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的人生哲学思想是依据儒学和佛学思想建立的,核心即是“仁”之一字的“物我同体”、“天人合一”思想。梁启超时于这种人生哲学思想给予了理论上的建构。他不但用这种人生哲学指导自己的生活,并将其作为新民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而加以强调,给予后人很多的人生启示和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历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近代的国民与国家,转型时期的"自治"观念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的时期,重新思考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李大钊的"民治主义"自治思想以及厘清二者之间的异同,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值得借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晚清民国重建中国人生哲学的过程中,梁启超提出“趣味主义”人生观。它以古代“乐感文化”为基础,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强调人生过程的趣味性、愉悦性、审美性和无功利性。对于这种人生观,梁启超不仅身体力行,而且积极推广,希望整个社会因之充满趣味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虽然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启蒙者,但是其自身民族主义思想的确立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观念的角度来看,梁启超最初产生的是夷夏有别意识,但他后来却高举起天下主义及黄色种族主义大旗。经过理性的思考,梁启超最终依据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确立了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大民族主义”。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称20世纪初自己所处的时代为“过渡时代”,是一个“两头不到岸之时”。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发展教育,中国古代“可行于今日”的东西,必须采纳;西方“可行于中国”的东西,也应该采纳。“过渡时代”同时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内心的极度不安,要度过这个困难时期,需要乐观的意识和谨慎的态度。为此,既要重视快乐学习,又要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梁启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晚清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债问题,他的外债思想经历了一 个从反对论到折衷论的转变过程。他对举借外债的条件、原则、方法等问题的深刻分析,体现了他对近代外债 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要求政治改革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7.
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深远。"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他许多主张的出发点。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他的政治观强调"为政以德",对人民宽惠,缓和阶级矛盾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他倡导要提升道德修养来体现"仁",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仁";孔子还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地探索具体的"仁"的意义及如何践行"仁"。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思想,孔子提倡的"仁"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到目中有"人",倡导为人以仁,确实是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8.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大力倡导"新民"说,由此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历久不衰的"国民性改造"运动,使人的现代化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至今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透过一个世纪的历史烟云,重新审视一代启蒙思想家的"人学"思想,它的内涵与要义、缘起与旨归、价值与局限无疑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与未来发展提供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他明确提出了舆论监督的概念,并就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地位、特点、功用及方法进行了论述,形成了独特完整的舆论监督思想,对中国现代传媒理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站在时代前沿,全面研究课程问题,细致规划各类学校的课程内容,安排动静搭配的教学过程,选择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他主张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和独特多样的评价方法。他的课程思想既推动了近现代课程体系的建立,也对当今课程体系的科学建构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他明确提出了舆论监督的概念,并就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地位、特点、功用及方法进行了论述,形成了独特完整的舆论监督思想,对中国现代传媒理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的启蒙思想包括民族主义、权利、法律和自由等内核,具有时代性、广博新颖性和肤浅性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挽救国家危亡并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梁启超大力宣扬其兴女学思想并力行兴女学实践。他认为兴女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不仅可培养新型贤妻、良母、生利者,而且能开民智、培养新民,为当时的救国以及强国富民做出贡献。尽管其兴女学思想存在着种种局限,但在中国的女子教育史、思想史和近代化史上仍占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可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近现代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在中国近现代的西学传播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西学思想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维新时期的"中西会通"说,二、流亡日本时期的"中西结婚"说,三、欧游后的"中西化合"说,内容虽有所变化,但体现了他一贯的文化主张和文化追求,即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会通、融合,从而创造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梁启超的“新民”思想,着重论述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国民改造”教育思想;说明了他提出“新民”思想和“国民改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原因、目的、内容及作用与影响;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了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明代军事史上,文人将兵是一个重要现象,这一现象极大地推进了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的兵儒融合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大批儒将做出了卓越贡献,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王阳明在其一生中始终把儒家思想奉为圭臬,但其用兵实践中又屡以兵家思想胜敌。他很好地把握了兵儒冲突的核心:"诈"与"仁"的关系问题,从儒家思想中吸取"仁"的精华,从兵家理论中领会"诈"的实在,区分二者的适用范围,以"仁"为体,以"诈"为用,切实做到了兵儒合一,使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在他的军事实践中得以融合和体现。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赋予国家以内在的"精神",从而似乎让其"活"了起来。梁启超的国家"精神"有三种表现形式:法律、主权与文化,它们是梁启超有机体国家观的自然结果,在其政治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梁启超国家"精神"的目的是为解决两个重大问题:对内统一、对外独立。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6,(7):35-40
庄子对于儒家主张的孝悌仁义贞廉之类的品格并不一概排斥,也不会简单视之为人生的拖累。不过,庄子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提倡的诸如孝悌仁义贞廉等品性,虽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毕竟是"失道而后德",毕竟是退而求其次的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庄子认为,人的最为理想的品格是"至仁",而"至仁"人格总是唯道是从,与道融为一体,所以,至仁者心常平等而不会有任何偏私,即便利泽施于万世,也是"天下莫知"。显然,庄子所推崇的"至仁"品格包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慈、大悲的博爱情怀,而这种博爱情怀,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异常稀有,无疑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那种认为孙子"言诈不言仁"的观点,其实是对《孙子兵法》的误解或曲解。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多次谈到仁。仁是为将者必备的一种素质,主要体现在对士兵仁爱、对间谍仁义、对人生命的仁慈上,其核心是爱,目的是为了夺取战争胜利。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实施时要仁先罚后,恩威并施。孙子"仁"思想具有进步性和局限性,深深影响着后来的言兵者和用兵者。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靠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政府的行为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政府的积极推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经济上取得进展。”但政府如何干预经济、干预的程度怎样才为合适、怎样处理经济发展和经济平等的矛盾?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比较详细地探讨了中国工业化过程中政府干预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