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先秦著作之中,《孟子》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此为不争之事实。其中许多名言名篇,传诵千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下简称《生》文)多年来就作为初中语文课本的“保留项目”,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文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断句,笔者产生诸多疑问,自认为应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此不揣冒昧,求教于诸方家。  相似文献   

2.
王涛 《学语文》2023,(5):91-93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选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但未明确注解文句“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中“行”的意思,导致该句译文艰涩难懂。本文认为该句中的“行”是个副词,用以衔接前后不同的行为或事态,可译为“又”。这种释义不仅符合古代汉语中“行”的用法,也解决了该句的句意理解问题,还可使该句在句意、文脉、音韵上与前后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3.
《孟子·告子下》有这样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汉赵歧注为"所行不以拂戾而乱之",宋孙奭疏为"所行不遂而拂戾其所为",今人杨伯峻先生译为"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黄岳洲先生译为"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各家对句子的解释虽有差异,但将"行"解作"行为"却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这句的难点正在这个"行"字上.这个"行"  相似文献   

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祈不能。”对其中“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其翻译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我认为这样解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对其中“行拂乱其所为”一句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译为 :“所行不顺 ,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我认为这种译法不正确。译者将“行拂乱其所为”随意断开为“行拂 ,乱其所为”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目前所见各种版本的《孟子》中未见有如此标点的 ,而且将“所行不顺”作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的主语 ,显然无视前后语句的整体连贯性 ,对句子的真正主语“天”视而不见。从译者的意图来看 ,似乎是“他”作了“所行不顺…  相似文献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一文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总给人一种读来拗口,释来牵强的感觉。其原因如下: 此章从“必先苦其心志”起至“所以动心忍性”句前,都是论述“天”给“将降大任”者预先设置用以磨练其品性的种种困难,用动宾短语句构成排比,使动词“苦”、“劳”、“饿”、“空乏”、“拂乱”支配以“其”为首的五个宾语。可是按现在的句读,本该整齐划一的句式在本两句突然变得参差不齐──双音节的“心志”、“筋骨”、“体肤”、“所为”中夹了一个单音节的“身”,动词“拂乱”前又兀自多了一个“行”。”从译文的角度看“空乏其身”尽管勉强能讲通,“行拂乱其所为”中的“行”和“所为”就免不了语义重复之虞。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有"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两句。从这段话的内在结构层次、思维逻辑和声韵语气等角度来分析,应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含义是:使其所做的事情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使其做事情颠倒错乱一团糟。且"身行"一词,先秦、两汉时就已经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教这段文字时,有两点感到特别别扭。一、从对文看,极不对称。请看下列词语。“其心志”、“其筋骨”、“其体肤”、“其身”、“其所为”。“其身”后面少了一个字。二、从翻译的角度看,“行拂乱其所为”多余一个字。“行拂乱其所为”是一个使动句。即“使其所为行拂乱”。“其”的意思是“他的”,“所为”的意思是“做的事情”,“拂”的意思是“颠倒”,“乱”的意思是“错乱”,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使他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由此可见“行”字未作翻译。事实上,“行”在这里是一个多余之字,加上它,反而不好处理。为了翻译通顺,我就干  相似文献   

9.
现行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第21课《孟子二章》文后练习题第四题要求学生对“拂乱”等词“加以解释后抄在笔记本上”,显然是把“拂乱”当作一个词语。对此,我有异议,现吐诸笔端,就教于大方。“拂乱”出自课文《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第二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原文意思看,把“拂”“乱”在这里看作是两个意思独立的词语较为合适,“拂”用来修饰说明“行”,“行拂乱其所为”的朗读节奏应该是“行拂/乱其所为”,这…  相似文献   

10.
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对比、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自主探究知识,是自然课学习的重要方式,可这些探究活动的空间大、干扰因素多,加上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往往会出现“无序”的现象,课堂中呈现个体之间静闹不一、体态不一、活动不一、思维不一的无序状态,这对那些追求让学生“整齐划一”的老师无疑是一种冲击、一次挑战。探究活动中要体现主体,那么“无序”是必然的,正是由于“无序”才能让学生的个性特征自然流露,作为教师应把握火候,适时引导,使“无序”活动能乱而有序、乱得其所,我们绝不能因为怕乱,而挫伤孩子们主动探究的…  相似文献   

