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是为未来而工作的,只有不断探索教育科学的规律,在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有所发现,及时总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适应能力,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才能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高峥 《教书育人》2001,(11):40-41
所谓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营造有利于教育的创造性环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为目标的创造活动。无数的教育实践表明,教育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创造工程。只有创造性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有质量、有效益的教育。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的承担者,不仅应是一名教育者,更应是一名创造者。只有具备创造精神的班主任,才能站到更高的理性层次上,在广阔的教育视野里,审视以往教育工作中一切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论。班主任也只有达到创造性教育的境界,才能真正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实现教育的…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倡导“人人都是研究者”,教师只有从问题出发,走以教学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教学与教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创新。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师的快乐莫过于在研究中发现全新的东西,植根于研究的沃土,教学才会有累累硕果。那么,研究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相似文献   

4.
学校要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端正教育思想 ,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 ;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 ,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一、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增减 ,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现代教育观认为 ,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发展更新的 ,发现真理、探索结果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5.
一、物理创造力教育的目标 创造力教育的目标是我们实施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必然归宿,也是对创造教育进行测量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就是通过对学生的一定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创造才能,使之逐步成为具备创造型的优秀人才.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观 教师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创造力.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少数科学家、发明家才有创造力,实际上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对中学生来讲,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要到位。笔者不揣浅陋,略述拙见,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具备五种心态,并扮演好四种角色。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具备的五种心态1.自信——建立自信的基本方法有三:一是不断取得成功;二是不断地想象成功,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三是对已取得成功领域的心得体会进行心理技术处理,移植到尚未成功的领域中。教师内心要充满自信、要自强不息、要拥有无穷的创造力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创造教育奇迹。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同时也能升华教师自身的素质,从而铸造高尚的职业道德。2.爱心…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强调复合型高素质的同时 ,更需要具有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改再现型教学为创造性教学。“以教人者教己”。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自身必须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修养和良好的创造精神。只有具有勇于创造精神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一、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创造素质和创造精神教师要想起到创造性培养的引导作用 ,需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创造的窗口。观察出他人未注意的现象。明确事物之间内蕴的关系 ,有可…  相似文献   

9.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步入新世纪,龚自珍的诗依然振聋发聩,令人感喟万千。人才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尤其是创造性人才。作为教师,更要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时时反思时时自励。因此,我劝吾师重抖擞,不拘一格育人才很有道理。通过对名师课堂的观摩与研读,我发现,只有教师的不拘一格才能催生学生的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0.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因此,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确保高质量的教育;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新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文 《教育探索》2003,3(6):92-94
进行教育创新是新世纪新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师职业本应含有创造的价值,但我国传统与现实的教育实践却使得教师无法超出“历史”赋予他们的职责,教师创造精神始终得不到解放。解放教师创造精神的基本途径是:普及教育科学,提高教师对创造精神的认识;发展教师主体性,增强教师主体性地位;强化教育管理规范的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2.
当代教育推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是重要的一环。中国只有依靠创新人才,才能傲视群雄。为迎合这一巨变,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学更重视创新教育,教师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想方设法去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才能掌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动权,才能不断地适应新课程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是教育教学主渠道地位的作用;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探究和感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时代向我们教师提出的挑战.对我们教师来说,只有适应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才能培养出开拓型、创造型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15.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步入新世纪,龚自珍的诗依然振聋发聩,令人感喟万千。人才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尤其是创造性人才。作为教师,更要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时时反思时时自励。因此,"我劝吾师重抖擞,不拘一格育人才"很有道理。通过对名师课堂的观摩与研读,我发现,只有教师的"不拘一格"才能催生学生的"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6.
创新过程是一个探索新事物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创新型人才,社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在高中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此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高中英语教师做好自身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教育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劳动,必须以研究为依托才能不断深化和提高。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素养。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具创造性,才能更快地、批判性地接受新的教育理论,理性的思考,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于此,我们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现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希望借此掌握教师科研的真实状态,并对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未来学家奈斯在《大趋势》一文中指出 :“处于伟大变革时代 ,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创造是一种产生前所未有的思想或事物的活动 ,常和发明发现相关联。创新和创造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创新包括创造 ,是更高层次的创造 ,是范围更广泛的创造活动。人类过去和现在都需要创造 ,人类的未来更离不开创造 ,而且在急切呼唤比以往任何时期更高的创造。创新教育就是要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从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以期迎接世界的挑战。一、创新———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就是抛弃旧的 ,创造新的。人类社会不正是在不断发现新知识…  相似文献   

19.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新观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捕捉传授知识与培养创造精神的契合点,在课堂上有意激发学生的动机,支持学生的创造性行为,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在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用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人的素质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一个人思维素质的高低。英语课有助于培  相似文献   

20.
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一名教师应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