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我们有了儿子后,我们的生活就增添了新的情趣。每天下班回来,我和妻子都沉浸在同儿子的交往中。我们同他戏耍,同他谈话,同他散步,同他做可能做的一切。在这种交往中,儿子对我们的依恋之情日深,我们对儿子也越来越亲呢,尤其是我的妻子,更是如此。因为我的妻子不在校内上班,下班时间又晚,到幼儿园接送孩子的任务差不多都是我的,相对来说,我同儿子的接触更多一些,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众所周知,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各具特色。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需要相互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沟通交流在我们当前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为中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以来,世界日益从分散走向整体,国与国、人与人之间交往与接触日益增多。在此过程中,中国被纳入世界体系,官方、民间同英语国家的交往不断增多。晚清是中外关系不断发展的时期。关于这一时期中外之间的交往和联系的展开,学术界曾从外交上的礼仪之争、经济上的贸易往来、文化上的交流与冲突等角度作过研究,但是往往忽视了从交际语言的层面进行研究。在晚清中外交往的过程中,英语是一种重要的交际语言。晚清中国人如何学习和使用英语,同外国人进行交往,是近代史研究中所应注重的。目前,近代史学界关于这方面比较重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  相似文献   

5.
浅议英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议英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张静今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外事交往越来越频繁,因而在与外国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异国的风土人情和各种习俗,特别是语言习俗。从语言应用的得当与否,可以看出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和文明的程度。相当一部分人知道,若按中国的习...  相似文献   

6.
8月的北京奥运会期间,将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运动员参赛,3万多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上百万外国观众前来观赛旅游。他们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会从吃、住、行、游、购、娱以及观赛等方方面面的细节中走近中国、感受中国。对于我们而言,涉外交往的机会和场合越来越多,涉外交往礼仪尤显重要。那么,与外国友人的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英语在中国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中国特色,从而导致“中国英语”客观存在。“中国英语”在丰富英语语言词汇方面、在中国与国外进行贸易交往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小军 《上海教育》2008,(15):38-39
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同国际上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30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同样也深刻影响着中国。  相似文献   

9.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往的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交往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交往缺失与阻隔、学生非主体等状况提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和涉外经济活动,技术合作与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出国经商,考察,同时有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因此,我们与外国人沟通也越来越多。在这种交往的过程中,英语的应用文广泛地应用于其中,特别是在外贸,公关,金融等行业中,以传  相似文献   

11.
<正>With the increasingly interest in the orient in the 18th century Europe,western intellectuals begin to concern about China,an exotic and mysteries country.In this background,China and Europe for the first tim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The Great Revenge of the Orphan of Zhao,a prominent play written by Ji Junxiang in the 13th century Yuan Dynasty,is circulated and transformed in Europe.This process stimulates Europeans’cultural imagination towards the image of China.Meanwhile,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的中欧伙伴关系表现为从1998年以来,双方在经济、政治和其他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增多,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果.经济上的互补、政治上分歧的减少、经济利益对政治关系的制约和战略上利益的一致及相互尊重是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动力,也是中欧关系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但是,制约中欧关系发展的政治、军事、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负面因素仍存.因此,今后中国应采取更多措施加强和深化与欧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推动中欧关系的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系统属性及景观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中国传统园林景观是指人工营造的"第二自然",依照权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其它园林等。园林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相应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主要表现为:独立发展的完整系统、多重因素带动的创新系统、早熟的景观观念系统。中国园林景观文化极早便开始了向外传播的进程,范围涉及亚洲和欧洲,甚至美洲。传统园林景观映射出中华民族巨大的创造能力,是我们从事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和欧洲博士生教育研究的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和欧洲的研究都与各自的社会热点、教育现实和发展阶段紧密联系.我国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人员构成等方面与欧洲有着较大的差距.虽然中欧博士生教育有着不同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背景,但是欧洲同行在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上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5.
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活动;体验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对农民公民精神的养成具有传统知性教育和理性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价值体验和生活化的见实感。在村民自治实践中,通过完善村民自治中的村民参与机制,拓展体验渠道;促成利益满足与权责行为的关联性,增加效能感;加强教育引导,促成效能感向认同...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在博洛尼亚进程还是在哥本哈根进程中,学习成果都被视为将各种政策与实践举措融合的“粘合剂”,并被各国运用以构建本国资历框架。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致力于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但由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在运用学习成果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差异,例如欧洲、德国、澳大利亚、爱尔兰这几个区域和国家的资历框架在成果框架、概念理解、维度划分与描述、资格类型、等级数量上均有不同并各具自身特色,尤其对于资历框架的维度划分与描述,各国在“知识”“技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融入自身特色并进行合理化描述,从而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的资历框架。通过对这几个区域和国家的成果框架及其描述维度的分析与比较,可得出资历框架构建与发展一般规律,并希望借鉴其相关经验最终为我国未来建立资历框架提供思想导向及应用规律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跨国贸易公司想要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和规模。然而很多外国企业在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不重视广告的作用,简单的将产品在本国的广告策略进行简单的复制直接应用到中国市场。这样的方式直接导致了市场策略的失败。本文对文化视野下中国广告的一些特点进行阐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现国内越来越多的客车出口欧洲,由于欧洲理念和法规标准与我国不同,国内这方面的文献很少,以厦门金龙旅行车的两种6125公交车为例,阐述出口欧洲高寒地区低入口公交车暖风设计要点,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亚欧区域在当今国际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和俄罗斯都有自己渐趋完整的亚欧大战略。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亚欧大陆国家,开展“战略”研究,高瞻远瞩,纵横捭阖,趋益避害,借势谋利,建构中国的亚欧大战略尤显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the recent evolution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ctoral and postdoctoral education in Europe. Indeed, Ph.Ds are crucial to the conduct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s they provide a large amount of input into creat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notably through basic research. First, we show that Asia, and notably China, is producing more Ph.Ds th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In many EU countries, the number of Ph.Ds has levelled off or even declined recently in many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fields. Second, we discuss the European situ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talents. We study the European brain drain question, mainly at the doctoral and postdoctoral level. We find that there is an asymmetry in the flows of Ph.D students and postdoctorates betwee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advantage of this latter country. These two points — production of Ph.Ds, international flows of doctorates and postdoctorates — lead us to be concerned about the future growth and innovation in Europe. In conclusion, we outline some European policy respons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 and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