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认为,网络"激活"了当代新诗,使得新诗发展精彩纷呈.但同时,网络的出现,也使当代新诗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挑战,网络的诗坛泥沙俱下,需要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复杂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那么如何用好网络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呢?为此,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存在的安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公共平台日趋成为快节奏生活模式下必不可少的交流渠道,一些网络热词也随之而来,如"宅男""宅女"等。网络确实为忙碌的社会公众提供搜集信息和娱乐交友的便捷方式,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网络暴力等[1]。本文结合相关案例对显示屏背后的"网络喷子"进行心理分析,并提出遏制此类社会现象的一系列措施,探讨网络公共平台开启实名认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9,(5):62-70
对于网络犯罪而言,可将其类型化为"网络对象犯""网络工具犯"与"网络主体犯"。从法益视角观察,"网络对象犯"导致新型法益产生,因此只能通过立法途径加以规制。"网络主体犯"改变了行为对法益侵害的可能性及其程度,但由于网络主体的特殊性,因而也只能采取立法途径规制。而"网络工具犯",应视侵犯的原始法益为刑法所保护之法益还是非刑法保护之法益,分别采取解释路径和立法路径规制。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17,(1):45-47
网络的开放空间为诗歌的口语创作提供了有效平台,网络口语诗继续发挥着"日常叙述"的民间立场效应。但网络时代部分诗人对口语诗的误读也使网络创作呈现出口水诗泛滥的景象,明确与规范网络诗歌口语化书写的限度与向度成为当下迫切的诗学命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人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网络中有垃圾、有不良网站,也容易造成学生"网络成瘾",导致失学逃课,也正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教师,如何把握利用好网络,正成为迫切的重大课题,在此,我仅谈谈网络班级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网络上交流、抒发感想,一些网络流行语也随着网络的发展应运而生。如现今常见的网络用语"种草"与"拔草",这两个词有其原本的含义,但借助隐喻机制,在网络上有了另外的解释,即"旧词新意"的现象。除了"种草"与"拔草",很大一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都要借助隐喻机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些流行语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语言的产生规律和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8.
网络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教学观念的冲击,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皆因网络的融入而发生着变化.但我们在为教学逐渐现代化而欣喜的同时,也需警惕网络教学中的"影子"现象.请看这样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的出现挑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决定权,但并不能剥夺"把关人"的存在。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把关人"具有一些新的特性,由此也决定了网络新闻"把关人"角色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展现突出的优点,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网络不稳定、教师操作能力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并对就业指导网络教学的开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