杉木混交林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6年生光皮桦与杉木混交林,具有较好的混交效应。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7.78%和8.03%。混交林中光皮桦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比光皮桦纯林提高5.24%和4.21%。混交林的蓄积量分别比光皮桦纯林、杉木纯林提高11.22%和21.98%。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得到较明显的改善,林地土壤容重(0~40cm)比杉木纯林下降5.74%,土壤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度比杉木纯林分别提高了4.49%、4.96%和4.54%。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比杉木纯林分别提高了9.98%、10.16%、9.18%。林地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养分含量均高于光皮桦纯林和杉木纯林,分别是光皮桦纯林的1.35、1.26、1.54倍,是杉木纯林的1.15、1.54、2.34倍,对防止多代杉木纯林地力衰退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于应用于陡峭岩石边坡上的人工复合土壤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为了解决边坡喷播工程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人工基质粘结性、通透性及有机养分问题,对添加粘结剂、成孔材料、有机质及无机肥等的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植物生长特性进行系统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在5种添加因素中,A和D是影响所有植物与土壤特性的最主要因素,随着上述各添加浓度的增加,土壤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PH、游离脯氨酸值显著增加.同时,植物根系受D添加浓度的影响大于地上植物生长.另外,C的添加对植物成活率及土壤一些酶活性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经过试验表明:巨尾桉和马占相思混交林效果好,缓解了纯林种内营养空,间竞争的矛盾,促进了林木生长,并有效地降低了风速,增强了林分的抗风能力.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惠州地区营造巨尾桉和马占相思速生丰产的技术 .结果表明 ,林木生长迅速 ,取得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时间的紫外线照射处理后培养观察黑曲霉的生长情况、孢子形态、胞内蛋白质含量以及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后各处理组在长势,孢子形态,胞内蛋白质含量和酶活性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10min处理组的菌株长势更好,孢子更大,胞内蛋白质含量更高,酶活性更强。  相似文献   

19.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气候、水土和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变迁,与人类活动尤其是以稻空大点作生产为中心的农业活动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态环境制约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宋元以来,南方地区以围湖造田、丘陵山地开垦为主的大规模农业经济开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要素的负面作用逐步加大,导致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和水旱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也因此受到很大危害。近现代长江流域经济开发进一步扩张,河湖淤废、森林破坏有增无减,而且水土环境的化学污染越来越严重。长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和主要的稻米产区,研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因素变迁与稻作农业发展的关系,对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指导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