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1,(2):143-143
徐世甫在《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第4期撰文指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网络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的最新联姻。它通过网话文的拆解与变形,大众文化身份的置换和颠覆,演绎着文化多元与精神自由,形成了新世纪的后新文化运动。大众第一次由文化的原料提供者变成文化的生产者,真正充当了文化的主角。通过“自精神”和“微内容”的文化试验,“沉默的大多数”第一次真正开口说话,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种种观念、精神之和,是中华民族成长的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文化碰撞日趋激烈,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是最为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重点内容,它直接影响着优秀文化传播的质量与效益,对于全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笔者将就新媒体环境中优秀传统文化向外传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其目的是架起一座桥梁,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外有效传播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1,(2):37-37
秦贻、陈志义在《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撰文指出,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全球媒介环境,我们应该以多种路径、语境化的方法来研究。毫无疑问,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需要进行重新整合,以增强多元文化相互之间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1,(1):186-187
□求真务实精神源于儒家文化周兴茂在2010年9月2日发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博文中指出,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心理上都具有浓厚的实践精神,非常务实,不喜欢务虚,一切理论都务求经过实践来进行探索和检验,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媒体行业的发提趋势来看,媒介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对于传统外宣媒体而言,新媒体业务的发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对外宣传报道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也拉近了外宣媒体与国外受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内容融入影视创作,呈现了电影文化的跨媒介融合,进入数字时代后,跨媒介融合已成为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势。该文主要从影视叙事核心的新媒体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两个角度探讨了电影文化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头号玩家》影片的案例研究,说明新媒体引领的时尚潮流文化的融入,影响了影视叙事核心的新媒体趋势。同时,《头号玩家》影片成了技术变革的风向标,随着技术的进步,虚实结合的呈现,成为“元宇宙”概念的完美注脚。这也体现了以“元宇宙”为核心概念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显著特征,推动了电影文化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网络等新媒体逐渐取代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已经成为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方式。伴随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而不断创新,基于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新媒体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深度融入,并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可凭借新媒体的互动性、多样性、实时性等特点提高文化宣传力度,创新文化建设途径。文章从新媒体视角下,探究企业文化建设所需要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愈发凸显。从高校教育角度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视为一项必要原则与重要工作,有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积极构建,促进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在高校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最强、最旺盛的生命力,是对传统文化的激活,也为新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发展提供指导,为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搭建提供智慧支持。该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其次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最后论述了实施路径,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远 《职业圈》2014,(27):8-8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为本的一种管理文化。推行企业文化建设目的在于统一员工思想、指引员工行为、激发员工动力、助推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对于加强青年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传播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因而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很多的生活方式,现阶段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为各行业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优势。该文以美人鱼潜水文化传播为例,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的普及与应用对其传播的影响。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极大丰富了传统媒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对美人鱼潜水文化研究起到积极作用。该文对“互联网+”背景下美人鱼潜水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模式,提出优化美人鱼潜水文化传播的策略及路径,以期有效提高美人鱼潜水文化的价值和促进文化旅游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0,(5):189-191
防文化侵略,止文化泛滥潘德东在2010年7月1日发表的题为《防文化侵略,止文化泛滥》的博文中指出,文化侵略,作为名词,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作为动词,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生化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韩剧……有意无意“入侵”中国,导致部分民众精神城池失守、思想领土沦陷。一面是外来文化在入侵,一面是本土文化在流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脐带被人为割断,民族文化的基因被无情抛弃,滋生了一大批“伪文化”——打着文化的旗号,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幌子,干玷污文化、糟蹋文化甚至根本与文化不沾边的勾当。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宣传是维系企业稳定运行长久发展的关键手段,为了凸显企业文化宣传作用,与时俱进采取新的宣传模式是比较重要的基本原则,如果企业文化宣传工作过于滞后,则必然容易流于形式.新媒体融入企业文化宣传是新趋势和新方向,文章即重点围绕着企业文化宣传中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首先指出了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然后又分析了当前企业文化宣传中...  相似文献   

13.
2010年6月9日,以“想象澳大利亚”为主题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正式开幕。自启动半年来,澳大利亚已经在中国举办多项活动,较为成功地向中国人民展示了澳大利亚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下,我们以语言文字为基石,坚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沉信仰,并秉持着卓越的工匠精神,致力于传承与创新中华语言文化,塑造了一种独特的品牌文化——“语言文字+工匠精神”。该文基于对“语言文字+工匠精神”含义的深刻理解,研究新媒体背景下“语言文字+工匠精神”的文化特征,分析“语言文字+工匠精神”品牌文化的开发现状,提出新媒体背景下“语言文字+工匠精神”特色品牌文化的创建策略,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同时推动职业院校语言文字的推广,为弘扬中国文化提供新思路,为其他高职院校的相关建设提供一定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1,(2):190-191
打造文化冯骥才在2010年10月25日发表的《粗鄙!文化也能打造出来吗?》的博文中指出,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1,(3):165-165
高宏存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加剧了对文化资源的争夺,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支配性力量衍生出文化霸权,对发展中国家文化资源的产权造成了极大冲击。  相似文献   

17.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前提。新媒体时代要以技术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青年群体在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强大精神内核的同时,发挥其当代价值,将其运用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主动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演变进行分析,探讨青年亚文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以期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更好地传播。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有文化企业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神圣使命任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国有文化企业必须加强与创新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抢占舆论高地,向世界传播好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鉴于此,有必要针对当前国有文化企业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石弦 《文化学刊》2022,(9):180-183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与当下国内外网络技术发展存有必然联系。新闻媒体领域面对国内外各类文化的发展及潮流的更迭,也逐步于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的引导下切实关注到新式用语及网络用语对民众信息浏览关注度的影响,进而探索并构建具备新时代媒体行业信息传递特色的相关用语。随着新媒体用语应用的推广及普及,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也深受其影响。本文首先阐明了新媒体用语基础特性及其艺术特色,并且分析了新媒体用语发展现状,最后进一步延展分析了此类用语应用趋势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1,(2):184-184
李雪涛在《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有很多现象表面来看是中国与西方的问题,实则是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换言之,许多看似地域上的不同,实际是时间上的错位。因此。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顺利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形态,应当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