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礼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18):35-39
正在中国古代伦理文化中,"礼"是"四德""五常"之一,又是"四维"之首,后来中国的道德教化通称为"礼教"。《礼记·曲礼》篇说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正表明了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地位。这也表明礼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德目。那么,礼有什么含义?有什么地位与作用?其伦理精神实质是什么?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这一讲想说明的问题。一、礼的含义与作用礼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礼在甲骨文中是以繁体字"禮"的右边"豊"为原  相似文献   

2.
根据"社区"的概念分析,一般可以概括为这四个特征: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关系、社会情感、社会互动。"城市社区"是在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伦理意蕴的新型实体。城市社区的形成,是人们从"熟人社会"迁移到"陌生人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依附于乡土社会的伦理关系、伦理规则、伦理秩序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一系列变化在社会过渡时期必然会引发道德情感疏远、道德冷漠、道德失范等伦理问题,针对这些伦理问题相应地构建"城市社区"的伦理策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伦理关系的教师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教师职业伦理由教师职业伦理关系、教师职业规范、教师个人德性和教师职业伦理秩序四个要素组成,四者息息相关。随着教师职业伦理历史演变至后现代社会,他律时期统一的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开始减弱,道德环境变得宽松,道德主体的多元化、价值追求的多极化开始出现,教师职业伦理关系从"教师主宰"走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职业规范从他律时期的"服从"走向自律时期的"主动构建",教师个人德性走向伦理反省与自明,教师职业伦理秩序从"规则中心"走向"关怀中心"。  相似文献   

4.
彼得-保罗·维贝克的著作《将技术道德化》,是现代技术哲学史上伦理转向的开端。该书揭示了存在于道德和技术人工物相互作用领域中的两个维度: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以及用经过专门设计的技术来改变人的道德行为。维贝克借此所提出的是一种物质化的伦理学观点。在与行动主体相互结合、相互构成的意义上,各种技术产品对道德抉择及行动也具有影响力,进而技术设计者可以被认为是"实践的伦理学家"。同时,对维贝克为实现技术民主而提出的"建构性的技术评价"进行了商榷。《将技术道德化》为技术哲学中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的融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提及"道德论",人们常常会感到不知从何说起,看上去似乎道德与伦理异名同谓,可是提起伦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人类脑中浮现。从词源上看伦理英文单词为"Ethics",而道德一词的单词则为"Morals",单单从词面上看,两者不难看出一定有着差异,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一是取向不同,伦理是中性词,道德是正面取向;二是大小不同,伦理不仅包括道德,也包括权利(权利是道德的前提),本文将着重分析西方伦理学大家休谟、亚当.斯密、卢梭的有关"道德论"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为大家阐释当今社会下的"道德论"含义。  相似文献   

6.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含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7.
维贝克建立在技术调解理论基础上的"道德物化"思想,要求对技术物进行负载伦理价值的设计,使技术物在道德实践中发挥作为"行动者"的作用,对使用者的行为产生道德引导和规范作用。作为技术伦理学的新思潮,维贝克的"道德物化"思想在批判继承"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的基础上,承担起了当代技术哲学"第三次转向"的使命,同时以其后人类主义的视角尝试超越传统技术伦理学的二元分析框架,对技术伦理学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行政伦理的困境是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活动中经常面临的、典型的选择困境。伦理困境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化解这些冲突,笔者从帕森斯的"社会演化论"出发,假设了责任性、合法性、正直性及回应性这四种道德律令,并认为这四种道德律令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存在着哪种道德律令具有绝对性,它们只有和谐共生、互为补充并且作为一个整体,方能消解行政伦理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发展的异化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发展无法逃逸在伦理道德的价值评判之外。立足于伦理视角,我们在讨论发展的道德价值之维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善恶标尺之外,无法回避对真假发展进行伦理价值的辨析,否则,发展终将会因为缺乏道德价值导引而走向虚假。为了能够立足于"善"的基点超越"恶",消除贫困成为了基于道德之真实发展的优先考量。传统发展的伪道德性和不科学性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的虚假发展等异化现象,充分说明社会发展需要伦理价值的导向、定位与道德规约,使之趋于"善"、彰显"真",并走向科学,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以及全体人民的真正幸福。  相似文献   

