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云南省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依托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和“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硕士点,围绕污染生态与生态恢复、退化环境与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生态功能维护、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决策四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及人才培养。实验室拥有固定研究人员33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领军人才领衔,云岭学者、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东陆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骨干、在国内外具有显著学术影响的研究团队。  相似文献   

2.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冻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岩等介质冻融过程及相关的力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特性和模式,及其在解决工程、  相似文献   

3.
《西藏科技》2005,(4):59-59
近日,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新建了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等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4):465-465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桂斌院士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将非极性的石墨烯和极性的氧化石墨烯分别负载在硅胶材料上.开发出新型的反相和正相吸附材料,可分别用于水相和有机相中的痕量污染物的高效富集和萃取。另外。石墨烯负载硅胶在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多肽的分析中也能提供卓越的萃取效果。  相似文献   

5.
2007年震惊中外的太湖蓝藻危机事件暴发,太湖富营养化及其蓝藻水华治理成为国家和全民关注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对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蓝藻水华暴发的科学解释和未来十年太湖水环境的治理及生态恢复等,向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简称"太湖站")自建站以来对太湖进行了全面、长期的监测,开展了浅水湖泊系统研究、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和示范。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环保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等重大项目支持下,在太湖站野外科学平台的支撑下,联合院内外科研人员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步创建了湖泊现代过程物理、化学、生物多学科协同的野外原位研究方法,发展了湖泊科学环境要素过程与格局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新局面,揭示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湖泊关键生态过程的驱动作用,阐明了湖泊生态系统响应环境变化的特征、区域差异和反馈机制,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环境作用机理;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提出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及生态恢复的方法与策略,应用于太湖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科研成果填补了大型浅水湖泊湖沼学研究的空白,不仅使我国的湖泊科学研究在国际湖泊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崭露头角,也使得太湖站成为了无可替代的野外科研支撑平台和国际知名的湖泊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6.
李彦锋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及其与生物、环境、材料等学科的交叉性科学研究。研究方向涉及工程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活性高分子,以及新型环境材料与技术等国际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7.
国际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学会第一届亚洲会议(1stAsianSECOTOX’98)于1998年9月21-26日在武汉市召开。会议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朱作言教授及本届SECOTOX国际学会主席、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GSF)生态化学研究所所长AntoniusKettrup教授共同担任。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国际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学会及GSF生态化学所具体承办,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湖北省科协协办。会议代表共提交论文摘要80篇,其中口头…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根据我国理论生物物理学十年来发展的情况和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就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发展提出了三点看法:(1)心脑功能、神经科学是生命科学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有很多重要前沿领域,需要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2)理论学科的发展或主攻方向的确定要受关联学科发展水平与实验研究工作的积累所制约,(3)理论生物物理学是对实验生物物理而言,它应包括许多分支学科领域。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而提出了三点建议:(1)理论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有必要组织一个有关复杂系统或生命系统复杂性研究的重大课题,(2)为赶上国际生命前沿科学水平,在科学基金使用和管理上,将“气功原理”作为重点课题,(3)应特别重视“生物功能无损伤测定”HFSP,应立专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实验的发展,生物技术的普遍应用,生物实验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研究的地位也是不可取代的。在高等院校中,生物实验室是最重要的教学和研究场所之一。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实验室管理,以确保高等院校生物实验室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0.
正聚焦关键地质时期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BGEG)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化学)和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探索地球生物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为目标,立足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以地球表层系统中重大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事件和过程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
正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10月获得批准建设,2009年12月通过验收,其前身为198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实验室围绕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重点进行植被格局与演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育、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人》2023,(2):72-73
<正>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开展中医药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同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认定为重点实验室。2005年和2010年实验室连续两次顺利通过教育部的评估验收。实验室建筑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设有中药药理与毒理实验室、血液流变学实验室、血流动力学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中药质量标准实验室、中药药代动力学实验室,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脉病证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中医脑病实验室等。近年来,实验室全体人员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生物及药物研究技术,发挥中医学、中药化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多样性大数据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也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将包括基于宏观与微观生物生态数据协同整合的大数据库和大数据深度挖掘与模型模拟运算库,支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源数据整合和共享的标准以及数据集成应用的方法,实现古生物化石数据与遗传组学数据、生理与性状数据、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跨学科数据融合,与地理、气象、遥感、环境、国民经济等跨领域数据整合,形成完整的共享数据集或栅格化图集。利用分析模型和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多源生物多样性数据集的挖掘和利用,构建开放开源的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处理利用的通用接口,建立一个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包括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高效分析和可用易用的综合大数据系统,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标准化、可视化服务,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支撑我国生物多样性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SDM、SAR、SEM三种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考察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投入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识别政府支持于试验发展和科学研究对能源强度的不同作用机制与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科学研究在短期内对能源强度无直接影响,试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能源强度降低。(2)政府支持科学研究在长期内对降低能源强度有显著促进作用,政府支持试验发展对降低能源强度不存在促进作用。(3)两类创新活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政府支持门限效应:当政府支持力度跨越门槛值时,科学研究对能源强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虽然政府直接支持试验发展对降低能源强度没有促进作用,但政府适度支持可弱化试验发展对能源强度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生物固碳作为减排CO2最生态、环保的绿色技术,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为了揭示中国生物固碳技术的研发态势,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生物固碳领域的科技文献开展研究,发现我国生物固碳的研究较早,但是发展缓慢,直到2000年以后才快速增长;主要研究分布在农业、林业、土壤、环境等学科上;从研发机构来看,中国科学院具有较强优势,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受关注程度较高;我国生物固碳的合作研究者较多;近年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固碳机理、生物固碳模型定量化、微藻固碳及生物能源技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主要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LUCC分析建模的热点研究方向和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应用研究方向为:LUCC的监测与预测,LUCC驱动力分析。主要建模研究方向为:LUCC驱动力分析建模,LUCC时空过程建模。LUCC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1)监测、预测成果未有效管理,(2)时空过程建模中对时间属性的运用不足,(3)不同尺度下驱动力的确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可行的解决方向。  相似文献   

