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东北城市劳动力按受教育程度划分为三个群体,应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和反事实分析方法在个体水平上度量了每个群体中的工资性别歧视程度,并通过比较群体间和群体内部的工资歧视程度分析了教育对工资性别歧视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所有受教育群体中,均存在针对女性的工资歧视;随着个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工资性别歧视不断缩小;在所有受教育群体中,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工资性别歧视呈现出下降趋势。因此,政府在设计和实施公平的就业制度和工资制度的同时,通过发展教育提升女性人力资本水平,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性别歧视和缩小工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李静  吴静 《滁州学院学报》2023,(2):34-41+94
女性教育水平提升,缩小了女性与男性教育水平差距,女性劳动参与率提升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式。通过对2001—2021年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分析,考察性别教育差距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性别教育差距缩小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机制检验表明,女性相比男性的教育水平提高速度更快,由此引发的性别教育差距缩小会产生技术创新放大效应和劳动力禀赋效应,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认识女性劳动力优势、实现性别平等和形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新动力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二元及多元Logit模型对我国云南省少数民族聚集的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重点就地区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对男性、女性劳动力外流及就业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及家庭因素中除老年人数量外,其他变量对男性和女性外出决策的影响方向一致;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抑制劳动力外流的同时,对个体选择从事本地非农业劳动产生促进作用。因此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高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对调节劳动力合理外流、促进地区非农业经济发展及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9年北京大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及2008年麦可思公司的"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将行业分割纳入对中国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距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利用布朗-穆恩-扎罗斯全因素分解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行业中都存在性别收入差距,该差距随着个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大。性别收入差距主要由行业内的性别收入差别导致,而非行业间的收入差异。此外,行业内的性别收入差别在本科毕业生群体中主要来源于行业内的性别歧视,硕士毕业生中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性别间的个人特征差异所引起。因此,为了促进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政府应当首先考虑利用那些能改善行业内部性别歧视情况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安徽省女性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城镇女性就业率低于男性,用人单位对女性性别歧视通常表现为雇佣性别歧视、升迁性别歧视和薪酬性别歧视。文章主要从人力资本角度来分析安徽省女性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文章还引入了行业一工资倾向指数和职业性别隔离指数进行计算分析,表明女性在职业和行业中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根据以上分析,文章从社会意识、法律体系、就业机会三方面对安徽省女性就业性别歧视提出了政策建议,试图改善女性受歧视现象,为女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安徽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劳动世界的工作与家庭冲突导致妇女在教育、劳动力市场和公共生活领域的机会受到限制,对女性职业发展及家庭产生不利影响。从国家法律政策、雇主组织和企业、工会角度总结梳理世界各国近年的实践经验及政策导向,对中国性别分工的不平等及国家政策背后父权制的性别歧视与性别盲点进行分析,期待为有家庭责任的男性和女性提供就业机会平等和待遇平等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以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歧视,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从历史上来看,所有OECD国家的教师职业中女性占多数。在过去的十年里,女性教师的比例一直在增加——从各个教育阶段的总体来看,在2014年达到了68%。性别差异随着教育阶段升高而减小,女性教师的比例从学前教育阶段的97%降到高等教育阶段的43%。2005至2014年,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增大,而高等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缩小。初等教育阶段的男性教师工资为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劳动者工资的71%,这一比例在高中教育阶段提升到81%。相反,所有教育阶段的女性教师工资至少是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劳动者工资的91%。相对工资的明显差异可能导致了教学对女性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计算中国及各省份教育代际流动指数,构建父母—子女教育转换矩阵,分析中国及不同省份教育代际流动的性别差异,并运用多变量回归分析家庭资本各维度对全国及各省份教育代际流动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子女受教育水平有一定的代际继承性,女性教育代际流动指数高于男性,表明儿子的教育代际继承性更强,女儿受原生家庭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相对要小,在教育水平提升方面总体上也比儿子的表现更好;(2)父母受教育水平在不同分位发挥的作用不同,在低分位母亲受教育水平对子代的影响更强,在高分位父亲的影响更强;(3)全国整体教育代际流动水平较高,且处于高流动水平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说明教育的性别不平等在逐步缩小;(4)家庭资本各维度中对教育代际流动影响强度最大的是经济资本,其次是政治资本,再次为文化资本、家庭综合地位,社会资本的影响最小;(5)教育代际流动水平越高的地区,显著影响教育代际流动指数的家庭资本因素越少,显著影响女性教育代际流动指数的家庭资本因素多于男性。基于此,可以通过适当的公共政策影响及改变子女成长的家庭资本,保证合理的教育代际流动,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生成326个地级行政区的数据,以此分析教育对我国城镇职工月工资不平等和小时工资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对工资不平等存在显著的结构效应,体现为职工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和职工受教育水平分布越平等的地区工资差距越小。同时,教育对工资不平等的价格效应也是非常显著的,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的平均教育收益率越高则工资不平等程度越高;另一方面,不同人群之间教育教育收益率的差异也会影响工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0.
在以公立教育为主的国家,增加教育财政支出是增加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跨省就业规模较大的现实背景下,研究省级教育财政支出对本地劳动力人力资本的贡献有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省域不平衡,并呈现较强的以经济距离为权重矩阵的空间相关性;全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省级教育财政支出对本地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影响不显著;基于地区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中部省级教育财政支出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正向促进效应最显著,其次是东部地区,而在西部地区不显著,验证了省级教育财政支出促进本地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的效应与跨省就业规模密切相关的研究假说。因此,为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省级政府除统筹扩大教育支出规模以外,还需要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就业环境,形成合理的工资定价机制,吸引人才到本地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