11.
张俊 《教书育人》2005,(1):66-67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滑坡现象,重振大学人文教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对大学教育人文内涵缺失的理性反思,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热点。与专才教育重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不同,人文教育的重心是“做人”教育,帮助大学生精神成人,培养一种理想人格。那么,大学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人文教育最终要使大学生具有怎样的理想人格?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哪些精神内涵?这是大学人文教育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语境出发,对此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育》2007,(12):6
走进象山辖区学校。无论是城市中心校还是边远学校,你会发现一个可喜的变化,那就是学校布局日趋科学合理。校园建设日新月异,硬件设施先进完备。办学档次大幅提升。校园规划建设正朝着“强中、快南、扩西”的目标大步迈进。  相似文献   

13.
为展示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最新科研与教学成果,为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学术交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北京文理畅想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相继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中华教育教学论坛》等系列教育丛书后,反响强烈,应广大教育工作者之邀,现面向全国征集《中华教育纵横》一书文稿,详情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上期雨石先生介绍了,孔子在饮食上讲求"七不"。饮酒方面,孔夫子也早就"发表"了独到的一家之言——现在日子好过了,酒风大盛。有相当部分人是整天泡在酒坛子里过日子的——不,是混日子!成天杯来盏去的,还能干啥?时下,大家都来读一读孔老夫子的"酒论",可能不失为是一帖提神醒脑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15.
上层建筑包含教育,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施教于学生,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基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今天,要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受学生景仰的教师,除了必备的文化业务素质,“正其身”和时代感这两点是基本的。  相似文献   

16.
《史记·商君列传》记述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是“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关于“复其身”的涵义,当代多种史学著作和法制史著作,以及新版《辞海》均将其解释为“免除其徭役”。但也有不同的解释,如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教材的《中国法制史》(新编本)则将其解释为:“如果增加粮食和布帛的产量,可以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和赋税。”那么究竟“复其身”是仅免除其徭役呢?还是徭役和赋税二者皆免呢?这是一个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秦国的重农政策和农民负担的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在有关战国秦汉的史料中,常见国君颁布“复其…  相似文献   

17.
明明和亮亮的爸爸出差回来了,他这次是去和一家工艺品厂洽谈业务,所以特地选了几样工艺品带回来送给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拂尘的功能及演变、历史上的拂舞着手,追溯了拂舞的滥觞及拂舞这种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的展现方式。拂舞是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拂尘的材质形态决定了拂舞的观赏性和实际舞蹈时的局限性。由于拂尘在各朝各代的形态的不同,我们在探讨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时就不可以仅仅拘泥于有"拂"这个字诞生的那时起。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各自的发展演化过程,拂舞也不例外。笔者把拂舞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拂舞的原始形态阶段,即帗、旄、节之舞;二是拂舞的成型形态,即绳拂、马尾拂之舞;三是拂舞的变异阶段,即坐尾的发展;四是拂舞的雅乐时期,即拂舞形态定型后编入雅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里有很多表达法。若我们将它们的顺序颠倒过来会有与之完全不同的含义。现将它们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拂尘的功能及演变、历史上的拂舞着手,追溯了拂舞的滥觞及拂舞这种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的展现方式。拂舞是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拂尘的材质形态决定了拂舞的观赏性和实际舞蹈时的局限性。由于拂尘在各朝各代的形态的不同,我们在探讨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时就不可以仅仅拘泥于有"拂"这个字诞生的那时起。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各自的发展演化过程,拂舞也不例外。笔者把拂舞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拂舞的原始形态阶段,即帗、旄、节之舞;二是拂舞的成型形态,即绳拂、马尾拂之舞;三是拂舞的变异阶段,即坐尾的发展;四是拂舞的雅乐时期,即拂舞形态定型后编入雅乐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