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智媒时代兼具“新”“智”的特点,当下人工智能处于“人机混合”的状态,智能算法的介入促使德育载体的特征产生变化,既包含大数据高效处理和画像建构为德育效果优化带来的可能,又包含技术不成熟引起的匹配个性化困难和算法资本逻辑渗透向德育发起的挑战。要恰当选择和利用德育载体开展德育,首先要把握智媒德育载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4.
基于媒介情境论的视角,依据媒介-场景-行为的研究路径,探究智媒时代网络媒介对儿童数字社会化过程及行为的影响。智媒时代借助智能化信息代理、用户媒介化生存等方式,使儿童数字社会化过程呈现跳跃式自主社会化和个性化同一等特质;而借助新型社会场景促使儿童的数字社会化行为应时而变,出现个性化崛起、网络交往增强、冲动性行为失范等特征。建议家长和学校进行指导性和共享性的媒介介入;政府、媒体和平台应引导区分场景界限,助力儿童平衡好传统规训与创新规则;儿童自身要保持主动性与思辨性,促发能力与素养的双循环。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一种必然。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职业身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倒逼着教师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模式的同时,转换角色,重塑身份属性,即从知识传播者向资源发掘者和选择者转变、从教学掌控者向学习协同者和引导者转变、从课堂讲授者向情感维护者和疏导者转变。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要强化智能素养培育,提高智能化胜任力;完善知识结构,增强智能技术赋能教师个人发展的功能;明确角色功能,提高对人工智能的全面认识,理性看待数字化和智能化侵袭,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教学优势,提升教育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出现质的飞跃,在人工智能时代思考情感教育问题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时代情感教育具备促进认知能力提升、联系师生共同应对革命性挑战、助力人工智能转向责任性发展和推动人机深度交融的特殊价值。人工智能时代情感教育面临情感应激、情感荷载和情感孤悬的困局,具体表现为自身非理性倾向产生源发抑制、接触人工智能诱发主体性隐匿、误用人工智能导致表现性衰退和滥用人工智能促使道德感消解等方面。为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时代情感教育的生发,提出情感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情感教育融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助推情感教育、确保透明度与实行问责制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愈发凸显。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技术生产力的最新体现,其对教育生产力的变革将对技术领域和教育领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技术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力的定义,并从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分析了两者殊途同归、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随后,文章通过呈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劳动者由人到智能体、劳动资料由配置到介入、劳动对象由硬知识到软知识、教育生产力形态由转化到进化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产力的过程机制。最后,文章从人机关系由人机协作到人机融合再到人机共生的演进角度,探讨了从“此时”到“未来”的人机协同教育图景。文章的研究为深入理解新时代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明晰人工智能教育的演进脉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未来教育中人机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9.
智媒为人文社科发展带来的极大的便利,智能技术赋能使得编辑可以将更多时间留给思考和内容创作,致力于思想传播。在信息量过载而注意力稀缺的当下,智媒技术制造的浮躁与喧嚣,时常使人的思维表达陷入被动。如何让智媒发展不至于成为异己的力量,而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是人文社科编辑应该思考的时代议题。作为人文学科成果的把关人,编辑应该因势利导,既要积极拥抱日新月异的智媒技术,又要警惕技术的同质化对人文学科成果的异化作用,倡导独立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不断追求人文成果的合理呈现。  相似文献   

