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是研究太原地区戏曲活动的重要参考文献,文章通过梳理分析有关戏曲方面的资料认为其有三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记载的演戏情况、戏风戏俗,反映了当时太原地区戏曲的繁荣盛况;二是记载的演戏筹费模式,对考察当时的演剧戏资体制有很大帮助;三是反映了刘大鹏的戏曲态度,他虽遵礼重俗,对戏曲的礼乐性质有明确的体认,但是其内心深处却认为演戏是声色之娱,至多有点劝惩功能罢了。  相似文献   

2.
清朝时期,朝鲜王朝定期派遣燕行使臣前往中国朝贡,辽东─山海关─北京各驿站是朝鲜使团由汉城抵达中国皇都北京的必经之地,与辽西走廊的地理分布具有高度重合性,为清代辽西走廊风物民俗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域外资料。本文试从有形物质民俗、游乐技艺民俗和心意信仰民俗几方面对朝鲜文人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进行研究,探讨作品在清代辽西走廊民俗研究中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文学的产生与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外部研究如近代传媒的发展和稿费制度的产生,内部研究如文学语言、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文学的关系。晚清民初知识分子刘大鹏个人的生活与思想变迁同样是反映文学转型的重要索引,仅仅以科举制的废除来说明这一角色定位显然有局限性,应当从书院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读书、任教、家庭生活和交游事迹等入手,借助《退想斋日记》原稿、地方志等历史材料的发掘,勾连地方社会与普通民众的互动,打通地方史、文学史与思想史,方可见出其精神面貌和转型历程。  相似文献   

4.
以废科举、兴学堂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传统教育体制之下的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新派士人认为这场教育改革是进行变法维新的必由之路,他们千方百计的推动科举的废除和新学堂的建立。一些思想保守的士人则认为西式的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阻断了他们的仕进之路,因而对这场教育变革充满着无奈和批评之声。论文以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为考察中心,通过对清末教育变革洪流中传统乡绅观点和态度的梳理,一方面旨在了解乡绅面对西方教育方式的心态变化,另一方面也试图反思清末教育变革的得失,思考应以何种态度对待西方文化的来袭。  相似文献   

5.
田正平 《教育研究》2020,41(1):50-60
郑天挺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作为一名学者,他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著名学府,长期从事大学行政管理工作。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在学术上有深厚造诣和远大追求的学者的高尚人格和操守。他忠于职守、坚持原则、有担当;他宽厚待人、恕以及人,调动尽可能多的人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服务。他严于律己,责在人先,利居众后,洁身自好,不为名利所累,不因穷困而变易操守。郑天挺是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精神洗礼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在他身上激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主、进步的追求,与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他衡量是非、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救亡图存的壮举,强烈的家国情怀,是支撑郑天挺牺牲一己、努力工作,为学校发展、为维护祖国文化所有付出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他们情绪低落、牢骚满腹,对新式教育极力攻击.士人们不同的体验和表现既与他们生活的区域等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心态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教育体验是他们主观构建的结果.这种建构与乡村士人的个性、原有知识结构、遭受挫折的忍耐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清末教育大变革中士人心态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可以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提供有益的视角,而且也应当成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徐敦仁是晚清名臣蒋志章幕府的书启师爷,他的《日损斋日记》记录了其在成都、西安两地游幕的生活,是研究书启师爷的重要史料。对读徐敦仁入蜀途中的日记与诗歌,可知不同文体在表达其经历与情感方面的异同;考察徐敦仁在幕府中起草文书、批阅试卷、代作诗文、编校书籍等工作,可知书启师爷在佐襄文事上的具体贡献;徐敦仁日常活动以读书与临帖为主,读书以集部居多,临帖以馆阁体为宗,皆和其书启师爷身份契合;徐敦仁的收入大部分用来养亲,与亲人的通信成为其重要的精神生活支柱; 日记还记载了他为舅父蔡嘉玉发起的捐款,与《苏州府志》的相关记录存在着有趣的公私视角的差异。风雅生活,反映出以徐敦仁为代表的部分书启师爷的某些共性。  相似文献   

8.
《女生日记》是一本很好的书,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阿姨用非常细腻的手法,真实而生动地勾画了我们这群当代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  相似文献   

