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讯《万家诉讼》(原载《新疆军垦报》1994年12月6日)在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获得二等奖,这一成果令我们倍受鼓舞。通过这次报道。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做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肩负的责任。1994年6月的一天下午,我们获知新疆兵团农一师工会将代表3090户液化气用户向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交诉状,控告阿克苏地区液化气公司以预收款的方式无偿占用消费者钢瓶达数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第8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人民日报》1986年11月5日刊载的通讯《今日“两地书”》被评为特等奖。这是一篇从主题、写作、标题到社会效果都很突出的好作品。它通过老山  相似文献   

3.
杨涌 《传媒观察》2004,(10):60-61
2004年8月17日《新华日报》B2版刊登的头条报道“液化气呼唤涨价为哪般”,是笔者采写的一篇质疑液化气公司涨价,替百姓说话的新闻通讯。该文发表后,南京部分媒体纷纷响应,就液化气涨价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并进一步提出疑问,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4.
张鸣 《新闻世界》2009,(1):29-30
2005年12月由《新安晚报》刊登的《追踪跨国问题捐赠》系列报道,在当年“安徽好新闻”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并推荐为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的三篇消息类作品之一。同时。这组报道还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封面20061的“封面故事”之一。这一系列作品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引起全国强烈的关注。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在这组作品中充分地体现了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份责任感让整组报道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从而在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上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大主题.  相似文献   

5.
李娟 《新闻采编》2001,(6):31-32
“孙仲芳寻亲”系列报道是《扬子晚报》2000年推出的一个社会新闻系列报道,它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喜获一等奖。这一系列报道从2000年7月12日的长篇通讯《我要回家》开始,到2000年8月9日“孙家母子喜游黄浦江”结束,围绕孙仲芳寻亲这一中心事件,共发表新闻作品15篇,言论5篇,照片64幅,其中4条新闻上了头版。这一系列报道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奖参选的近千件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充分说明了它是一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 以情写情,真情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6.
衡量一篇社会新闻的价值,首先要看它产生的社会效果。《书中漏掉一个○,农民死鸡五百只》这篇报道,虽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在泰县广播电视台广播后,就象一石投入水中,立即引起了波动。《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社报道了这条消息后,又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功夫不负作者心,  相似文献   

7.
选取重大题材反映重要主题,是这次参评作品的一个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一直贯穿在我们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各报社推荐的作品看,大都注意宣传改革开放的报道。通讯《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面对尚方宝剑》等就是其中的二篇。前一篇报道的是郑州亚细亚商场对商业改革带来的冲击波;后一篇抓住转换机制这个企业改革的根本问题,报道了淇县毛纺厂改革的经验。1991年是“质量、品种、效益年”。抓质量要效益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着力抓的一项工作。这次“河南省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关质量效益的作品也占有相  相似文献   

8.
侯月华 《新闻通讯》2012,(12):12-12
《小小公厕走出全国道德模范》这篇报道获得了2011年江苏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一等奖和第十五届江苏新闻奖。这对一个地方台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项很高的荣誉,也是最好的鼓励。作为这篇专题的主创人员之一,我个人认为.这篇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正是紧扣了小人物大时代这样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9.
这里推荐的两篇报道《太原西山矿务局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大量占用晋级指标》《苏联公布苏共党纲新修订本草案》,都获得了一九八五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另一篇获一等奖的报道《中外合拍古典名著片未必明智》,本刊在第五期已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00 3年 9月 1日 ,《大众日报》刊发的一篇《蒲松龄作品被美一出版公司侵权近百年》报道引起文化、出版、法律各界的关注 ,也成为民众一时关注的焦点。该报道披露美国大学学会出版公司出版的已畅销近百年的《少男少女丛书》 ,使用了蒲松龄的两篇作品 ,但该书中两篇文章作者均署名为FrancesCarpenter。为此 ,国内已有多位专家、学者联合召开了“蒲松龄作品权益保障座谈会” ,探讨妥善解决这一事件的办法。众所周知 ,蒲松龄是清末著名作家 ,按照惯常考虑 ,我们会因其作品已经进入公有领域而淡漠对其著作权的保护。仔细回顾一下 ,对公有领域中…  相似文献   

11.
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浙江:今年高考无“状元”》(原载《光明日报》1997年7月25日),是一篇言简意赅、针对性强、短而有分量的短新闻。它以400字的篇幅,报道了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浙江不再按惯例公布高考名次的改革话题。消息虽短,但主题重大,社会效果很好。刊出后读者反响强烈,全国多家报纸转载。《羊城晚报》以两个版的篇幅对此举进行讨论,《光明日报》收到许多读者来信。其后,当时的国家教委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呼吁社会不再重奖高考状元。从写作上来看,这篇消息之所以能做到短而有分量,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处…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2000年10月22日《海南日报》上的《“怕水”干部激起民愤》一文,在第1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类作品3等奖。这是一篇批评性报道,它之所以在众多参评作品中被评委们看中,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下述几点:  相似文献   