17.
企业生态创新动态过程研究在理论与实证层面都有待丰富.基于组织学习研究视角,以丹麦格兰富为例,分析了企业将环境问题内化到自身创新战略和实践中去的动态组织学习过程.格兰富的生态创新实践表明:生态创新是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问题调整认识、目标及方案的动态组织学习过程.在组织学习模式和路径上,生态创新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并无本质差别.但在生态创新中,与外部利益主体的互动在知识扩散(市场化)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在政府拉动或绿色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另外,生态创新强调企业的环境认知这一重要前提以及企业在技术创新(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中产品生命周期视角的应用.基于原有自主创新经验,提高环境意识是我国企业绿色化转型的前提.充分发挥好非政府组织等公民社会组织在政府推动型的三螺旋创新模式中的推动与支持作用,是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绿色增长竞赛中取得后发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是在陕西省岩层控制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在岩石力学性质MTS试验、矿井开采围岩控制基础、矿区采动损害与环境灾变、矿井火及瓦斯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工程理论及数字化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大批理论技术成果,已经成为我国西部资源开发与安全生产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探索开放实验教学新模式及应对措施,研究现代化重点实验室高效运行机制,对于全面提高我校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水平,构筑高效网络化的实验教学信息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系统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升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和综合研究能力,中科院于1988年前瞻性提出并创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该网络是一个涵盖中国主要区域和生态系统类型,集生态监测、科学研究、科技示范为一体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纳米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纳米生物效应是将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物理、毒理学与医学等领域的实验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纳米尺度物质与生命过程相互作用及其结果的一个新兴科学领域。本文介绍了纳米生物效应研究的科学意义,国际发展现状和趋势,我国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我国如何发展纳米生物环境效应与安全性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