9.
田正平 《教育研究》2013,(12):110-117
1914—1917年期间,黄炎培分别进行了两次国内教育考察和两次国外教育考察,先后出版了《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四集。黄炎培进行国内外教育考察有着明确的目的:"譬之治病,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内国考察,寻病源也"。通过考察,他认定教育与职业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是当时中国教育种种弊端的根源,而提倡、推广职业教育则是救治诸种教育弊端的良方。黄炎培考察期间所体现出来的"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施为何种之教育,必察所处为何种之社会"的务实态度和"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盖考察者我也,非他也。我之所以考察,亦为我也,非为他也"的立足国情、明辨择善的态度,不仅贯穿其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也是他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教育财富。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践行者。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他有关读书、修身和治家的言论与实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立志,重在深造自得,即不把读书求学仅仅看作是与个人荣辱得失有关的事情,既当志存高远,又应脚踏实地、修身务本。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曾国藩一生用以儆惕的修己之道,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曾国藩的治家理念是:愿家族世代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为仕宦暴发之家;愿子孙个个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礼义之旗帜,不愿他们做大官、发大财;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瞩,骄怠者败。所有这些,在《曾国藩日记》中都得到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1.
贝翎 《辅导员》2012,(17):49
《女生日记》的作者是同学们都喜欢的大姐姐杨红樱,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六年级女生冉冬阳从小女孩成长为少女的生理、心理微妙的变化。在这一篇篇的日记中,让我明白了许多女孩子的秘密。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冉冬阳的同学南柯梦月经来潮时,十分害怕,她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女同学们都很想安慰她,但又不知怎么安慰她。班主任罗老师知道后,  相似文献   

12.
《吴宓日记续编》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文献,不仅是记录个人心路历程的信史,更是从个人角度记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信史.在日记中,吴宓对于激进思潮的否定思考,启迪我们重新反思传统价值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菊香斋诗文钞》集作者数十年诗文创作之菁华,涉及诗、词、赋、记、杂论、论说、对联等文体,体现了“兴之所至,发而为诗”“诗以乐群,文以辅仁”“诗为事作,文为时著”等传统创作理念,承载了作者的诗文传统担当,也是作者及时代生活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读《青少年日记》,领略当代青少年风采,品味当代青少年百色人生。 《青少年日记》以“既教你作文,更教你做人”为宗旨成为一架用“日记沟通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津梁”:她具有一般的作文教学辅导资料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一生活是她的源头活水,在题材体裁上具有无限的自由空间;她克服并拒绝了古板生硬的套路模式,她冲破了所谓范文满分的羁羁绊绊,篇幅可长可短,任意挥洒,灵动舒展;她让兴趣引领人生,于谈笑风生中,潜移默化,细雨润物般提高着习作水平和做人水准。  相似文献   

15.
笔记,作为文人墨客经常使用的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体裁,内容广泛而纷杂,学术价值也相当之高。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本笔记中涵盖了大量的训诂学方面的内容,钱氏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考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资料。  相似文献   

16.
《沚斋丛稿》收录了陈永正先生文字学、诗词理论与批评、书法鉴赏与创作方面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全面地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与思想风貌。就旧体诗词而言,他崇尚真性情,大才学,众体兼备而自有特点。就书法创作而言,其行书以二王为基础,吸取北碑之长,微参隶书笔意,杂以金文章法而成。就学术研究而言,他从研究古文学起步,关注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建设,对岭南诗学、粤词风貌都有介绍与评述,还充满热情地关注着当代诗词创作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和谐的舞步在焦急的等待中瑟瑟发抖,纵使是企鹅肥大的身体,在风中依然难以站立,他们彼此靠近,彼此温暖,用心的温度告诉彼此——此时此刻,寒冷亦是幸福……  相似文献   

18.
肖宗六 《湖北教育》2003,(23):19-19
粗读《鲁迅日记》后,我产生了一些疑问。例如1922年的日记为何失落?为什么鲁迅的日记写得如此简单,只记一些生活琐事?日记中只记生活琐事有什么意义?我们从《鲁迅日记》中学习什么?这些疑问,我只好自己来回答。  相似文献   

19.
莫佳晨 《新读写》2010,(3):63-63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下的严重罪行,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拉贝日记》是一名德国友人约翰·拉贝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的当时的真实见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到1976年,他更加憔悴、苍老,说话很吃力,只能从喉咙里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词语,肺心病也在困扰着他,他已完全不能自己进食,只能在鼻子下面插着氧气管和鼻饲管,以此维持着生命的最后一丝绿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