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不难发现,对教育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以孔子、纳托普、凯兴斯坦纳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受教育者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材料,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一种是以卢梭、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不难发现,对教育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以孔子、纳托普、凯兴斯坦纳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受教育者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材料,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一种是以卢梭、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以上两种主张,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不免片面化。现代学校教育目的应该是双元的,既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弘扬人的主体价值;又要促进人的不断社会化,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  相似文献   

3.
教育目的观举要教育目的根据什么来确定?长期以来,是教育理论上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讲可具体细分为个人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相似文献   

4.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本质是什么?这是近一二个世纪来国内外教育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教育本质仍存在多位论说,概括起来,是三大教育本质论,即“社会本位”教育本质论、“个人本位”教育本质论和“文化本位”教育本质论。所谓教育本质多位论说,都是受教育目的的影响,只要我们从各类教育的共同属性去分析,就可以得出教育本质只有一个本位论说。否定教育本质多位论,提出教育本质只能是一个本位的新观点,对遵循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本质是什么?这是近一二个世纪来国内外教育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教育本质仍存在多位论说,概括起来,是三大教育本质论,即“社会本位”教育本质论、“个人本位”教育本质论和“文化本位”教育本质论。所谓教育本质多位论说,都是受教育目的的影响,只要我们从各类教育的共同属性去分析,就可以得出教育本质只有一个本位论说。否定教育本质多位论,提出教育本质只能是一个本位的新观点,对遵循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有无目的”是针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这一命题提出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在“教育作为工具”和“教育作为生活”这两种不同语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教育目的”理论充满着价值判断,“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家所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当今时代,二者应该实现统一和融合。  相似文献   

7.
在这个世界上,科学家可以算是最较真儿的人了.光.是我们每个人打生下来就接触到的东西,对于这种习以为常的事物,科学家们却为了探究它的本性而“大动干戈”.翻开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曾经有一派人主张光是粒子.而另一派人主张光是波,这两派之间发生过旷日持久的大争论.  相似文献   

8.
是让教育适合学生 ,还是让学生适合教育 ?对这个问题中外教育史上有着各种不同的回答 :“知识本位论”的倡导者认为 :“要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 ,而不是建立在儿童的偏好 ,社会的需要或政治家的意愿基础上。”他们主张教育必须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织。“社会本位论”的倡导者则认为 :“教育以满足社会 (主要是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基本取向。”他们主张 ,教育就是要依照社会需要来制订教育目标 ,并根据目标设计组织教育课程 ,最后以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来判断课程质量的高低。学校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人们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论述。看法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即社会本位论;一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即个人本位论。以上两方面论及的教育目的,可以说,只是价值判断的教育目的。实际上,教育目的之问题,除了价值判断教育目的以外,还存在着事实判断的教育目的。我们遂把价值判断的教育目的称为“应有教育目的”,而把事实判断的教育目的称为“教育活动当事人教育目的”。那么,应有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当事人教育目的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由于“真实的教育目的存在于千百万教育过程当事人的教育行为之中”,我们又如何使应有教育目的转化成教育活动当事人的教育目的呢?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世界上,科学家可以算是最较真儿的人了.光,是我们每个人打生下来就接触到的东西,对于这种习以为常的事物,科学家们却为了探究它的本性而“大动干戈”.翻开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曾经有一派人主张光是粒子,而另一派人主张光是波,这两派之间发生过旷日持久的大争论. 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光线在空气中  相似文献   

12.
一、观念的错位导致德育功能的缺失 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争论已久,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及几千年来的教育一贯注重“社会本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关系性的,“社会本位”又极力宣扬“一大二公”,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中国数千年历史绵延不断的原因,但也正因为如此,个人利益受到轻视,甚至连单个的人也是不重要的。在这种社会传统观念中的德育也必然是忽视个人的,它过度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与需要,却很少顾及个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不关心个人私利,从…  相似文献   

13.
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不可割裂,两者统一于儿童的具体生命。虽然教育归根结底要受到社会的制约,是为社会培养人,但要以儿童具体生命的成长为基点。儿童生命具有的基于自由本性的超越和生成特征,为以儿童具体生命作为教育目的的基点提供了依据。基于人性的教育目的使教育在成就儿童的具体的个性化生命的同时,也迎来了社会的盎然生机。  相似文献   

14.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目的的个人体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划分是从一个侧面对教育目的的理论的一种抽象概括,其实两种“本位论”各自内部还存在着诸多重要差异,并不像现有的教育理论新认为的的那么简单。此外,两种“S一位论”的划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历史上,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在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人可以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同超历史的抽象统一。因此,从理论上讲,两种教育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之目的刘兆宇河南省南阳师专教育教研室近几年,教育理论界讨论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时,对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也作了分析,有人主张社会本位,有人主张个体本位,有人调和折衷。最后,折衷的观点占了上风。我们认为,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很少纯而又纯的社会本位做...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就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就是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则认为教育就是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被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各执一端,强调了教育价值功能中的一个侧面,应当说,都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二者的共同弊病在于它们都把自己的出发点强调到了极端的程度,完全排斥和否定了另一面的合理性。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看成是同社会相对立独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关于教育价值的观点虽然繁多,概括起来可以明显地发现两种倾向所表现出来的两种对立的教育价值观:一是个体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主张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使个人的本性得到完善和发展,把个人的完善和发展看作是教育价值的理想目标。如卢梭强调的自然人的培养,洛克主张的绅士教育,克伯屈在教育的社会倾向和个人倾向上选择了后者。另外,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也是此种观点的持有者。他们认为,如果按照社会的需要造就人,就会使教育成为一个强迫的、外在的过程,结果就会把个人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在个人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同抉择,教育目的主要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主张。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两种教育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对这两种教育目的进行了比较,并出我国的教育目的应以人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本位视角下,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过度主张人的社会主体身份即社会语境下的他己能力,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形成与人存在的个人本位的等同化认知,使得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根源需要重新考量。在教育主体视角下,通过对人的社会主体身份的解构,以及对单一人我主体发展范式的再思考,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中人的社会主体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体主体走向了人的多元主体教育的初步统一。在意义视角的阐释下,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中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形成内在博弈、类主体即类语境下他我与个体主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及类主体具有对社会主体的超越性本质,进而教育从人的单一主体教育走向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从人的对立主体挟持发展走向人我与他己协同发展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20.
受众本位意识论传入我国后,出现了机械照搬、过分渲染的现象,造成不良后果。以人的本性论、本质论为视角,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先天性的弊端及产生、发展的根源与条件,并提出了正确应用于我国新闻实践的方法:满足受众“健康本位”需求,培养受众“公共本位”意识,服务于我国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