10.
11.
如何重新定义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和能力已成为推动未来教育发展亟须解决的时代命题。面对育人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教师角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教书匠”转变为“育人师”、从“结界师”转变为“联结者”、从“独行侠”转变为“协同者”。同时,智能时代教师必须具备“智”创课程、“智”联世界、“智”主发展三项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体的智能化发展,"智媒时代"已然来临。一方面,媒体的智能化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众多机遇,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推进"精准思政"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智媒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立场、智能推荐机制漏洞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教学情势变化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等挑战。基于此,政府应加强思政教育指导,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媒体平台当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价值理性;高校要布局网络思政教育,探索"精准思政"模式。最终集各方合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日常语言-符号语言-数字语言”的话语转向,每一次转向都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或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教育提示语作为数智时代的认识论新话语,在大语言模型的教育应用中提供加速力量,以因人而异的对话内容、循环连贯的对话进程、高质稳健的对话产出为学习者创造定制化学习体验,为教育者提供全流程设计支持,为管理者带来针对性决策见解。为了释放大语言模型在教育中的潜力,文章提出了教育提示语设计的“CORE”框架,该框架由必备要素(语境、目标)和可选要素(角色/规则、示例)构成,归纳出基础提示、示例提示、角色提示、规则提示、组合提示五种提示语类,提供了结构化提示模板设计范例。文章最后建议,实现教育提示语工程需要创建面向不同场景的教育提示库,研制教育提示语工程的技术规范,培养教育领域的“提示语设计师”,测评提示语表现性能并进行风险防范,以期为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4.
智媒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介肆意弥散,沉渣泛起,呈现出“数据驱动传播”渗透主体更精准、“算法黑箱现象”渗透手段更隐蔽、“信息茧房困境”渗透效力更强劲等新表征.透视智媒时代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表征,发现其“软”的只是多样化的载体形式,而其硬核和实质仍然是历史唯心主义.因此,新时代要实现对...  相似文献   

15.
智能媒体的勃兴为当代社会话语生成和传播机制带来深刻影响.智能媒体建构的新的传播环境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现实场域.当前,既要明晰智能媒体赋能话语内容匹配精度、话语主体影响效度、话语传播作用温度和话语空间覆盖广度的发展契机,又要审视面临的主要发展困境:"井喷式"数据更迭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独特性削减;算法推荐催生...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揭示智能化时代的教育将面临哪些新的伦理问题,并在人工智能伦理和教育伦理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人工智能的伦理原则。运用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方法,系统梳理了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特点和优势,及其可能引发的新的伦理问题:(1)角色层面,系统创建者、教师、学生和监测员等利益相关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伦理困境;(2)技术层面,涉及自动化决策伦理问责、算法伦理和数据伦理等方面的问题;(3)社会层面,可能转变就业市场、改变人际关系和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因此,需要对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同时需要遵循一般的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和教育伦理原则,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为二者之间的交集,具体包括:(1)福祉;(2)是非善恶;(3)公平正义;(4)人权和尊严;(5)自由自治;(6)责任和问责。  相似文献   

17.
18.
顺应人工智能新技术带来的教育范式的新变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媒体的有效聚合为支撑点,推进高校微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智化,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势所趋.智媒时代,要明晰高校微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要素聚合化、内容呈现全息化、队伍能力复合化、供给匹配精智化发展的应然要求,审视高校微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回报效率、传播指数...  相似文献   

19.
基于当下万物皆媒的时代背景,绘本逐渐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形态向数字形态进行转变.基于此,文章结合传播游戏理论,从学生对于兴趣和阅读的需求、参与和互动的需求、发展和提升自身的需求出发,探讨智媒时代下儿童绘本在叙事方式、交互操作、个性化机制设计等方面的策略,以提升绘本传播在教育中的趣味性、触达率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技术正从各个方面驱动社会变革.在教育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促发教师角色与教学形 态的嬗变.然而,仅从技术视角讨论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容易招致"技术侵入生命价值"的批评.如何理解并重构智能技术下的教育世界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分析了智能技术的局限以及智能社会对人的要求,提出人机协同的本质是驱动教育创新,是理解未来教育世界的关键概念.在组织形态上,人机协同的教育世界是由学习者与人工智能体共同构成的网络;在运行机制上,要素之间的交互运行构成"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学习系统;其中,数据是驱动教育世界运行的动力来源.最后,文章基于人的安全、归属与成长维度提出"人控制机器、机器适应人、机器赋能智慧"的人机协同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