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阅读教学中寻找适切的言语训练点"的主题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别饿坏了那匹马》。课后,老师们交流分享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同样是把"品读感悟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残疾青年的善良和乐于助人,却有着不同的教学途径——达到目的的路不止一条。执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探究:(1)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是谁对谁说的?用意是什么?(2)究竟有无那匹马?这善意的谎言表现了  相似文献   

2.
"别饿坏了那匹马!" 这句话萦绕耳边已有好多年了. 每当想起这句话,眼前就浮现出张大婶、根叔、委东和那匹瘦小的马. 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傍晚,我背着大人到河边捉萤火虫,夏夜萤火虫往往布满河面.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本单元围绕着“真情”的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穷人》是俄国小说,《用心灵去倾听》源于西班牙,《唯一的听众》和《别饿坏了那匹马》是我国民众生活的再现,虽然四篇课文的主人公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也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他们美好善良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别饿坏了那匹马》为苏教版12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个当代社会中非常平常但却十分感人的故事。一个家庭贫穷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却苦于没钱买书看。他的父亲告诉他用扯马草换钱的方法去书摊看书。书摊的主人是一个残疾青年,被孩子的勤奋所感动,编造了他家有一匹需要  相似文献   

5.
群文阅读教学是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活动。"美丽的谎言"群文阅读教学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等文章组成群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推论、印证等方法对这组文章进行探究性思考,让学生在获得系统性知识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6.
近日,笔者陆续参加了一些教研活动。和以前相比,课上得实在了许多,哗众取宠的形式明显减少,训练扎实有效。新课改逐步走上了正轨。但笔者同时发现,在阅读教学中,读被我们强调得过了头,被我们“宠”坏了。以下是一位老师执教《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的简要过程:课始,组织学生初读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别饿坏了那匹马》记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表达了“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全文描写细腻、情真意切。本设计力图让学生自读自悟,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敏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目标认知和能力目标:1.认读、掌握生字:瞥见、尴尬、嗫嚅、枯蔫。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溜之大吉、鄙视、厚颜无耻、一文不值。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识主要人物及其特点。方法和过程目标:1.以自己的方式去…  相似文献   

8.
正"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这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别饿坏了那匹马》里的一段内容。这里的"愣",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是这样理解的——"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笔者以为,这样理解是不妥的,至少在思想感情的表达理解方面是不完整的,有疏漏的。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前面一"愣"。前文有这么一段话——"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愣,是"呆住",也就是"失神"的意思。这里的"愣",青年为什么"呆住"了呢?是青年的诧异  相似文献   

9.
我爱读书,尤其爱读一些经典著作。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文章。文章讲的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少年,因家境贫困读不起书,因此常去一位残疾青年摆的书摊前看书的事。一天,文章中的主人公在书摊前看书,被他父亲发现后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父亲为使他能继续看书,便让他卖草料换钱。这一切都  相似文献   

10.
闻哲 《辅导员》2012,(17):9-10
"叔叔,我要这两本,给你钱!"……一场由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一小学师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别饿坏了那匹马》,在音乐和舞蹈中开始了。2012年5月11日下午,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一小学"与书同行、浸润心灵、悦动劲一"第二届课本剧专场演出在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天地剧场举行。北京市朝阳区教委主任张朝晖、小教科主任曾广华、少工委办公室主任赵常付,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学区管  相似文献   

11.
    
女孩对她妈妈说:“我们老师甚至不知道马是什么样子的。”妈妈说:“这不可能。”“那我在课堂上画了匹马,她却问我那是什么。”马@谢革  相似文献   

12.
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曲优美的心灵之歌,残疾青年也好、碧云也好,这些人物身上都折射出了善良的光辉。文中那个善良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在书摊前白看书,想到残疾青年生活的艰难,怒气之下给了自己的孩子两个耳光。可就是这刻骨铭心的两个耳光让人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要学会为别人着想。  相似文献   

13.
魏孔鹏 《课外阅读》2011,(11):309-309,367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别饿坏了那匹马》全文描写细腻、情真意切,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本设计力图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文中的词句让孩子在读书时感受普通人美好的心灵,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孩子品读,研读中,透过文中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感受语言。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为学生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让学生的个性化在阅读中飞扬。一、通过鼓励质疑,激起个性化阅读兴趣通过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学习兴趣,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课后回顾延伸性质疑,教师都要因势利导,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中有这样的结尾: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当学完课文时,班中有位同学站  相似文献   

15.
美文赏读 那天,天气很晴朗。从未有过那样庞大的听课队伍齐坐在初一二班狭窄的教室里听付老师讲的一堂课——《别饿坏了那匹马》。上课铃响后的第一个环节是美文赏读,一个从来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过话的女生,怀着忐忑的心情走上了讲台,用啜嚅的语气读着她带给大家的美文——《推开那扇门》。我猜想,也许听课的全体老师和学生都会认为那个同学演砸了,如果换个嘎嘎叫的同学来读,课堂效果会更流畅,但对于那个敢于在老师鼓励的眼神中走上讲台的女孩来说,是老师带给她的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震撼!那一刻我心祈愿:我们有更多的老师能够像付老师一样,成为推开学生心灵那扇窗的人。  相似文献   

16.
一、设计意图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的选编意图,以文章主题(人性美)的渗透为主,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线索,抓住文章感人的地方,通过对照"阅读提示"的自读自悟,让学生读通、读懂、读透课文,通过领会人物的语  相似文献   

17.
<正>河亭小学金老师在教《田忌赛马》这课时,运用创造教育原理,创设情境,激疑引趣,启迪思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一、假设实践人人参"战"在教《田忌赛马》之前,先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田忌的三匹马与齐王的三匹马。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马的不同色彩与大小,以表示马的强弱。金老师根据组合原理标出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出场顺序为A23=3×2=6(种),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得出赛马的六种出场顺序。田忌的马(上排)齐威王的马(下排)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感悟,体会残疾青年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3.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教学难点】体会残疾青年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读了余彤辉先生的《也谈“创造性阅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5期,以下简称《也谈》),深受启发。本文主要是谈学习余先生文章的体会,同时也有几个问题向余先生请教。一、对“创造性阅读”的三种理解什么叫“创造性阅读”?目前至少有三种理解:1.阅读 创造。如《也谈》说“任何阅读都要认读理解文本,只有正确理解文本之后才能谈评价、批判或创造,否则就可能是胡言乱语”,“阅读的本质就是获取信息”,“阅读的目的首先必须是接受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而不是创造新意义”。这种理解是将阅读与创造看作互相分立的两件事。反映在教学上,是…  相似文献   

20.
遗嘱     
陶月 《双语学习》2012,(10):4-7
从前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十七匹马。 临终之前,老人对儿子说:“我已经写好了遗嘱,我要把马留给你们三个人。但是你们必须要按照我的遗嘱来分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