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都和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篇课文亦复如此。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篇讲读,仅仅就课文论课文,往往可能一叶障目,使学生难以准确地或者更深层次地把握住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把课文和它同类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就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在更开阔的背景上、更深刻的层次上,比较鉴别,求同求异,把握住课文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单篇讲读,就课文论课文,使学生难以准确地或者更深层次地把握住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把课文和它同类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就会使学生豁然开朗,在更开阔的背景上、更深刻的层次上,比较鉴别,求同求异,把握住课文的本质特点,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运用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较教学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一,单一比较法。单一比较,是指就某一知识点进行单一的比较,如字、词、句、语法、修辞、表达方式、论证方法、主题思想等。这种比较由于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掌握,其…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篇课文亦是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单篇讲读,仅仅就课文论课文,往往可能一叶障目,使学生难以准确或者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把课文与与之同类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鉴别,求同存异,在更加广阔的背蒂上、更深层次地把握住文章的本质特点,或拳一反三,或触类旁通,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所选编的文章基本上是一个主题,具有整体性。所以,如果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教学,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也许就会削弱。如果我们通过比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品读这些语言文字,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更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所以,以整体的思想来指导,通过比较的策略来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把单元作为教学单位,每个单元又分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三类。根据要求,在教学时间上,课内自读课文只安排一课时。如何实现自读课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我在自读课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进行点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较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门捷列夫说:“要全部把握住,需要比较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比较的课文要有可比性。一个单元的教材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这就使自读课文和讲读课文具有可比性。比较点拔,既能激发学生对自读课文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够突出单元教学的重点,较理想地实现单元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教学设计都是就课文教课文,一篇一篇地讲,往往难以使学生从更宏观的层面上去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积极打造高效语文,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在进行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科学之光”的教学时,我们及时拓展思路,采取了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案,在完成本单元课文教学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作为学生每天都接触的课本,里面的课文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如果利用得好,就能使学生透过课文学到更广、更深、更实的知识。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外的知识融会贯通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适当进行拓展延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学习每一门科学之前,都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对科学课程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生活经验,就会使教学有的故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幼儿的年龄小,好奇心比较重,容易被身边有趣的事物吸引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投其所好,把握住幼儿注意力的方向,那么幼儿在教学过程当中很可能就会走神。针对幼儿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式教学方法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10.
成年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知识比较丰富,理解力比较强,他们不只是凭感觉,而更多地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如果说儿童的音乐感更多是通过感性的熏陶自发地获得的,那么成年学生则更多地通过理性的引导来获得音乐感。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成年学生的这种特点,发挥他们的优势,把整个钢琴教学转移到以培养音乐感为中心的轨道上,带动技术训练和其他各个环节,那么就可能更好地调动成年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以为可以在下述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以音乐感带动基本功的训练 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是钢…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生物实验设计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一步到位地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即将实验设计教学分成若干个层次,使学生的实验设计活动由易到难、由依赖教师和实验实习册到独立自主和组内合作,循序渐进地展开。  相似文献   

12.
学生厌学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剖析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因完不成教学目标造成欠债负重而落伍。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因而产生他们学习上的程度差异。如果我们不能为处于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从而用层次目标的教学思想去要求学生,那么就难以保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实施层次目标教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成为可能? 层次目标即教师依据学生现实的认知水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的能够达成的教学目标。层次目标的级次数由学生认知水平层次的划分数量决定。一般可划分成A、B、C三级。事实上,每个教学班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智  相似文献   

13.
每逢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笔者都要求同学们在预习时,首先要找出能集中体现课文题旨,表现课文脉络的重点词句来。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归纳。这些词句实际上就是课文中心思想的体现,是课文的闪光点和精髓,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常说的“文眼”。只要把握住了“文...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智力、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着客观差异,如果一味地按照同一标准、同一要求进行教学,就不利于全体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就不可能真正面向全体,也就难于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此,只有进行“分层”教学,才能有效克服统一要求的弊端,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汪素晴 《湖北教育》2004,(11):50-51
在中学生物实验设计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一步到位地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即将实验设计教学分成若干个层次,使学生的实验设计活动由易到难、由依赖教师和实验实习册到独立自主和组内合作,循序渐进地展开。  相似文献   

16.
一、走进名著,在召唤中回归文学是什么吸引了孩子在长达8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始终聚精会神地追踪着教师,在那看似轻松的课堂上却同时获得了海量的信息呢?是什么使我们的学生,因了这一篇课文《三打白骨精》而焕发起了阅读原著的巨大兴趣。我想,首先就在于这节课找准了课文《三打白骨精》与原著间的契合点,教师有效地把握住课堂容量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利用课文导向原著,又通过原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7.
标题是每课课文的眼睛,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每个标题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和用意,对课文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根据每课标题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就能使学生更系统、更全面的掌握历史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一、教好课文 启迪思维每一篇课文 ,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这些都可能成为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作文灵感的钥匙。因此 ,紧扣每篇课文的特点 ,深入剖析课文 ,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照“样”作文 ,可以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思索 ,受到启迪 ,练好作文基本功。这样做具有直观形象和知识迁移快的特点。如 :《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文是一篇参观记 ,教学这篇课文时 ,应抓住课文按参观顺序有重点地介绍所见所闻的特点 ,使学生在写参观记、游记方面得到启示。随即指导学生“照样子”写《参观×××》《游×××》,几乎所有…  相似文献   

19.
选入语文教材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从正面加以讲解。但教学能否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对文章中某些重点难点提出质疑,甚至故意给予否定,然后再让学生“逆向思维”从正面加以肯定呢?我认为运用这种方法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研究作者的写作动机,及构思时的词法、句法和章法,然后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教者进行论辩,在与教者“唱反调”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把握住作者构思过程中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的艺术匠心。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准确而深刻地把握课文,更能在“逆向思维”的过  相似文献   

20.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学生如果不学会探索、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一、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在高中英语第三册Unit 3 Australia教学中,我们首先邀请与我们一起参加省首批中学生赴澳大利亚夏令营的本班两位学生用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