10.
伦理心态是以道德的认知方式、道德的情感方式、道德的行为方式构成的道德心理反应机制,认知形成信念,情感形成爱憎,行为形成人格,伦理心态既从道德反应和道德态度两个方面构建道德行为,也从道德反应和道德态度两个方面完成对自己的构建。伦理心态在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四个构建角色,即:构建自我的共同体的道德态度、道德思维,构建自我的道德本性、伦理本性,构建自我的非"绝对自我例外"的道德态度,构建自我的道德创造能力。伦理心态对道德行为的构建作用来自三大资源的支撑:认知、情感和意志资源。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否有客观性是当代西方道德哲学最具争议性的论题之一,威廉斯从科学与伦理学的二元区分之中划开道德判定的分界线。在此基础之上,伦理概念可以区分为厚概念与薄概念,厚伦理概念具有世界导向性与行动指导性,而薄伦理概念由于普遍性和抽象性而缺乏世界指导性,但这类词语已经构成了至高无上的道德体系主要部分。道德客观性的失败会影响我们如何理解道德实践,因此威廉斯提出并论证了道德的"非客观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良心在道德阶段和伦理阶段有着"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的本质区别。道德阶段的"形式的良心"是个体纯粹抽象的主观自我确信,自我意识在缺乏绝对反思的情况下容易使良心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而伦理阶段的"真实的良心"是以善为普遍化要求的一种伦理设计和价值追求,规定着道德主体相应的客观行动标准和义务要求,能够避免良心走向恶的可能性。当"真实的良心"真正具有伦理性性格时,自在自为的善和自由就会实现,而现实的伦理精神就会以客观的、普遍的伦理实体定在——家庭、公民社会和国家彰显出来,真正实现了伦理对道德的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伦理"与"道德"的异同,存在许多不同见解.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二者经常混用,但在学理上作出分辨仍然是必要的.在本文中笔者将采取黑格尔式的立场,将"伦理"看做实体,而将"道德"理解为精神,即"伦理"与客观世界的现实运动及其过程、环节相关,而"道德"主要与主观世界的意志自律和意图显现相关.并且我们还将从这一角度考察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的概念所指及其关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维贝克的道德物化理论强调技术人工物有道德规范性,能够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影响人的道德判断,打破了传统的技术伦理范式。维贝克进一步认为技术人工物能够有意向性和自由,道德物化的批评者们则认为维贝克对道德的定义不够严谨,也没有可行性。然而,道德物化实际上轻视了技术主体的道德责任,进而忽略道德直觉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道德直觉在技术实践中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刻,所以道德物化毋宁说是道德直觉物化。而福柯提出的“自我技术”可以成为道德直觉物化的反思性视角乃至超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伦理和道德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但它们并不相同。伦理是指维系以家庭为核心的、相对密切的社会关系的原则;而道德作为人内心世界体现出的行为准则,是调节伦理关系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哲学著名的孟子"五伦"说,可以形象地说明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6.
教学伦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教学技术化。引发了教学伦理研究。研究存在三种取向:一是建设交叉学科"教学伦理学";二是提出教学研究的"伦理学范型";三是回到原点。进行教学本体的道德理解。现有研究有四类问题,教学伦理概念不清晰;缺少西方教学伦理研究;没有发掘继承传统思想;缺少对现实教学伦理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道德治理的对象并非仅是纯粹的"道德问题",同时也是源自经济生活、体现复杂经济关系、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经济问题。从经济伦理的视域考察,将道德治理的对象理解为与经济相分离的纯粹的"道德问题",并进而试图以单一的道德手段加以治理,这种认识误区的理论根源在于对经济与伦理的分割式理解。秉持经济与伦理内在统一的基本立场,道德治理也应实现从"道德"治理走向"经济—伦理"治理的范式转换,从而在内容、主体和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工物道德行为体(AMAs)日益呈现出高度的"自主权"和"感受性",使得机器(人)走出科幻小说的窠臼。由于世界需要善建AMAs、必要的道德"图灵测试"、强人工智能成为必然趋势,这些成为善建AMAs的时代性要求。瓦拉赫与艾伦提出了"三重区分"理论对AMAs进行了伦理定位,并提出了"自上而下式(TD)"和"自下而上式(BU)"两条伦理设计方法。瓦拉赫与艾伦立足于"未来场景"所进行的AMAs伦理设计思想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道德性根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工物道德行为体(AMAs)日益呈现出高度的"自主权"和"感受性",使得机器(人)走出科幻小说的窠臼。由于世界需要善建AMAs、必要的道德"图灵测试"、强人工智能成为必然趋势,这些成为善建AMAs的时代性要求。瓦拉赫与艾伦提出了"三重区分"理论对AMAs进行了伦理定位,并提出了"自上而下式(TD)"和"自下而上式(BU)"两条伦理设计方法。瓦拉赫与艾伦立足于"未来场景"所进行的AMAs伦理设计思想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道德性根基。  相似文献   

20.
一高等教育发展为何要引入伦理之维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引入伦理思考,以及伦理尺度进行评价,源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解和对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深入反思。1基于对教育和发展本身的属性分析教育本身是一种内涵伦理意蕴的社会活动,伦理既是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其实现目标的手段。因为,只有通过道德的方式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道德的人,而只有培养高度社会化的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人类社会才可能成为富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