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难点主要表现在自我探索维度缺失与失衡、对职业世界的挑战应对不足、职业生涯目标指向模糊三个方面。教育者应建立基于性别视角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探讨男女有别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重视女大学生职业性格自我分析,掌握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形态和面临的挑战,提升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养成意识和应对生涯发展挑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今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挫折产生的诱因多种多样,比如传统性别角色要求与自我价值实现相矛盾;社会转型期各种急剧变化带来强烈价值观冲突;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脆弱等心理特质的影响;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阶段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等.针对女大学生挫折产生的诱因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女大学生应树立现代女性观,挑战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应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应学习并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3.
征集大学生入伍,有利于提高部队兵员质量,提高部队战斗力,实现国防与军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大学生参军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湖北省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通过样本数据分析性别、民族、户口类型、政治面貌、就读院校类别和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参军意愿的影响,并利用SPSS22.0分析样本数据,验证国家优惠政策、社会安定、学校征兵宣传教育、家长态度、亲朋好友的从军经历、责任意识和身体素质与大学生参军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的参军意愿更强;农村户口的大学生比城镇户口的大学生的参军意愿更强;大学生就读的院校层次越高,其参军意愿越低;具有本科学历的大学生参军意愿较具有大专或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更为强烈。同时,学校征兵宣传教育、家长态度、亲朋好友的从军经历和责任意识与大学生参军意愿之间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军队历史上有三次大学生从军高潮,分别在延安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和20世纪末至今。最近一轮次的从军热潮方兴未艾,政策扶持力度大,参军人数以及培养国防生签约院校数更是规模空前。中国当代高校大学生从军思想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可塑性,同时因个人选择性、发展两重性以及思想层次性而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而从从军的高校大学生现实行为来看,其从军观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实惠、乏理念,图享乐、淡奉献,强自我、轻他人等现象。当代高校大学生从军观培育,一要突出从军观的三个基本特征,即政治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二要凸显从军观的三项基本内容,即意志、诚信和牺牲;三要抓好从军观养成的基本过程,尤其要加强教育目标牵引,并完善培养模式;四是强调主体意识、战斗精神及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层次不高已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职业自我效能感差是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介绍了自我效能的内涵和女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了影响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举措:营造平等、健康的校园文化,培养女大学生准确全面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女大学生信息能力,增强女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使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女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难免会遭到不平等的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女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产生就业失重心理。本文将着重对女大学生就业失重心理的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究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有效策略,为女大学生的求职与就业提供一个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地区高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大学生就业难除受传统的性别歧视、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等社会客观因素影响外,还受自我认同、能力、职业价值观、智能结构等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当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社会应当为女大学生就业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教育与就业指导;女大学生应转变观念,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以建构主义理论、自我决定论和交往教学论为指导,探究生师互动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生师互动对大学生学习投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学业挑战度在生师互动与大学生学习投入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应积极加强生师互动水平,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业挑战度,增强大学生学习能力;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并论述影响大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的原因,笔者综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认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与作用,所以应加强教师自我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帮助大学生,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受到高等教育,而高等师范(以下简称高师)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更是有女大学生数超过男生的现象。这无疑给高师院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高师院校应深刻认识女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分析现阶段在女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形成原因,然后从高师院校的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即将加入新农村建设队伍,为了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培养他们对农村的感情,帮助他们了解农村工作的情况,加强他们的农业生产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走进农村后能尽快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90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与其它年代的大学生具有明显区别,因此,要端正9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需提高个人素养,给学生当好表率,同时还要加强自省与修炼,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入党动机教育的能力,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学生中倡导自省与修炼,发挥大学生在端正自身入党动机中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学生层面的大学生个体差异、价值观念、入党动机、大学生党员对理论学习缺乏主动性等方面,以及学校层面的学生管理机制、党团工作队伍、党员教育等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从理想信念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作用和加强网络建设等方面加以改进,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艺术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加入并自主开展艺术活动的学生组织。当前,必须加强艺术社团的管理,克服影响社团生存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社团组建规范化和骨干培养系统化相结合、社团定位艺术性和活动规划娱乐性相结合、干部管理动态化和指导监督经常化相结合、社团资源社会化和活动开展项目化相结合、社团活动届次化和舆论宣传多元化相结合,充分发挥艺术社团在高校办学和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互平台,深受大学生的喜欢,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认知行为。微博的广泛运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积极作用,同时不乏消极影响。如何充分发挥微博带来的机遇、应对其挑战,成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目标。首先高校要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交流平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理念;最后,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正确使用微博。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指导、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运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科学的锻炼方法与手段全面提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高等院校女生人格状况,为高校女生人格教育提供实证依据。方法:运用大学人格问卷(UPI)在湖南省的某理工院校对504名2005级女生进行人格测查,并抽取男生样本858名作为性别比较因素。结果:(1)有第一类人格问题的女大学生比例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男大学生。(2)女大学生人格问题症状选择率排前列的项目依次为:在乎别人的视线,缺乏自信心,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父母期望过高,情绪起伏过大。(3)非独生女与独生女的UPI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生源女生UPI分数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女生;文科类女生UPI分数显著高于理工类女生。结论:女大学生人格问题比男生严重,农村生源女生人格问题比城镇生源女生严重,文科类女生人格问题比理工科女生严重;应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尤其是农村生源女生和理工院校中文科类女生的人格健康教育,以优化她们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别对选修篮球、健美操、乒乓球运动项目课程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旨在检验三项体育运动项目课程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的差异,为选项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选修集体运动项目与个人运动项目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明显差异;篮球课程比另外两个项目课程更能消除女大学生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障碍.在教学中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激励和引导女大学生,使她们的心理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