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层面总结苏轼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注重其在贬谪时期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在"立德"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苏轼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所建树,既对前人有所超越,又留给后世巨大的精神财富,所以获得了无可比拟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
3.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之一,虽然推重法术和追求刑德并用的一面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德则无德”等形上的道德问题,至今仍然缺乏应有的正视。在韩非那里,“道”不仅是万物的始源和是非的纲纪,而且是一物之所以为一物的本质所在,而它本身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存在;“德”是万物在“道”的轨道上运作实践的价值积淀,是万物德性的外在化;外在化必须在自然无为的轨道上因循万物本性来进行和完成;这样的道德是无名称的,是真正的道德。从这些思想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与儒家思想的区别,而且可以明了与道家思想的紧密联结,这些对正确认识法家思想的内在本质以及历史的遭遇,无疑将有着积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唯""诺"考     
周新蓉 《文教资料》2008,(25):44-45
"唯"与"诺"都为古代应答之辞,本文将仔细探究"唯"、"诺"、"唯诺"、"诺唯"、"唯唯"、"诺诺"、"唯唯诺诺"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批"重在发现问题,"改"是解决问题,"评"是取长补短提高能力."批""改""评"这三个环节是作文教学训练体系中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抓好作文的"批""改""评"对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龙场悟道之人己和乐如一之境界,阳明龙场条规教法涵盖"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大条目.此四者呈现出阳明心学的众多面相,在儒家教法史上,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彼此关联.其中,立志教法是根基,勤学教法是志向引导下的能力提升,改过教法是自我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修复,责善教法是自我修复力基础上的生态提升力.此四者实是循序渐进、体系完整的"四步教法".龙场之后,阳明教法虽多变迁,然皆是此"四步教法"的具体延展.  相似文献   

7.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功利性的倾向。这种变化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与“两课”课程结构和教材设计、教师及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方法有密切关系。降低功利性倾向,增强“三进”工作的实效性,关键在于“两课”教育创新,主要是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9.
论庄子的"心"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庄子对人"心"的思考,总是与现实、身及身外、人的生命乃至精神的成长等因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的.庄子的"心"之思具有较强的逻辑递推层次性、丰富性."成心"即人的知觉直感不直接或不必然是负面的,只有当其被作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唯一尺度时,它才有可能等同于成见、偏见."蓬之心"是人们由于将自我封闭起来而形成的狭隘、"蔽于一曲"的心灵状态."以心复心"首先是去弊、疏塞,去除"蓬之心";其次则是要把平时分裂和外放的精神收聚起来,追求一种理想的"心"境,即"游心乎德之和" .这实际上是提醒人们应淡化对"外物"的忘我追逐而注重内"心"世界的充实与涵养.  相似文献   

10.
11.
黄烨 《现代语文》2007,(5):24-25
“无为”作为“道”的最高品格,在老、庄处各有不同的阐述。本文主要从政治和人生层面加以比较,又分别从“无为”针对何而发、蕴含的主要意义以及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对比分析,展现出老、庄“无为”思想之异同。  相似文献   

12.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是日语学习的一大难点,作为一种表达人际关系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将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严格意义上说,汉语中没有"授受动词"这个词汇,日语的授受动词的语法现象相当于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表示授予者和接受者之间关系的常用动词包括给予动词.日语的授受动词句和汉语的"给"、"得到"句的视点差异,进一步揭示了日语学习中,视点问题的重要性."视点"问题是日语表达中的一大特色,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及日本人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日语语言中的"视点"问题,同时又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干扰,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诸多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相关和集中":博士生个体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高校博士生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和集中"的博士生个体课程体系建构思想.该思想主张以学位论文研究需要作为博士生个体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指向,关注研究方法课程、跨学科课程和学术前沿课程的设置.强调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的有机配合."相关和集中"思想下的博士生个体课程体系具体设计,在空间结构上可采用"三维架构".而在时间结构上则可实施"双螺旋结构"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孔子“有德无位”是儒者二千多年以来的伤感,伤感系由孔子的“无位”引发,而以“德位合一”的政治理想追求为思想背景。孔子“有德无位”在带来伤感的同时,也为孔门带来了潜在的认同危机,这既关涉到儒学的发展,也关涉到儒者的个体生存,这是该问题在儒学史上被不断提起、解释的原因。“有德无位”问题不仅存在于古代,而且有其现代延续的一面,它是我们理解现代政治生活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5.
毛绍磊 《海外英语》2013,(4X):120-122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notations and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羊 "and its various English synonyms- "sheep","goat","ram","ewe"and"lamb",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五羊"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经世"基于"知我者其天乎"的强烈信念,"致用"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使命感的体现.但是在封建的官僚制度运行中,"经世致用"实际上的运作与实践经历了极为不幸的命运.本文以王安石为例,剖析其与"经世"思想的因果关系和内在逻辑,试图对儒家经世思想发展的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时段作一个浅显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王嵘 《文教资料》2008,(7):82-84
"德政"、"仁政"与"礼治"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教育价值取向.三人的教育基本思想在根本上是相似或相通的,三人的异处只是出发点和角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适"一词,从事理、语法并结合文献判断,应解释为"谪",引申为"体".  相似文献   

19.
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之说,是审美领域里一个独特而重大的发现,在先秦不仅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审美观,向当时社会上认为"有诸内而必形诸外"的以貌相人的观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而且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开创意义.庄子的寓言故事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丑中之美,开创了我国怪奇艺术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尚会强 《文教资料》2008,(28):316-318
本文通过论述语文的"意""义"特质对语文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