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从1988年至1993年,在本刊就非智力因素问题陆续发表了5篇文章,总共谈了17个问题,是谓“五谈”。这五篇文章均收录在我主编的《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实证与实践研究》一书中。近两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待讨论,故继续撰写此文,是谓“六谈”;此后如需要,拟一直写下去。本文打算谈如下三个问题,请海内方家与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2.
今年五月,我赴京开会期间,《中小学管理》杂志编辑部的同志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从《中国教育报》5月17日《教育文摘》中,得知你在《江西教育科研》1992年第2期发表了《‘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说法不科学》一文。“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说法,现在已相当普遍。你说‘不科学’,有何根据?能否详细谈谈?”现把那次谈话的内容综述如下,请教育界的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3.
究竟是谁歪曲了创立非智力因素理论的事实真相──与邹大炎同志商榷颜世富,廖列海,柴勇敏,王芳斌一我们拜读河北师范大学邹大炎同志的大作《炎炎非智力因素问题》 ̄①(以下称“邹文”)一文后,他的有些看法我们不敢苟同。邹文主要谈了三个问题:发明权问题、非智力因...  相似文献   

4.
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的第4期和1990年的第3期上,我曾就非智力因素问题先后撰写了两篇文章。一共谈了7个问题。但仍感意犹未尽,言犹未已,非一吐为快不可。所以便握管直书,就非智力因素再谈几个问题,是谓“三谈”,以向专家请教。一、关于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在“再谈”中,我曾讨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区别问题,未涉及二者的关系。这未免不够全面。其实,二者的关系问题较之二者的区别问题更为重要,更值得探讨。那么,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关系何在呢?  相似文献   

5.
论非智力因素及其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3年以来,非智力因素这个新的科学概念,在全国教育界、心理学界的研究工作者以及全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在理论上予以了深化,而且不少学校由于抓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在这期间,我也写了一系列的有关文章发表,其中发表于《光明日报》(1983年2月11日)上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首次公开地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现在我打算对非智力因素作一次较系统的考察。我初步想到了三十来个问题可以讨论、研究(?)在这篇文章中,先讨论、研究如下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肖宗六同志在去年《中小学管理》第5期发表一文;《我不赞成“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说法——答〈中小学管理〉杂志问》(以下简称《答问》,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见该文)。现就此文的主要观点,谈谈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就教于海内万家及肖宗六同  相似文献   

7.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分是传统“三分法”不合辩证法的表现周作云,吴天武,蒋崇才为什么会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分?燕国材在《再谈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3期)中讲得清楚:“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充分...  相似文献   

8.
十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专门针对《智力心理学》的有关言论,对三个问题做了反的批评:(1)关于非智力因素概念的“谱”与“离谱”问题;(2)关于我所提“一条假设”的科学性问题;(3)关于某大学学报组织非智力因素讨论是“明智之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读了贵刊1987年第3期杨桦同志的《“茅盾佚文”献疑》一文,颇受教益.他要求我“释疑”,我自然有责任来答复他的疑问,因此想借贵刊一角,简略谈谈有关茅盾佚文的问题.茅盾同志1956年4月8日在复毛丹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我  相似文献   

10.
说说“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的学习理论”的漏洞周作云,蒋崇才,吴天武燕国材同志在《进一步谈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的学习理论》一文(《江西教育科研》,1995.3)中,郑重表明:“我的所谓IN结合论是由‘三条核心思想’和‘五对十个判断’组成的。前者即...  相似文献   

11.
浙江师院《教学与研究》第四期发表的杭州一中曹文趣《试谈语文教学发展智力的问题》一文就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谈了两个问题:(一)激发兴趣。作者说,教一篇课文,好比写一篇文章。开头要巧,正文要深,结尾要精。所谓“巧”,就是巧于吸摄,一开头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好  相似文献   

12.
随着非智力因素理论、实证和实验研究的纵深发展,在这一领域内不断地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过去我在“一至三谈”中,虽已论述10个问题。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研究。在此“四谈”中,我拟就如下几个问题略抒己见,以求教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13.
解放日报一月七日《新论》第六十二期载王垂芳同志《对“翻译”一词的浅见》一文,认为《新论》第五十八期包敬弟等《试谈古籍今译工作》的文章“几次把古籍今译,称之为古文翻译成现代语”,“用‘翻译’一词,似乎不太确切”,最后“建议,今后改写古籍书,可单用一个译字”,“而在语文教学中或通俗读物里,不如把‘翻译’易为‘改写’,这样通俗易懂,比较确切”。我觉得,王文反对把古文今译称之为“翻译”,并主张把“古  相似文献   

14.
贵刊1986年第11期发表了《“形散神不散”不是散文的特点》一文(以下简称《形》文),阅后我对作者的一些观点和提法有些异议。为此,也想在这里谈谈本人对散文的形散神聚问题的认识,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们。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散”。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大至海阔天空,小至草木鱼虫,乃至人情冷暖、世事沧桑,无可不谈。其次,指它的写法自由,结构放纵自  相似文献   

15.
在《四川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上发表过《“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必要、也不可能区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其论证是否科学,我认为是可以商榷的。以下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在这一理论问题上明辨是非。  相似文献   

16.
本刊自81年第3期发表了徐水法同志“这样的解法自相矛盾吗”一文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兴趣,纷纷投书本刊参加讨论,本刊又在81年第5期发表了蔡乃永同志的文章,把这一讨论推进了一步。本期除发表卢亭鹤同志的《也谈一点看法》一文外,还把读者来稿中的不同意见进行归纳,提炼由本刊编辑室拟文,作为这次讨论的小结。我们希望广大读者继续关心本刊,把以后的“问题讨论”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相”字是古诗文中的常见字。大体说来,它有副动名介四种不同用法。相字作介词,词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对于、与(跟)”。对于这一点,某些同志似乎没有足够的认识,《中学语文》81—4期的《谈“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简称《谈》文),就是一例。《谈》文指出:“相字是副词,兼有称  相似文献   

18.
本刊今年第七期曾刊登《把5.0710710……看作混循环小数为啥错》一文。读者徐廷春劳庆元等同志就5.0710710……看作混循环数究表错不错的问题发表了意见。现摘编于后,供大家研究参考。“5.0710710……”看作是纯循环小数,写作5.071,也能把它看作混循环小数,写作5.0710。  相似文献   

19.
《历史研究》1979年第七期,发表了刘宗绪同志“试沦热月政变的性质”一文,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苏联史学界(包括我国史学界)被视为定论的“热月政变是反革命政变”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世界历史》1980年第三期,又发表了余小慎同志“关于热月政变的性质问题”一文,对刘文的观点表示“不敢苟同”。拜读刘、余二文,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20.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上发表了《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一文,张静虚先生简称它为《科文》。张先生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上发表了《也谈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以下简称《也谈》。《也谈》对《科文》提出了许多批评,要同作者商榷;并论述了他对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的看法。我在这篇对批评的回答中,将论述三个问题:一,关于哲学范畴的分类及其科学方法;二,关于教学范畴的分类及其教学方法;三,关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