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别了,司徒雷登》(以下简称《别》)一文,由于没有直接表述中心论点,因此对中心论点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理解。许乃法老师认为《别》文开头的复句表明“文章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发表上,评论的对象和母体是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而非司徒雷登或美国的对华政策”,“司徒雷登主要是作为文章的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在分析《别了,司徒雷登》一课时,“题解”部分有一段话:“本文的题目‘别了,司徒雷登’,……语义双关已使题目十分生动、形象、醒目,主谓倒装,更使题目增加了表达效果。”说题目“主谓倒装”,显然是把“司徒雷登”当作主语,把“别了”当作谓语,为了加强语势,“谓语”提前,“主语”  相似文献   

3.
《别了,司徒雷登》是一篇杂文味较重的政论文,正因为此,对它的中心论点,出现了下列几种不同的理解:一、根据“预习提示”。似乎是“美帝侵华政策必将失败”。二、陈效忠同志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前一部分论证了美帝侵华政策的实质,后一部分主要是说服教育某些知识分子丢掉幻想,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见《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1期)这与教学参考书的说法一致。三、程功明同志认为文章的  相似文献   

4.
一般说来,中国民众,特别是中、青年人,大多数是通过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的。然而,在这篇文章中只有一处提及司徒雷登,因此,中国普通民众对于司徒雷登还谈不上有什么认识。所幸的是司徒雷登复杂的身份、特殊的经历及其悲剧性的结局,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其结果无疑有助于增进中国民众对于司徒雷登的认识和了解。例如,郝平的新著《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司徒雷登生平及其活动犤1犦。另外,还有几篇论文分别论述了司徒雷登在华传教活动、教育活动以…  相似文献   

5.
到底中心论点是什么? 人教版教参(九年级下册)在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时,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在总结课后习题答案时却又说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那么,到底中心论点是什么呢?下面不妨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熟悉司徒雷登这个名字,还要追溯到1949年8月8日毛泽东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在这篇文章里,他已然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但作为教育家的司徒雷登却往往被人忽视。  相似文献   

7.
1.《六国论》第一题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来的?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有什么好处?两个问题由浅入深,逻辑层次十分清晰,但由于第一“问”出现了一个“都”字,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既然已经暗示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都”是用同一种方式提出的,那么还有多少辨析的价值?或许有人会说,没有辨析价值不等于说题有毛病,因为思维的开发既可以是求异,也不妨是求同。这当然不错,可问题偏偏出在“都”字用得没道理,按照课文第一段,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的提出方式完全不同。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以“先否定后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俞萍波同学问:我们在学习《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时,有的同学认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指的是美国发表的白皮书,有的同学却认为指的是司徒雷登走了。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义。因为全文的第1自然段粗看上去是讲美国国务院选择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白皮书很适宜,所以也就很容易误认为“美国侵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介绍一个合作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的认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我们认为;这个分析不很恰当,因而也就无法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这篇文章的论述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了。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谋攻》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编的《辅导与练习》答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题目‘谋攻’”.我认为这个答案不妥.论点应是一个判断,用判断句来表达.而“谋攻”仅是一个词组,词组一般只能表达概念.同时,答案还把文章的标题、论题、论述中心与中心论点混淆了.议论文的标题、论题、论述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11.
《〈农村调查〉序言》的中心论点该怎样表述江苏浦爱立职业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选入了《<农村调查>》序言,并归入议论文来学习。既然是议论文,就该有中心论点,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课后“基本训练”题一有这么一句话:“本文以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为中...  相似文献   

12.
史克堂 《学语文》2005,(4):5-2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新老《教师教学用书》都归结为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本人则认为其中心论点应是篇首“本”、“水”两喻所引出的(国君)“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相似文献   

13.
日前读毛主席《别了,司徒雷登》一文,顿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是何等之重要。于是放眼看去,却只见当今世界一片混沌。我辈凡眼驽钝,安识其中奥妙?  相似文献   

14.
《别了 ,司徒雷登》一文的题解 ,在教参上有一句颇具权威性的说明 ,“语意双关已使题目十分生动、形象、醒目、主谓倒装 ,更使题目增强了表达效果” (见《教学参考书》 (高中语文第三册 ) P4)。对此所提的“倒装”一说 ,我颇有疑议。关于此处的“别”字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分离”的意思。既是“分离”,那么此动作应涉及到双方 ,所以在“别”的后面还隐藏着动作的另一方 ,根据课文交代 ,这一方应为“我们”。如此 ,标题的理解应为如下 :1 .司徒雷登别了我们。2 .我们别了司徒雷登。如此理解 ,均为一句平直的叙事 ,仅仅告诉了人们司…  相似文献   

15.
高三册别了,司徒雷登【课文题解】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评白皮书的五篇评论的第二篇。标题中的“司徒雷登”是当年美国大使,在这么个人物之前,加“别了”二字,并用标点隔开,既生动含蓄,又不失大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文题字面是在呼告一个人物(美国大使...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标点指瑕陕西/田宗昌1.想一想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它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什么?(第12页)这是一个祈使句而不是疑问句,“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它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什么”都是“想一想”的宾语,它们都失去了各自的独立性,也就不再具有疑问语...  相似文献   

17.
长平 《学习之友》2009,(2):47-47
1949年8月司徒雷登离开中国的时候,伴随他的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嘲讽奚落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彼时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政府土崩瓦解,毛泽东胜利在握,意气风发,写一篇那样的文章也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18.
据中国网报道:五十多年前,因为毛泽东主席的一篇著名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而闻名于世界的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先生的遗骨于2008年12月初被安放在杭州安贤陵园里。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一课的题目——《别了,司徒雷登》,往往是教师授课时的第一开掘点。有从其双关意义入手的,有从其语言风格入手的,均不失为有眼光之举。然而,也有牵强附会从其结构入手的。如由吉林组编写的配套教参即称:“主谓倒装,更使题目增强了表达效果。”再如某所有名的师范大学的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20.
“威信”与“破产”的搭配●陕西赵亦化高三册课文《别了,司徒雷登》倒数第二自然段第三句:“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这里,“威信”与“破产”搭配似乎不顺当。和“威信”呼应的一般有“降低”“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