13.
孙世恺 《当代传播》2001,(2):56-57,55
新闻文体写作创新之七:图表式报道   面对电视直播和电脑网络的挑战,新华社从 1999年推出图表式报道。它以图形和表格等形式反映报道的事实,或提供背景资料。这种图表式报道一般有两类。一类属于新闻报道的。这是用图表的形象及时反映新闻事实,而新闻性又是它的“灵魂”。如《北京青年报》 2000年 6月 15日刊登新华社播发的《 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谁涨谁落》《汽车产量增长 出口下降》等,每篇图表都阐述一个十分完整的新闻主题,而且独立成篇,新闻性也较强,就属于这一类图表式报道。另一类属于新闻资料性的。这类图表式报道往往是结…  相似文献   

14.
获2002年中国广播电视短新闻消息一等奖的《省长热线电话在泰来被封锁》是一篇批评性报道。这篇报道选材巧妙,以小见大,反映出记者敏锐的政治嗅觉的同时,这篇报道更突出的特点是和典型音响取舍的精当。报道从省长热线电话被封锁这一点开掘,以纪实性表现手法和选择极具说服力且令哪些小官僚汗颜和恐惧的典型音响,反映了某些地方官员为堵塞百姓言路无所不用其极的一个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5.
《杨陵农科城四十年巡礼》这篇报道在这次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等奖,我们很高兴。《杨》稿是为中央台1989年国庆重点报道采写的,它先后被《新闻与通讯》节目、《午间半小时》节目和对台部的《今日祖国》节目采用.一篇稿件短时期内在三个节目中播出,其采用率是较高的,也并不多见。有幸的是,这三个节目都在这篇报道中找到了适合它们采用的内容,它至少说明这篇报道基本上满足了编辑部对国庆重点报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2004年7月16日和12月9日,《保定日报》刊发了《为了猫头鹰“一家”》和《53米云梯车救出猫头鹰》连续报道,在市民中产生极大反响,成为读者关注的新闻事件。这一连续报道获得保定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和河北省第21届党报刊好新闻奖一等奖。这两篇以小小的猫头鹰为题材的社会新闻之所以获得认可,一是故事内容丰富曲折,二是写法生动细腻,更重要的是紧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个主题。留心“无意”小中见大保定市拥有全国惟一保存完整的清代衙署——直隶总督署,里面古柏森然,历来是猫头鹰的栖息之地,素有“古柏群鹰”之称,这一现象成为保定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17.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  相似文献   

18.
曹瑞林 《新闻记者》2001,(10):48-49
按照新闻侵权案件可以选择被告的有关司法解释 ,在新闻侵权案件中 ,作者 (非本媒体记者 )不一定是被告 ,作者是否被告 ,由原告决定。我认为这既不利于保障新闻媒体实体权利 ,又不利于保障新闻媒体诉讼权利 ,也与有关的法律规定相悖 ,值得讨论。原告为何只诉新闻单位去年以来 ,我代某报社打了两起新闻官司。这两起新闻官司都是由于刊登批评性报道引起的。一篇稿件的题目是《不能容忍老八路屡遭报复》 ,作者是某军分区的一位报道干事。另一篇引起纠纷的稿件题目是《殴打军属辱骂现役军人实在嚣张等待有关部门尽早处理给个说法》 ,作者是某报社…  相似文献   

19.
我写的一篇农村通讯《灾年》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出来之后,有些同志觉得这篇东西材料丰富,较为动人,要我谈谈采写这篇稿子的经验。过去我很少写通讯,谈经验是说不上的,现在只把采写的一些过程闲拉呱一阵吧,对别人不见得会有什么用处,谈得不好,切莫见笑。《灾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用前后对比比方式,报道了苏北人民一九六一年由于有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公社,怎样战胜了此一九二九年还要大得多的旱灾,而且获得了好收成。  相似文献   

20.
去年4月,《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在郑州作了《关于多侧面报道的思考》的学术报告(见本刊1986年第10期,其中提到北京龙潭湖破冰救人的报道是:“多线条,多色彩、多侧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先例。艾丰同志认为《人民子弟兵奋力破冰救青年》这篇报道(原载198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三个优点,一、它报道先进事迹的同时,也报道了落后的一面,是反衬;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处处有雷锋。有“雷锋”,也有不学雷锋的人。这样报道反映了生活的现实,群众感到真实,增加可信性和说服力;三、通过对反面言行的报道,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刻的社会问题——经过十年动乱,社会风气遭到败坏,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迫切。这样报道的思想意义就更深刻了。最近,我重读了这篇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