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倩 《双语学习》2007,(9M):198-198,200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比较紧密,尤其是在1928-1938年间,两国关系经历了从最初的改善到最终的破裂这样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以及纳粹的上台,德日最终走上了勾结的道路,中德关系破裂,中国向法西斯德国宣战。在不到二十的时间里,在日本侵华步步逼近的状态下,德国在中日之间穿梭,从对中日的“等距离外交”最终倒向日本。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通过易货贸易,中德双方各取所需,德国获取大量战略原料,中国从德国得到大量军火,这客现上增强了中国军事力量。但德国为了称霸世界,锗好日本,逐渐抛弃中国,中德关系一步一步恶化并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3.
明治初期,日本的军队还十分弱小。但日本为了建立自己在东亚的霸权,并跻身于列强,很快就出现了对外扩张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在琉球、台湾和朝鲜等问题上,与东亚传统大国——中国不断发生摩擦。最终,以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为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对清备战的道路。此后的10余年间,日本的强军过程以海军扩张为重心,而陆军也向当时的强国德国学习。最终在1890年前,日军实现了由对内守备型向对外进攻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臧志军 《职教通讯》2019,(17):I0001-I0001
中国足球曾经学英国、学德国、学巴西,最后一事无成。中国大学从民国起学德国、学日本、学英美,到抗战时大多数在校生都在学习法政,国家急需的理工科人才颇为少见。中国职教从改革开放后学德国、学加拿大、学英国,最终会学成什么样?是时候"反求诸已"了,问一问我们到底有哪些特长。  相似文献   

5.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代表的要求,擅自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外交的惨重失败给为“公理”而欢呼的中国人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在五四运动和中国人民的抗议和支持下,驻巴黎的中国代表团为维护祖国主权,于6月28日下午向巴黎和会递交了拒签和约的宣言。中国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在国际范围内造成了巨大影响。首先,使日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日本在巴黎和会上不断向各大国施加压力,最终达到了各大国共同对付中国的目的。虽然日本已经通过军事占领攫取了原德国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德国在一战后地位的认识,产生了心理上的亲近感;出于对德国的钦佩和法西斯的好感,使南京政府聘请了大量的德国顾问来训练中国军队,中德关系进入蜜月阶段;但是由于中德交往的矛盾性,德国最终选择日本作为它的政治盟友,中德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争取法国对中国的支持,进行了多方努力。但是,由于法国政府迫于德国和日本的压力未予响应,相反却一步步走上亲日反华的道路,中法关系最终走向彻底破裂。  相似文献   

8.
中日留学生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中日两国间的留学生交流都是单向的《从日本到中国,从中国到日本)。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把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事业作为改革开放的一部分积极推进。中日留学生交流空前发展,从过去单向派遣发展为相互派遣、双向交流的新阶段。从1978年邓小平提出要向国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开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打开了新的到国外留学的大门。日本作为中国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国之  相似文献   

9.
答:所谓《蓝辛—石井协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美国国务卿蓝辛和日本前外务大臣石井菊次郎于1917年11月2日在华盛顿签订并于同月7日公布的日美共同掠夺中国的条约。它的产生经过如下: 1914年7月,欧洲爆发了帝国主义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次年又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势力的急剧扩张,是美英所不能容忍的。1915年3月16日,美国国务卿布赖安向日本政府递交备忘录,对日本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0.
王松  郑永红 《历史教学》2003,1(9):39-45
抗战时期,中、德军事关系十分复杂,从整体上讲,中国政府开展积极的战时外交,努力发展中、德军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德军事顾问的作用,设法运用各种渠道进口武器装备,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对坚持抗战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德国军事顾问支援中国抗日、促进中德经贸往来等积极作用应予肯定,对陶德曼调停中的诱降活动应予否定.中德军事关系的维系,受制于德国的远东战略,德国的远东战略的变化导致中德军事关系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德军事关系十分复杂,从整体上讲,中国政府开展积极的战时外交,努力发展中、德军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德军事顾问的作用,设法运用各种渠道进口武器装备,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对坚持抗战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德国军事顾问支援中国抗日、促进中德经贸往来等积极作用应予肯定,对陶德曼调停中的诱降活动应予否定。中德军事关系的维系,受制于德国的远东战略,德国的远东战略的变化导致中德军事关系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德国和日本是亲密无间的法西斯盟友,而中日两国在七·七事变前已处于事实上的交战敌国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中德两国却关系友好,甚至一度达到"蜜月"般程度。为了研究民国中外关系史上的这一"奇特"现象,文章从经济关系的角度,对中德经贸关系30年代前期的复苏、中期的整合与发展及后期的逆转过程作了考察和分析,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同发达的德国乃至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特别发展经贸关系提供史鉴。  相似文献   

13.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日德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德国的期望是在即将发动的大战中,日本能够拖住苏联和美国,并不希望日本对华开战。一旦日本陷入中国战场就失去了作为德国战略盟友的意义。而且,中国  相似文献   

14.
梁茂林 《生活教育》2011,(11):46-50
我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始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但那些年创办的"洋务"和"新政",多停留在"师夷长技"阶段,大多有名无实。因为清政府权贵们多认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炮、船、铁路、机械等。"德国首相俾斯麦在中日甲午战争前20多年曾说过:"中国和日本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到欧洲来  相似文献   

15.
<正>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甲板上举行了日本向盟国投降的仪式;9月9日,日军在中国战区受降的仪式在南京举行;10月25日,驻台湾日军向中国政府投降。从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那时起到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行进了70年。在战争结束将近四分之三世纪的历史阶段里,中国与日本都发生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6.
日本花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传统插花给予日本花道源源不断的养分,日本花道在承袭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但中国插花却未上升为"道",其原因为何?本文从解读鸦片战争后的历史进程以及中日文化特点的视角,尝试探讨中国古代传统插花在中国未上升为"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日文化既存在文化融合又有本质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就体现在中日汉字的差异上。本文从中日词语"次第"的词义演变进行比较阐述,中国"次第"以"等第,顺序;依次"为基本义,演变出了"情形;不久;急速;规模;气派"等义项。而日本在"移植"和发展中国"次第"的基本义之后,最突出的是融入了歌舞伎文化。尽管"次第"一词在日本语言文化中的发展演变并不如在中国的复杂多样,但在两国的文化传承中却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当下的中国语用体系中,"次第"演绎成了文言词和难词;而在日本,则变成了常用语。这主要归结与两国不同的具体历史语境和语言文化的传承态度。  相似文献   

18.
安颐 《职业技术》2004,(10):26-27
记:苏律师,您好.在中日关系中,9月份是一个特别的月份.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是9月18日;1945年,日本侵略者向中国签署投降书是9月;1972年中日双方签定<中日联合声明>是9月29日;2003年,您代表中国化武受害者在日本法庭上打赢第一场官司也恰逢是9月29日.现在又进入了2004年的9月,您能谈一谈当前"日本化武受害者"民间诉讼的进展情况吗?  相似文献   

19.
《家教世界》2014,(1):45-45
正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新射线,并定名为X射线,它打开了一扇通向身体内部"宫殿"的窗户。李鸿章在他的环球访问中有幸在德国拍摄了X光片,亲眼看到了留在左眼下的子弹,也因此成为中国拍X光片的第一人。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对,致使他从仕  相似文献   

20.
旅日作家蒋濮的<东京有个绿太阳>从各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的人情风貌以及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复杂的国别情感纠葛,反映出在日留学生面对融不进去的"日本"和难以回去的"中国"所作出的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