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教《拿来主义》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探讨比喻论证的特点、作用,联系实际分析“拿来主义”在当代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去年我教高一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时,分析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后,在分析“送来”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当时我提出的问题是:“送来”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4.
我家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家里只有爸爸、妈妈和我,怎么会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呢?国庆节放假,爸爸教我学《论语》。这样,爸爸就是我的老师。学完《论语》,爸爸又叫妈妈来教我学珠算,所以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了。学完珠算后,爸爸叫我教妈妈学《论语》。我拿出《论语》书,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您来学《论语》,好吗?”妈妈笑着对我说:“好哇!”我就像模像样地教起来:“学而时习之……”妈妈在给我缝衣服,手里忙着,口里念着:“学而时习之……”念着,念着,妈妈突然问我:“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吗?”我听了,拿出另一本…  相似文献   

5.
我教《祝福》一法江苏/张华国鲁迅名篇小说《祝福》,虽是短篇,容量却很大。我过去教学这篇课文是费时(三课时),费力(满堂灌),效微(学生消化不了)。本次教学作了新的尝试,颇为得法。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说:“同学们,读了《祝福》,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  相似文献   

6.
《药》这篇小说教过多次,每教一次都会有一点新的体会。经典作品,的确是常读常新的。这次上课,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会认为是“他们”“冤枉”了夏瑜?——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孙庆佶 《江西教育》2004,(12):36-36
最近,有幸相对集中看应聘语文教师的课.得到一种便利。七八位教师都讲鲁迅杂文《拿来主义》,反复比较,甚感有趣:尽管讲课教师来自四面八方,讲课风格迥异,但是,在讲鲁迅杂文时所表现出来的拔高、拘谨和“宏大叙事”的倾向却是一律的。可见,《拿来主义》这一篇长期保留的老课义,在特定语境下一代一代教下来,已然形成同定套路,颠扑不破。愚以为与新课标的要求,同语文教学改革大方向存在差异和距离,未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又不能丧失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有选择性地“教”,做到“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如何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决定“教”的内容和方法,又能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做到“不教”,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尝试的空间和时间?5月,我在南京市金陵中学做了一节公开课,课的内容是《收发电子邮件》。在分析了教材、学情后,我对本节课“教”与“不教”的选择做了一些尝试。一、“教”的处理片断1:你能告诉大家你的电子邮件地址吗?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电子邮件地址格式看似简单,学生经…  相似文献   

9.
郑平 《湖南教育》2001,(20):53-53
树立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自我心理建构的主体,尊重和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充分发掘学生的心理潜力。我在教《时刻想到祖国尊严》一课时,设计了尝试题:“什么叫尊严?为什么要维护祖国尊严?怎样维护祖国尊严?”学生按照上述问题自学课文,再分组讨论、辩答。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有的同学说:“中国56名少先队员在访美期间,  相似文献   

10.
最近拜读了本刊评论员的文章《用教材教的另一面》。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一观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关键问题还是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要念念不忘瞄准培养科学素养这个宗旨来处理教材,防止随意性。我在教学中也曾做过一次大胆的尝试,不知这样处理是否遵循了这一理念。下面是我对三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过程中一个环节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王森问:《拿来主义》的层次划分哪种最佳? 《拿来主义》选作高中语文教材已经多年,对它的层次划分多种多样。典型的划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人教社教参的划法:一(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的后果。二(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三(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下课追到办公室问我:老师,为什么有人说邵洵美不是个坏人,还做了许多好事呢?看到学生满脸真诚中透着疑惑,我心中一怔,反问道:谁说邵洵美是个坏人?学生昂起头说:鲁迅说的。说完,先指着课本中“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一行。又指着课文下边“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的注...  相似文献   

13.
上学期临近期末,有幸拜读到《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第8期上的一篇颇具时代前瞻的文章《让学生导演课堂——学生节目式数学课堂的尝试》。读完思绪万千,不由自主地想起是否颠覆了导师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导师告诫我的这句话放到博客和论坛上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是“文化遗产”还是“外来文化”──关于《拿来主义》中“大宅子”比喻的本体文小燕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大宅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是比喻“文化遗产”,课本的预习提示也认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临别师范校园时,教《文选》的张老师对我说:“做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性本善’的孩子,你必须以细腻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的钟……”从教13年了,张教师的话激励着我不断尝试去叩响孩子们心灵的钟。  相似文献   

16.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杂文已经越来越少了,记得从前有《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一系列文章,现在必修教材中只剩下了《拿来主义》一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鲁迅的杂文总是有些头疼:学生的头疼在于——怎么又是他(虽然我们的教学篇目中他的出现已经减少了),文字依然那么晦涩难懂:教师的头疼在于——只剩下了这一篇鲁迅的杂文,该怎样以一当十,更好地展现鲁迅的全部风格与内涵.所以往往在教学《拿来主义》的时候,我们会选择使用"加法",多教一点、多学一点总是没有错的.曾经自己也尝试过这样的做法,可是效果却不怎么令人满意:学生不明白不说,自己也常常会在某些问题上纠缠不清,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更怕鲁迅.所以,这一次,对于《拿来主义》,我选择用"减法".  相似文献   

17.
王生 《教育文汇》2009,(8):48-48
近日,我校陈校长送我一本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开始,我认为教育类的书都是理论性比较强,读起来也会枯燥无味,但翻开《教海漫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淳朴、一种亲切、一种收获。正如杨再隋教授在本书《序》中所说的:“书中每篇文章都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  相似文献   

18.
孙江 《现代语文》2006,(5):68-68
老舍在《答复(茶馆)有关的几个问题》一中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有完全叫老套子捆住。”大量的事实证明,古今中外高明的艺术家总不断地致力于艺术的探究与创造,在探索中奉献出自己的艺术精品。老舍在《茶馆》的艺术创作中所作的“新的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中外观众与评论家的热烈赞誉。《茶馆》不愧为中国话剧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9.
《药》这篇小说教过多次,每教一次都会有一点新的体会。经典作品,的确是常读常新的。这次上课,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会认为是“他们”“冤枉”了夏瑜?——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新课标”出发,立足于个人的教学实践,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听潮》等文章为例,探讨了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认清教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