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舜徽先生是文献学大师,是古典文献学理论的奠基者,在辑佚学思想理论上,他主要讨论了辑佚的定义和产生原因、辑佚的起源、辑佚的取材、辑佚的方法、辑佚的意义等问题,他的思想理论对辑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顾文杰 《兰台世界》2017,(14):81-84
在辑佚学理论研究早期,梁启超、刘咸炘成绩斐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著作中对辑佚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辑佚的材料、辑佚优劣的评判以及辑佚的价值等做了系统的宏观阐述,刘咸炘则在此基础上对辑佚做了较为细致的探微性研究,二人成就各有建树,试对其辑佚学思想做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同时也是国学大师,他的辑佚成就卓著,辑佚有《会稽郡故书杂集》、《占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等书。鲁迅辑佚义例严谨,考证精确,特点鲜明,是民国时期辑佚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在古籍辑佚学上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关于全祖望与《永乐大典》辑佚,学人已有许多讨论。但全祖望开始辑佚的时间并不是雍正八年,也不是乾隆元年,而是雍正十三年。其辑佚书可考者并非仅十四种,而是五十八种。辑佚书也没有全部遗失,今日尚有原辑本存世。  相似文献   

5.
<玉函山房辑佚书>广征群书,详明出处;校勘辨伪,审慎考证;排比篇第,辨章源流.其书网罗遗佚,卷帙繁富,为前此任何辑佚之书所不及.这部空前的辑佚巨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而且在辑佚体例上也体现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6.
辑佚是以佚书、佚文的搜辑、整理为中心的文献整理活动和方法。清代是辑佚发展的兴盛期,清代《四库全书》的纂修、目录书的编撰、古经解汇编都与辑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论述辑佚工作的萌芽、产生、发展、鼎盛以及衰落;各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对辑佚工作产生的影响;辑佚工作的成就及其对我国文化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是东北师范大学曹书杰先生的近作,为广大从事古代文化研究者和辑佚爱好者拓宽了治学的道路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们的启示很大。首创之功,意义重大 辑佚学起源较早,汉代刘向和刘歆父  相似文献   

9.
清代辑佚的繁兴是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但具体到每一位学者而言,他们辑佚的缘起又有所不同。文章从为学术研究、重视某类文献、不满已有辑本、重应用、因师承家学五个方面对清儒辑佚的缘起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马国翰是晚清时知名的藏书家和辑佚书家。本文主要论述马国翰辑佚书的目的、特点、成果及不足。  相似文献   

11.
辑佚是传统治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今天还发挥着很大作用。据学术界的一般看法,辑佚是起源于宋代,至今约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今天,我们不应仅仅把它当作传统治学的一种方法来继承,更为重要的是,还应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也就是说,不应只停留在"功力"层面上认识辑佚的历史和作用,而应从"学问"高度上来探讨辑佚的起源、兴衰,辑侠的  相似文献   

12.
李涵 《图书馆杂志》2000,19(4):58-60
辑佚是整理研究中国古籍的手段之一,明清以来,它逐渐形成和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从而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辑佚学的研究是对保存在群书中的已失传文献的佚文进行搜集整理,编辑成册,以达到恢复其全貌,或辑录出一个残本的目的。我国古代辑佚工作始于南宋,消沉于元明,至清代则有大的发展,成果累累,功绩卓著。本文拟对清代辑佚工作做一全面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全唐诗》不全,因为是康熙皇帝钦定的大书,清代学者看出问题,也只能有“成书不说”之叹。日人上毛河世宁先有《全唐诗逸》,我国自3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辑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检唐诗编要辑佚,辑佚需要鉴辨,鉴辨需要考证。前些年我作《全唐诗续补遗补》,近几年作《全唐诗续拾辨证》,都是在时贤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微尽绵薄,做一些鉴辨考证工作。精音癸级》引姚叔祥语有“辑唐诗非裙采难,鉴辨难”的论断。其实辑佚已不易,鉴辨自然更难。凡是投身于此的人,都有深切的体会。考证虽然不易,但是寻找证据…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辑佚? 辑是指搜集、编辑,佚是指散失。简单地说,辑佚就是将佚书(佚文、佚诗)现存的片断材料加以搜辑、整理,最大限度地恢复佚书(佚文、佚诗)原貌的文献整理活动和方法。辑佚中的"佚"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的"佚"则无法"辑"了。因为是相对的,"佚"所指的范围可以随时变化,可以相对于一首诗、一篇文或一本书而言,也可以相对于一个人,还可以相对于一个时期、一个朝代、甚至一个国家而言。为了避免辑佚  相似文献   

15.
孙启治、陈建华《古佚书辑本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下简称“《日录》”)一书,为浩如烟海的古代辑佚著作编写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目录,大大方便了对辑佚书的整理与研究,嘉惠学林匪浅。笔者近来从事《两汉全书·谶纬部分》的辑佚整理工作,对此书利用颇多,殊感便利。不过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  相似文献   

16.
论孙星衍的辑佚学思想、方法及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星衍是清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文献学家。其辑佚不以量多见长,而以精审著称。所辑《仓颉篇》《括地志》《汉宫七种》《周易集解》等以辑文完备、体例合理、校雠精审在辑佚学史上影响深远。他所采用的取众本之长、合众人之力,以足本、善本为底本,通过扩大辑书范围不断补充佚文、力求完备的做法在今天的辑佚工作中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广东通志初稿》卷一中征引佚著方志和图经为例,指出《广东通志初稿》在岭南地方文献辑佚工作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建议岭南地方文献的辑佚工作应更多地关注各种地方通志和其它志书。  相似文献   

18.
《十道志》是唐代地理总志,早已亡佚,存世者仅有清人辑佚之作。今于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中又寻得其不同于辑本之佚文若干,可为《十道志》辑佚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清乾隆中四库开馆斯间对《永乐大典》所作的辑佚工作,主要包括下面几项程序:签佚书单——抄出佚文(散片或散篇)——粘连成册(即辑佚底本)——校勘——誊录成正本。其中最初步的工作是签佚书单。此项工作系由纂修官逐册阅读《大典》原本,用事先制好的签条标明该册所要辑佚的书名、页码及佚文条数(有时只标书名,不标页码及佚文条数),粘贴于各册之上,然后交缮书处誊  相似文献   

20.
宋明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辑佚工作十分活跃,辑佚文献层出不穷,久已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和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作者看来清代辑佚兴盛发展的根源有三:(1)"本经"运动的需要;(2)"西学中源"论的佐证需要;(3)实学思想的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