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复合图书馆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应作为一种图书馆形态而不是两种图书馆形态存在和发展,最终必然走向复合。用户需求是复合图书馆发展的动力,技术进步将推动复合图书馆的发展,建设复合图书馆是图书馆的内在需要,复合图书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促使图书馆向智能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不同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智能图书馆是智慧图书馆的基础,智慧图书馆是智能图书馆的目标,从智能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转变是图书馆深化发展和提升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图1。表1。参考文献17。  相似文献   

3.
以图书馆主要职能(第一职能)为依据划分图书馆发展阶段,分析图书馆各历史阶段的职能定位,认为近代图书馆是阅读中心,现代图书馆是知识公园。总结图书馆的发展特点,认为其基本特点是服务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服务对象从精英化走向平民化;图书馆的重要价值是阅读和共享,阅读是图书馆的原生职能,教育、信息和文化是图书馆的次生职能。提出要正确把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后现代图书馆是学习中心,进而是社会交流中心,图书馆的最高发展目标是成为人类理性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孙筠 《大观周刊》2012,(45):160-160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图书馆文化,关键在于把传播和发展人类先进文化作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在丰富和发展图书馆文化中构建和谐图书馆。  相似文献   

5.
复合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优势互补融合发展而来,复合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客观存在的形态和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当今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方向,图书馆界应采取相应的策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轨迹,详细分析了传统医学图书馆和数字医学图书馆各自的优缺点,指出医学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高度融合的复合型图书馆。  相似文献   

7.
论图书馆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推进图书馆发展方式转变,把提高效益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中心,是图书馆在国家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任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图书馆素质有着极为密切关系.图书馆素质的更新,是图书馆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同时,发展方式的转变又将反过来促进和提高图书馆素质,由此而形成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图书馆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图书馆素质与发展方式的关系,从提高素质入手,扎扎实实地推进图书馆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应是当前图书馆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当今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所应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其出路主要在于发展图书馆网络化。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图书事业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何为国家图书馆网络,简单地讲就是由众多的图书馆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结构,按网络协议实现馆际之间资源共享的组合体。图书馆网是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产物,这发端于图书馆之间协作,是各种图书馆之间作用的扩大和发展,它使各种类型图书馆之间的松驰联合,变成一个正式的、完整的、有组织的图书馆联合体。图书馆网是传统的图书馆间互相合作、联合的扩大和发展,它统一制定合作规程和工作计划,并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时期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要求,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转型升级,寻求合理措施推动发展理念和方式变革,以便于实现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积极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图书馆朝着智慧图书馆方向发展是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进一步提升读者信息服务,增强图书馆服务质量,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助力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图书馆新时期发展需要,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是社会的产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尝试对图书馆产生和发展问题作社会视角的考察,指出文献是产生图书馆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互动生成图书馆组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互相促进。图书馆出现是人的本质精神的体现。人的本质决定着图书馆的本质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图书馆的本质及地位,论述“服务”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通过回顾图书馆的历史,纵观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展望图书馆的未来,提出“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前提,是图书馆永恒的主旋律,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确认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与存在价值,理清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确定图书馆员的服务职责,指明图书馆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图书馆的本质及地位,论述“服务”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通过回顾图书馆的历史,纵观图书馆产生和发展,展望图书馆的未来,提高“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前提,是图书馆永恒的主旋律,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确认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与存在价值,理清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确定图书馆员的服务职责,指明图书馆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量化研究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互动发展要素流动的关系,文章建立了以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指数为产出要素,以图书馆资本投入、图书馆专业人才投入、非图书馆专业人才投入、图书馆专业技术投入、非图书馆专业技术投入五种变量为投入要素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函数模型,并选取2001-2014年的数据,定量测算图书馆学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发展虽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但在长期互动发展中并不具有稳定性和因果关系;图书馆学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为16.94%,其中专业人才的贡献率仅为0.35%,专业技术贡献率为16.59%;资本和技术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才是制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4.
泛在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形态和发展模式。文章简要回顾泛在图书馆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认为当前我国泛在图书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泛在知识环境大背景下的泛在图书馆研究,泛在图书馆的概念、特点以及技术和理念阐释,图书馆泛在化服务模式总结,泛在图书馆发展应用体系构建,学科馆员在泛在图书馆发展中的能力塑造以及影响泛在图书馆应用的关键性问题等方面。这些研究领域和代表性的观点对今后我国泛在图书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发展的三次浪潮的提出,反映了当前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发展的关注和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对图书馆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的条件正在形成的看法,与时代发展相吻合,它进一步肯定了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发展的诸多问题。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我国至今尚且没有一部专门的图书馆法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目前约有80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图书馆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法律体系已相当完备,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图书馆立法是滞后的,必然影响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加快图书馆立法才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长时期内图书馆发展的可行模式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图书馆的改革和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建设党校特色的数据库群,是数字化时代党校图书馆的"品牌"建设。推行学科馆员服务,以学科化的知识服务带动服务的深化。加强科研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图书馆的队伍建设,是图书馆改革和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泛在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形态和发展模式。文章简要回顾泛在图书馆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认为当前我国泛在图书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泛在知识环境大背景下的泛在图书馆研究,泛在图书馆的概念、特点以及技术和理念阐释,图书馆泛在化服务模式总结,泛在图书馆发展应用体系构建,学科馆员在泛在图书馆发展中的能力塑造以及影响泛在图书馆应用的关键性问题等方面。这些研究领域和代表性的观点对今后我国泛在图书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评价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是科学认识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指导图书馆明确定位,提高图书馆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学界重视评估,缺乏水平性评价,绩效评价基于投入-产出-效果的线性逻辑结构,缺乏对技术和环境因素的考虑。文章通过对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内涵界定、评价模型分析,构建了包括图书馆事业投入、图书馆事业产出、图书馆事业发展环境、图书馆事业发展效益和图书馆事业发展新技术利用五个方面的、封闭式的、具有反馈功能的逻辑评价系统。并对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指数进行测度。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图书馆将是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并存互补的时代,数字化图书馆将由实验转入实用,传统和自动化图书馆不会消失,并将获得新的发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大户,更应努力把文献开发工作做好.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四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加强新形势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