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既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引擎。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基于现有理论和方法,分别构建区域密度函数、引力模型、断裂点模型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人口与经济的空间结构与集聚扩散特征,发现目前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和辐射效应显著增强,但存在过度集中、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对其他城市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应在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协作机制;深化市场一体化,激发集聚扩散效应;打造西岸增长极,优化大湾区空间结构三个方面推动制度创新与政策落地,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十四五规划出台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上日程。澳门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澳门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寻求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关键在于能够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目前,澳门的内部生源不足,依赖人才输入。培养在澳留学生,探明留学生留学的动机有助于帮助澳门高校了解自身的不足与优势,...  相似文献   

3.
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城市空间是消费活动产生并扩延的空间载体。推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可发挥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开拓新局并促进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加快助力构建“双循环”的新经济发展格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层城市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借鉴先行试点城市的经验,探析大湾区协同层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方法,以期提振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和高质量发展,开拓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的必由之路。走出疫情漩涡的港澳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亟待通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重建经济社会、解决深层次发展难题,进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然而,基于“一国两制”的政治安排,港澳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面临多重困境,突出表现为规则衔接不畅、利益协调失衡、身份差异明显等。为此,须以国家发展全局的思维,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平台,通过“规则衔接-利益协调-身份认同”的制度理路实现粤港澳三地的共治共享、互惠互通,丰富新时代“一国两制”新实践。  相似文献   

5.
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研究生教育经历了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两个阶段,完成了“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本土化体系改造。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研究生培养特色鲜明;秉承开放办学,国际化程度较高。新时代,澳门研究生教育发展应立足澳门需求,助力城市发展;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为契机,扩大研究生教育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提升澳门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培养爱国爱澳的创新性人才,促使澳门研究生教育发展立足澳门、融入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贾广敏 《大学教育》2023,(20):127-130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粤澳大湾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使命。“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是现代职业教育育人新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新举措。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要更新育人理念,厘清“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内涵;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等要通过构建育人共同体、产教融合体、教学协作体和工场综合体推进“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  相似文献   

7.
城际联系是开展区域合作的基础,区域内的城际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城市间合作的开展。梳理已有研究发现,城际联系研究是澳门区域合作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以往对于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城际联系研究,多以定性分析展开。在综述的基础上,运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脉冲响应分析和百度指数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与指标,描绘回归近20年来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城际联系情况,发现:回归近2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城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澳门虽然经济体量较小,但指标测算结果显示其在大湾区经济网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当前,澳门与珠海、中山、江门的经济联系强于其与珠江口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的联系,但测算结果也反映出澳门与珠江口东岸都市圈有着较大的合作提升空间;澳门在大湾区居民心目中的旅游休闲城市形象显著,注重发挥这一特点将有助于提升澳门在城市群中的功能。澳门应该通过增强城际联系,提升其功能地位,包括创新合作机制,促进澳门融入大湾区协同发展;联合周边城市发展旅游业,增强澳门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功能;发挥平台作用,增强与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联系等。  相似文献   

8.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其本质上是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条件。在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要有更高的战略定位,要成为高水平开放的引领者、新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和合作机制创新示范区。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致力于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最具活力经济区、世界著名优质生活圈、一国两制实践示范区。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应从凝聚区域合作共识、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培育利益共享产业价值链、共建湾区优质生活圈和完善湾区发展规划协调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形成湾区协同发展的格局,加快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借助教育合作的力量,以综合承担起区域“创新—发展—融合”的使命。粤港澳三地的教育,生源多寡悬殊;产业支撑的水平和结构各有优劣,就业容量有别;教育的国际学术声誉各有强弱。根据上述现实教情,可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实践理路。具体而言,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中,要协调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之间的抉择、兼顾系统建构与局部突破两类任务,要在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单向输入与双向互补、单一动力模式和多元合力模式之间做出选择,还要找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赶超标杆与借鉴对象,并坚持运用跨界研究方法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湾区要实现区域整体发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整体协调发展。根据平衡发展理论,要实现高等教育平衡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制定大湾区各市高等教育高地建设规划,超常规发展和协调发展,建设大湾区开放课程平台。  相似文献   

11.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培养适应湾区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高教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出发,根据学生应用研究和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探讨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产科教融合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并从宏观“人才培养方案”、中观“科研和创新实践平台”、微观“课程/课程群”三个维度来探讨了粤港澳湾区产科教融合的实施路径,探索人才培养、科技进步、产业改革升级等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层面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粤港澳职业教育也应在大湾区建设中有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内容的完善和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与示范拥有重要价值。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为此,应抓住大湾区建设的时代契机,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围绕意识层面、规划层面、制度层面、进程层面、运行层面进行探索,实现新时代三地职业教育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3.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有助于为中国高等教育扩大开放探索经验,并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具备诸多优势;另一方面,“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如合作要素自由流动受限、合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合作顶层设计缺乏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应在以下领域重点突破:健全政策法规,缔造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制度瓶颈;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4.
以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国际枢纽建设为背景,构建“一个导向、二个融合、三位一体、四个交通”的服务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交通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及保障机制,构建交通类专业学生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模式。强调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内交通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从而提高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类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需要,组建“生态化”职教联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基于生态位理论,从生态位关系、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分离等方面剖析粤港澳大湾区职教联盟生态位,构建激励机制、责权机制、共享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评价机制的职教联盟运行机制。从政府主导搭建平台,完善合作机制;生态位移动,扩充生态位容量;生态位分离,实施错位竞争;协同进化,保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等方面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职教联盟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16.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城市建设,教育应该发挥基础性的力量。本文从教育教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教研一体化"发展的构想,并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推进“广清一体化”和“入珠融湾”等战略对清远市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根据产业发展定位及需求,确定了清远市物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物流网络中的定位,进而提出了优化物流产业的路径。文章构建了智慧化、集约化、绿色化的现代物流体系,能有效满足清远市内产业发展需求并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消费需求,促进清远市供应链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逐步形成和广西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的深入推进,广西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已成必然趋势。文章通过阐述广西工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及挑战,分析广西工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建立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重点承载区、加强政策衔接、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工业产品“走出去”、实施差异化融入等路径。  相似文献   

19.
海洋经济具有典型的国际性、开放性特征,是沿海地区及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要素特征,构建海洋经济要素流动对湾区经济开放合作的作用机制框架,发现海洋经济在湾区经济开放合作中作用显著,并对粤港澳间海洋经济持续增长、粤港澳区域海洋经济协同发展以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陆海统筹推进湾区资源融合、推进湾区要素的国际流动、发挥金融要素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发展的作用,以及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可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9年、2012年、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经济联系数据,运用凝聚子群和QAP等网络分析方法,对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动态比较来看,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的联系程度得到显著增强,广州、香港、深圳、佛山处于空间经济网络中心位置;(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可划分为四大子群:以香港、深圳为核心的凝聚子群,以珠海、澳门组成的凝聚子群,以广州为中心、佛山为次中心的凝聚子群,以中山等六个城市组成的凝聚子群;(3)城市间的距离、要素扩散与集聚、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等四类因素对经济网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