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内法规实施体系是旨在保障党内法规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运行畅通而形成的一整套相互配合、协调有序的制度体系,它以党规宣传制度为根基、遵规守规制度为核心、执规监督制度为保障。党内法规实施体系的实践进路应以"四大制度"为依托建立党内法规实施的"四大模式",即"常态化宣传模式"、"自律型守规模式"、"法治精神引领型执规模式"和"内外联动型督规模式"。  相似文献   

2.
厘清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轮廓与细节,是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全覆盖总体目标的逻辑起点。需要明确的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绝非各个单项法规简单叠加而成的规范群落,而应该是一个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由异质规范有序排布而形成的阶层体系。结构的立体性和构件的多元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宏观框架、中观规范、微观文本等三维向度,方能透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全貌。按照这三维向度进行体系解构可以发现,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宏观架构上逻辑严密,在中观规范上项目完备,在微观条文上内容协调,充分彰显出结构科学性、内容完整性和价值统一性。在今后建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过程中,为了使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大厦拔地而起,应该切实统筹好这三维向度,围绕"搭台建梯""立梁架柱"和"选材备料"等三项要点精准发力,为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供方法指引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3.
4.
党内法规保留原则是党内权力配置与制度建构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第四条第二款可以从事项、程度、方式等层面提炼出重要性保留、创设性保留与绝对性保留等保留标准。就其生成逻辑来说,党内法规保留原则源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于党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制度建设过程中,确立于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构建过程中,2019年修订后的《制定条例》明确了党内法规保留原则。党内法规保留原则的贯彻落实需要立足现行制度的完善,从党内法规保留制度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层面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5.
6.
党内法规部门就是对现行的党内法规按照所调整的党内法规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把同类的法规规范称为一个法规部门。党内法规部门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中国共产党颁布的现行的所有党内法规进行分类而由同类党内法规规范所组成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党内法规来实现“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腐败问题的时候,党内法规在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内法规的渊源应被界定为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实践中可以作为规范依据的权威来源。党内规范渊源与党内法规的概念相比,二者虽具有一定关联性,但由于其生成视角不同,二者的概念范围、适用场域亦有区别。对党内法规渊源概念的类型化,应遵循与国家法律不同的规范化程度标准,划分为包含党章、制定党内法规、党内法规解释和党内规范性文件的规范渊源和包含以非规范形式体现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纪律、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等非规范渊源。在管党治党的具体活动中,应当优先适用党内法规的规范渊源以确保党员、党组织"行为-后果"的确定性、可预期性与稳定性,但不应否定非规范渊源的适用性与重要作用。应当重视党内法规非规范渊源的引导、教育、规范功能,通过一定方式及时将必要的非规范渊源转化为规范渊源,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党内法规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近25年,党内法规研究逐渐兴起。党内法规研究可以分成萌芽、起步、深入三个阶段,且主要集中在党内法规的概念界定与性质分析、党内法规建设的历史沿革和党章与宪法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既有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人员的知识背景与研究方向主要是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界对党内法规的研究较少;二是党章与宪法、党内法规体系与法律规范体系之间的关系亟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依规治党的关键在于加强党内法规执行力建设。针对党内法规执行中存在的宽松软等问题,习近平高度重视并多次作出指示。在分析党内法规执行力建设价值要义的基础上,提出党内法规执行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即长期坚持严的主基调、执行标准要严格、执行作风要严实。党内法规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抓制度建设促制度执行、抓“关键少数”管“绝大多数”、抓早抓小且“常”抓“长”抓。党内法规执行力建设的实践进路是强化党内监督、聚焦执纪问责和深化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2.
出版党内法规文献,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使党员明晰行为规范尺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政德建设。党内法规文献包括党章及其学习资料文献,党的组织、领导、自身建设、监督保障等法规文献。出版党内法规文献的读者重点应包括“关键少数”、新闻出版工作者、教师和青少年。在出版过程中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以“两个结合”为指导深入挖掘选题,优化出版流程。出版业要适应党内法规理论不断创新和实践不断发展的需要,适应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以及运用党内法规的需要,出版党内法规文献,服务立德树人实践。  相似文献   

13.
党内法规制定主体是依据规定或授权,审议批准党内法规及其修改、废止和解释的党组织。现行党内法规关于制定主体的规定较为概括,在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定主体与解释主体的关系、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是否具有制定主体资格和"中央各部门"的具体范围等。明确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助于推动形成党内法规理论体系引领实践并修订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等党内法规。  相似文献   

14.
当下中国法治化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在社会、国家和中国共产党三个层面并存的基础上的,而法治化反映在这三个层面上的就是法、法律和党内法规。这三者内在的统一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学界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新时代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须依循的践行理路有三:其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把牢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这就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思想建设为核心和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其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升党内法规制度的治理效能,具体包括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解决有规可依的问题,加强党内法规学习教育解决有规必依的问题,以及加强党内法规执行监督检查解决执规必严的问题;其三是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推进党内法规立改废释,这就要求统筹立规、及时改规、清除废规以及积极释规。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视角下,正确处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对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解读,就两者的协调建设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内法规体系在治国理政中的定位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逐步成为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撑。然而,学界对党内法规的定位问题仍莫衷一是,对党内法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软法论"在一定程度上证成了党内法规作为法规范的属性,并对党内法规的制度定位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也因其理论局限和逻辑悖论受到不少质疑。超越党内法规"软法论"的局限,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角度为党内法规科学定位,将党内法规定性为与国家法律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法规范,对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政治情感、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价值等,侧重文化塑造、价值观培育;党内法规制度是各级党委制定的以规范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法的属性、制度属性、实践属性,侧重规章构建、制度执行。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法规制度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党性,目标是擢升党的执政能力。在共同服务于党的领导和建设过程中,二者的互动过程呈现了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关系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9.
以核心期刊发表的关键词为“党内法规”的所有论文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党内法规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发现新时代党内法规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快速增长态势;研究机构有智库型和学科建设型两种;研究热点基本与党中央最新会议精神及领导人重要讲话相契合,衍生性关键词也越来越多;样本文献关键词主要可分为党内法规研究的背景、党内法规的独特性、党内法规研究的目的三大类。从发展趋势看,还需加强党内法规学科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党内法规的中观、微观视角研究及构建中国特色的党内法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新形势下,党内法规保障英烈精神弘扬具有坚实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党内法规保障英烈精神弘扬符合党中央历次全会精神、符合习近平重要论述精神、符合党的专项政策要求,此即政治逻辑。党内法规与英烈精神的同根同源性、党内法规坚实的法理基础以及党内法规天然的制度优势构成理论逻辑。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历史检验构成历史逻辑。英烈精神弘扬的现实需求、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成果以及党内法规保障英烈精神弘扬的成功经验构成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