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德”     
德字,是指人的道德品行。当然,这种意义不是今天才产生的。《周礼·地官·师史》中说:“敏德以为行本。”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意思是说:德是人品行表现的内在依据,行是人内心道德的外在体现。从造字结构上说,德是个会意字,它含有更为具体而深刻的意义。甲骨文中的德字,左面是表示行动的彳(音chì),  相似文献   

2.
“德”与“钱”姚蓉儿当前,有些中学生认为,理想是空的,金钱才是实的。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金钱在人们头脑中的地位、价值取向上的权重与日俱增,那么,道德理想是否就可以不讲了。到底“德”和“钱”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两者能否兼顾呢?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确立依法治国后又提出以德治国,这是十分正确的客观的,因为,一个法治化的社会必须是有道德的社会,法治需要道德的支持,任何片面强调“法律万能”或“道德万能”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将“德治”与“法治”融为一体综合为治才是适合我国的最佳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4.
说“德”     
德字,是指人的道德品行。当然,这种意义不是今天才产生的。《周礼·地官·师史》中说:“敏德以为行本。”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意思是说:德是人品行表现的内在依据,行是人内心道德的外在体现。从造字结构上说,德是个会意字,它含有更为具体而深刻的意义。甲骨文中的德字,左面是表示行动的彳(音chi),右面是一只眼睛(后来讹变为四),上眼皮上有一条垂线,表示目光直视。显然,德所表示的意义是行为端正,目不斜视。金文则进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对互联网使青少年所遭遇到的社会化困境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然后又指出,网络空间的文化危机才是青少年网上不良行为发生的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由于互联网具有不同的社会控制结构,它的有序性问题,特别需要精神治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解决“认同难题”,本文将网络空间文化准则概括为“善待网络”,并梳理出网络道德的五条基本规范。既然使网络走向有序的最有效手段是基于道德的精神治理,青少年网德教育便成了教育在新世纪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6.
体育和德育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体育是解决“健”的问题,要培养学生有一副健壮的身体,使之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为承担各种艰巨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准备好身体条件.德育是解决“红”的问题,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人才,使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分离的原因在于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利益障碍”。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规律把着力点放在教学对象身上,使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克服“利益障碍”,做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8.
为父之德     
社会三百六十行,每行都要讲职业道德。为人父者,当然也不例外。鲁迅先生就把父亲分为两种:孩子之父和人之父。前者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鲁迅先生将这种家长斥之为“是制造孩子的家伙”。而后者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显然,这后一种才是称职的父亲,也是具有父德的父亲。构成父德的核心是什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理应把坚强的事业心、崇高的志向、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等做为父德的精髓。为人父…  相似文献   

9.
作为道德之基础的“利益” ,并不是作为实体范畴的“利益” ,而是作为经济关系范畴的“利益”。利益不只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得以确定的基础 ,同时也是个人道德得以生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鼓励人们对正当利益的追求,也要重视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把利益追求和道德追求给合起来,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现全体公民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述。必须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由于存在收入多寡与知识多寡不对应的现象,使部分人把收入多少看作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也由此导致人们重钱财轻知识的现象,这也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必须加强对公民的科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还是要说说小学教师的道德建设问题。之所以反复说,并不是觉得小学教师的道德建设问题特别大,而是觉得实在太重要。关心中央电视台节目的人肯定记得“焦点访谈”播出过的一个“小刀刮脸”事件:安徽淮南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 ,把以德治国作为治国韬略与依法治国并列提出来 ,这是对我国长期治国基本经验进行总结的必然结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的重大发展。我认为 ,在高校中贯彻“以德治国” ,主要是实行以德育人。  一、以德育人 ,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伟大历史使命  1 实现有崇高道德的社会是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这成为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崇高的道德旗帜。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  相似文献   

13.
德教与修身     
道德教育 (“德教”)和道德修养 (“修身”)是培养社会成员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和道德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古代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有关理论和学说 ,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4.
“德目教学法”是以政治教材中提炼出的中心德目把握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环节,培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的教学方法。中心德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统一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德目教学法”的释义、点拨、拓展、运用四个环节,可以规范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使之有序有效。“德目教学法”有利于解决中学政治学科内容庞杂、课堂教学结构松散、不得要领等突出问题,是一种容易掌握、容易推广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一直有着崇尚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是道德教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从“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也”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实施”;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无一不提醒着我们要时刻铭记“以德育德、以德治校”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不断扩展,网络道德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网络对中小学生道德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成瘾,逃离现实。一些青少年“网虫”把网络看作是生活的全部,一些一“网”情深的青少年,甚至为上网而放弃上学。这自然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人格成长,尤其是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二是网络犯罪。在一些中学生中,不乏有电脑奇才,他们一旦失去了法律意识的约束,就可能对网络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制造病毒、充当黑客等,危害网络安全。三是信息欺诈。人们上网聊天、交友多用不真实身份,使网络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易使青少…  相似文献   

17.
    
每每谈起“德”,人们不由地会想起社会公德和人身道德,关于这些事情在我们实际的生活当中,都可以到处可见,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8.
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谈大学生的"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从“德”来讨论大学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德”与“才”及其关系:指出了我国培养与选拔高级专门人才的优秀传统系“德才兼备”;论述了德与才的关系,即“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从文化所含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与精神诸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讨论应如何认识大学生的德与才的关系;指出了目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着重成才、轻成人,即重功利、轻素质的严重倾向;提出了必须培养大学生具有民族精神、民族美德。  相似文献   

19.
从八个方面归纳概括出托克维尔对民主社会的基础———“现代人”特性的分析,认为托克维尔的批判性思考,正是为了能够使民主发扬光大,并结合其对于维护民主社会所提出的建议,分析托克维尔社会思想的当代意义,认为惟有结合了“正确理解的利益原则、出版结社以及精英的道德博弈”等自由理性的参与和宗教信仰的感性激情,社会才有可能更加稳健地运转起来  相似文献   

20.
普列汉诺夫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不是个人利益在个人意识中的直接投射,而是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个人意识中的显现。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最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的那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是社会利益的标志,因而也是衡量逍德的尺度。在道德内部存在着利他和利己的矛盾:社会的利己主义需要个体的利他主义,个体的利他主义正是满足了的社会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