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清末,随着新式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苏北师范教育也得以起步,创立了一些师范学堂(校)和师范传习所。苏北地方官绅推动了苏北师范教育现代化起步,师范学堂体系以初等师范学堂和传习所为主。清末苏北师范教育为苏北地区经济、教育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师资和人才,推动了苏北地区近代化进程,同时也奠定了民国以后苏北地区教育(包括师范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清末官、民广泛设置实业学堂是教育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清末官民兴办实业学堂目的明确,特色鲜明,且经过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的历练,逐渐向规模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羁绊严重,清末官民置办实业学堂还存在诸多弊病。研究清末实业学堂的发展历程和弊病根源,对今日职业技术学校的营建和管理有历史借鉴功效。  相似文献   

3.
学堂奖励出身制度是清末教育变革的产物.从其诞生伊始,新教育即面临着严重的生源和认同危机.为鼓励兴学和就学行为,清政府对高等小学以上的学堂毕业生进行某种出身奖励.学堂奖励出身制度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清末新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清末以来的学风等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矿业工程教育起始于清末,以出洋留学为其先声,嗣后国内多所大学堂和高等学堂相继开设矿学课程和专业。专门的矿务学堂在清末教育系统中隶属于实业教育,以1903年癸卯学制后兴办较为集中。清末矿业工程教育较明显地具有近代教育的特点,所培养的人才形成了中国近代矿业工程技术队伍的第一梯队,但受限于当时的师资、学生基础和教学条件,其成效和规模均较有限。  相似文献   

5.
蚕桑教育在清末备受重视,蚕桑学堂、蚕桑讲习所、蚕桑传习所以及设有蚕业专科的农业学堂纷纷设立,清末的蚕桑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清末蚕桑教育的兴办,为各地培养了大批懂得近代蚕桑技术的专门人才,促进了各地蚕桑新知识技术的推广和传播,推动了蚕桑业的改良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清末留日学生的概况,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别分析了清末留学生在教育行政中的活动情况,包括推动新学制的颁布和创建新式学堂等教育机构;从教于新式学堂,改变师资构成及革新教育教学方法;翻译教育类书籍,传播新的教育理论,满足新式教育对教科书的需求,推动我国新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清末,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处于新旧交替的变化之中,一些封疆大吏以“中学以体,西学为用”为宗旨,提倡向西方学习,重视教育与人才培养。袁世凯在清末大力推广新式学堂教育,力主废除科举制度,积极规划学堂管理,是清末教育改革中颇有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论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兴学浪潮中,法政学堂十分引人注目,从1905年至1916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先后兴办了百余所法政学堂。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兴起和普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清末,河北为发展近代新式教育,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不惜重金从外国聘请了一批洋教习。他们分布于河北高、中等学堂和师范、军事、法政、农工商等各专门学堂,为河北近代新式学堂教育体系的建立、新学科的建设和多学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贡献,促进了河北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清末绅士在近代文化教育体制兴起的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各种方式进入新式教育领域,如进入新式学堂接受进一步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和各种报刊.有每件的绅士甚至还跨出国门.留学海外.寻求新知。清末绅士的这一系列活动呈现出他们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过程.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近代社会的变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初始阶段,晚清产生的实业教育是中国新式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培养实业师资,清政府作了多方努力,除了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外,主要采取设立实业教员养成所、选派学生出洋学习实业、聘请外籍教师等措施。这些措施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足以解决实业师资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民国前期重庆的职业教育分两段:1912年至1922年为实业教育阶段,继清末继续创办实业学校,使实业教育有所发展;1922年以后为职业教育阶段,创一批职业学校,使学校数增加一倍,在办学上出现多种类、多渠道的局面,在教学上注重道德教育、注重专业知识教育、注重实习、实验.对当今职业教育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冯桂芬揭示了科举教育制度的弊病,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教育与书院教育,设立西学教育机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实用人才。冯桂芬改革科举教育制度的思想具有鲜明的进步色彩,对晚清教育现代化进程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而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直到清末才出现。清末师范学堂并非像欧美、日本那样出于普及教育的客观需要而产生,而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在师范教育思想产生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早期师范学堂的创办,无疑对清政府制定师范教育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现有的本科专业基本上是在传统的“混合式”教师培养模式下以培养大中专院校教育学科师资为目标而设置的,主要包括教育学、公共事业(教育)管理、心理学、学前教育等专业。这种专业设置存在与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学校层次不相吻合、教学科目不相匹配的弊病,难以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最终会导致教育学院所培养的本科生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所需的人才相脱节问题。在强化专业化教师的“分离式”教师培养模式下,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科专业的设置应逐步进行调整,主要转向以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师资为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和中小学教学科目设置学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教育技术、心理学等不同专业。  相似文献   

16.
由于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清代三峡地区外来人士较前代更多,他们对清代三峡地区的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的政策移民、外地官职人员以及侨寓等外来人士在三峡地区建书院、设私塾、义学,兴学传教;购书藏弆,宣讲劝善;修文庙、建塔阁,以培文风;鼓励子弟科举应考,科举登科人士增多;从此三峡地区文风蒸蒸日上,教育日益兴盛。  相似文献   

17.
新高考改革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职业生涯的专业指导呈现需求。通过对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实践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对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国家应以政策为导引,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开发专业课程和培养师资;学校应培训各科教师,实现学科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我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现有的本科专业基本上是在传统的混合式教师培养模式下以培养大中专院校教育学科师资为目标而设置的,主要包括教育学、公共事业(教育)管理、心理学、学前教育等专业。这种专业设置存在与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学校层次不相吻合、教学科目不相匹配的弊病,难以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最终会导致教育学院所培养的本科生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所需的人才相脱节问题。在强化专业化教师的分离式教师培养模式下,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科专业的设置应逐步进行调整,主要转向以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师资为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和中小学教学科目设置学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教育技术、心理学等不同专业。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如何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