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高峰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百花齐放,风格多样。有唐一代,许许多多诗人都以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卓立于诗坛。同时,在诗人们各自鲜明艺术个性的基础上,又以某些诗人的某些共同倾向,形成一个个作家群和诗歌流派。各种艺术风格之间,互相竞赛,互相吸收,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2.
尽管诗歌与数学在我们今天看来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但从历史上看,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问题和解答、运算法则以诗歌形式来表达;数学家本人也可能是诗人;数学家用数学方法来分析诗歌;诗人用自己的作品歌颂数学家的业绩、诗歌中融入了数学的概念或意象,等等.自然,第一种情形乃是数学教育史研究中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锦瑟》的朦胧性在于诗人用历史语义网中互相反映、互相参照的四个典故,形成了意象的迭加,增加了诗中多重象征的可能性,在使诗人复杂的情感、思绪得以对象化、具体化的同时,诗歌语言沿着聚合轴不断伸展,远远地拉开了能指与所指的距离,造成无限衍义,使人们摸不透诗人所表达的真实意义,从而产生了一种无限接近却又难以真正到达的朦胧之美。  相似文献   

4.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寓于民俗文化之中,而民俗文化中又包含着舞蹈,两者互相渗透,互为依托,互相补充.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将舞蹈文化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舞蹈艺术和民俗文化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5.
“九叶”诗人群体之所以形成得益于上海包容的广阔胸怀、开放的现代视野,有着近代以来不断发展积淀的丰厚文化土壤。上海为他们提供了创作活动的艺术园地。相近的美学追求使他们互相吸引、互相认同,同时诗人群体在受到批判和辩驳中加速凝聚起来。他们敢于在不自由的环境中坚持自由创作、在论争中坚持自己的诗学理想和审美判断,还因为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他们所具备的民主文化意识也与上海的文化精神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环境艺术"最终的主要显示状态,是建立在美术思想之上的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在间接反映与体现其美术审美意识及形式法则的同时,还更为直接地将雕塑、绘画、工艺装饰等美术形式运用于环境艺术的表现当中.  相似文献   

7.
罗诚 《陕西教育》2009,(4):98-98
艺术通感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的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妙用艺术通感,不仅使学生乐学善学,而且也是实施创造性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声琴合一是指歌者在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中,唱伴互相融合、互相衬托,完美表现音乐作品的最佳艺术效果.即兴钢琴伴奏与歌曲演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需要准确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绪,帮助演唱者正确处理和表现声乐作品的内涵,生动完美地塑造音乐形象,共同完成音乐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9.
正苦、累、难、烦固然与班主任工作本身特点有关,但也与不少班主任的工作思想、方法和艺术有直接关系。班主任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总结自己,提升自己,解放自己,用智慧做一个轻松、快乐的班主任。尝试着把一些管理学法则运用到班级日常管理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运用"二八法则",组建优秀的班委队伍"二八法则"亦称关键少数规则、最省力法则等,是指在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等关系。典型的情况是:80%的  相似文献   

10.
李森用回到具体事物的方式来拯救被工具理性扼杀了的事物。他的诗歌呈现三种拯救的方式:其一,用一种类似于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将观念的事物还原为具体的事物,将现成的事物还原为可能的事物,破解僵死的隐喻,让事物自己言说;其二,尝试语词不同的转化流动方式,让词与物在互相关联、互相生发、互相照亮中更为明显;其三,诗人主体处于隐没的状态,在沉默中敞开,在敞开中聆听,谛听到神性的召唤。通过这三条路径,诗人被从孤独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1.
<正> 想象,在诗歌创作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雨果说:“诗人是哲学家,因为他想象”(《莎士比亚的天才》)。培根说,“诗是真实地由于不为物质法则所局限的想象而产生的”(《学术的进展》)。人类的诗歌发展史证实:独特的艺术想象,是构成诗歌创作个性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何满仓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4):53-55,70
中国现代诗歌诞生之后,逐渐形成了诸多流派。各流派既互相依存,亦互相竞争排斥,同时也相互渗透吸取,从而促进现代诗歌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诗人们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综合吸取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手法技巧,进行着融古今中外诗艺于一炉的艺术建构。本文着重对现代诗歌艺术流变创新和形式体制建构进行探讨,给当今诗坛以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艺术独创性的大诗人之一,他的爱情诗不仅是唐代爱情诗的奇葩,在历代文人的爱情诗也是不可忽视的佳作,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爱情的世界中,李商隐得到了无限的感伤和悲情。在他的诗作中,大都诗情真事实,含蕴繁富,意绪深长,缠绵往复,深细婉曲,凄艳迷离,极富艺术魅力。诗人将三次爱情的失落与仕途的沉浮、身世的悲慨杂糅在一起,构架起作品中悲叹伤情的美感,李商隐运用一系列的艺术手法,熔词铸语,将“无端”的思绪和混沌的心灵与爱情的悲情互相交融在一起让其爱情诗充满着感伤、哀叹和朦胧凄艳。  相似文献   

14.
朱海燕 《考试周刊》2009,(40):32-33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诗歌文体以传情为主要目的,为最大限度地获得传情的审美效果,诗歌常常要运用独特的意象、音韵和语言形式。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因此,译诗要传达意境,译出诗作的形美、音美,保持原作的风格。本文认为在选词用字、句式安排、语义衔接上,译者都以一定的翻译理论为基础,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体会其诗深意,悟其神韵,把原作的艺术意境准确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5.
诗意的栖居,源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在柔媚的湛蓝中》:"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第一次提出了人如何诗意的生存的命题,这也是当下艺术家必须面对的艺术拷问。作为一位在艺术上的栖居者,一位现当代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任传文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和对油画语言与形式的探索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任传文的绘画完美地诠释了如何运用油画语言与形式来贯彻东方美学的意象法则,使其绘画具有东方诗意的美学价值。从而实现了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宗白华艺术批评的核心法则.宗白华以康德的时空观与形式观为出发点,透析中国艺术的"形式"与"空间"特征,指出中国艺术的精神是对音乐性的追求,具体体现在书法与绘画中对"线"的运用上,而"舞"是其最高的表现形态.正是以此为基础,宗白华揭示了中国艺术意境虚实相生的特点,并且深刻地概括出中国艺术中与康德的壮美与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艺的百花园里,各种文艺形式争奇斗艳而又互为表里、互相渗透。山水诗和山水画这对姐妹艺术,在发展中就彼此丰富,同趋深化,诗画交互影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驱使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画家争相从大自然的山川景物中发现诗情画意,又将诗与画水乳交融,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盛唐时期的诗人画家王维就以诗作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之林璀璨的明珠,其中既有诗人的宽广胸怀,也有晶莹细致的情感,不仅字词精炼,而且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情感态度绝佳的材料。因此,我们要在小学生中广泛地、有计划地开展读、背、写古诗的活动,用这些传统文化精品泽润他们的心扉。摹场境──“笑问客从何处来”场境是人物生存、活动的时空,场境和人物互相作用又构成新的场境。诗人长期活动于特定场境之中,产生了不能不说,不吐不快的心态。若能使学生置身于诗人写诗的场境中,与场境共振,与诗人共鸣,就能达到“心随诗情共悠悠”之态势。例如…  相似文献   

19.
美术和音乐知识的相互交融、互相渗透可以加深对美术内容的感受、体验、认识与理解。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用音乐这门感情艺术,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气氛,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艺术想象力,从而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再造诗化般的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的审美关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营造上显示出独特的人生智慧和空间理念。美学思想和造园法则极为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空间序列组织具有多空间、多视点、连续性等变化;其空间形态是一种空间与人的情感感受互相交融的组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