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知道,家庭这个“小巢”,不仅是人类种族生存和绵延的栖息处所,更重要的是在种族生存过程中,实现自我生存价值,与他人进行交流,为社会做贡献的生活基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生存于社会大家庭中的每个“细胞”,都应当象人身上的细胞一样,是健康的,新陈代谢正常的。那种受环境影响而变异的细胞——癌细胞,则是危害机体的。逐步富裕起来的城乡千家万户,丰而思文,实而思乐,足而思美,十分渴望家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迅速提高。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共同心愿。一、就家庭美德的内涵而言,它要求尊老爱…  相似文献   

2.
韩国初中德育开设“道德”课,内容分四个领域: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校生活,国民生活,民族生活。每一个年级在每一领域中的内容均有所不同。例如:“个人生活”领域主要是加强对人生和道德意义的认识;“家庭、邻里、学校生活”领域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在家庭邻里和学校生活中的礼节和道德问题,并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是使学生深入到社会范畴,  相似文献   

3.
邓卫 《家教指南》2003,(7):49-51
编辑部的工作例会,大家把话题放到了“家规”这个传统文化上。几千年的中国社会,管理一个家庭是需要规则的,沿袭下来,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丰富的文化遗产。“家规”的制定是对家庭成员行为的管束,我们今天也谈“家规”,仍然没有超出这一范围。今天的家庭成员在减少,但传统的“家规”精神仍值得参考。现代的家庭如何看待“家规”?为此,我们采访了几位人士。蒲金山(中学副校长):要与初衷相符从古至今,国,少不了国法;家,少不了“家规”。虽然如今的“家规”并没有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但是每一个家庭都少不了它。一家之主可以用它…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在这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独生子女有着比以前的孩子更为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娇惯和放纵。使得孩子我行我素、放荡不羁。所以,每一位家长都要正视这种问题.在对待孩子成长发展的历程中.要时刻注意把握好一个“度”。做到严而不厉、爱而不溺。  相似文献   

5.
通过这几年本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悟,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把班级看作是一个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教师要有爱心,要热爱这个家庭、热爱每一个学生;学生要有爱心,要热爱教师、热爱同学、热爱班级里的每一件事情。使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环境下成长成为具有爱心的、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6.
邵婧 《华章》2011,(3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努力探讨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生活有保障,学习有动力,发展有平台”.这是每一个勤工助学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受家庭影响最大,而家庭的观念又被社会上的风习和制度所支配。这里仅从家庭与个人这个关系面来看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中国人常说“自己”叫“自家”,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家”为中心的家族社会,所以家族的观念左右着个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家庭道德教育就是根据家庭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去训练、陶冶每一个家庭成员,使他们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感情和道德习惯,最后使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每一个家庭成员自觉的道德需要。 家庭道德教育是提高精神文明程度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把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变成人们  相似文献   

9.
帅晓菊 《广西教育》2011,(31):25+58-25,58
“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家庭收获快乐”是我校坚守的办学理念。我校教育教学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展开,一切校园活动都体现并向社会传递着“家庭拥有健康成长的孩子就拥有快乐的源泉”的教育诉求。为此,我们在定位学校发展方向、教师培养、学生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谋划,  相似文献   

10.
说到“自我”必然涉及到“我”。“自我”即人本身 ,“我”即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说 ,每一个人都是由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他的自身这两部分组成的。明确“自我”与“我”的含义 ,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理解“自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性。人的行为是有两元性的 ,即由“独立行为”和“角色行为”这两部分组成。倘若我们把社会当作一个大舞台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每一个社会 ,每一种文化 ,对各种社会角色都规范了一整套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 ,教师该做什么 ?学生要怎样做 ?家…  相似文献   

11.
自问     
这一期我们策划了“马加爵现象”这个话题。这恐怕是当代校园、当代青年乃至当代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马加爵只是一个个体。然而,在这里,我们十分不想却又不得不用上“现象”这个词。一个事件,一旦发展成一种现象,它对社会影响的程度可想而知。我们做这个话题,绝不是来哗众取宠,更不是随波逐流。我们是想唤醒每一位大学生,每一名当代青年,每一个社会中人,请大家自己都反思一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为“马加爵现象”的发生都做了什么。当我们只顾为一己之私奔波忙碌,而忽视社会大环境的营造时;当我们心中只有“人人为我”的意念,而毫无“…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中,一般都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我们每个人成长、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成就,都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像是一座功能完整的“综合加工厂”,不论缺少哪一道“工序”,“产品”都会是有缺陷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可以比做一个生产产品的“流水线”,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全局意义”,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家庭是人出生的场所,是人生最初的生存、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  相似文献   

13.
《一个树木的家庭》是法国著名作家列那尔《自然素描》中的一篇。在这里作者把树木拟人化了。一片树林即是一个大家庭,而且是一个充满温馨、充满爱意的家庭。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和和睦睦相处。透过作者的想像,我们不难窥探出他在“一个树木的家庭”里所寄寓的一种理想化的思想。随着社会越来越向商品社会发展,城市的喧嚣,世欲的纷坛,人际关系的淡漠,使得这个人与人组成的大家庭——社会,扭曲了面孔。于是作者“穿过了一片被阳光烤炙的平原’寻找一个真正的“家”。这个家庭理应充满友爱、祥和、抚慰、团结、互助……在这个人类组成…  相似文献   

14.
家庭关系     
朱李平 《家庭教育》2014,(12):M0002-M0002
与人交往,是从与家人交往开始的。孩子降生于一个家庭,从此就开始与这个家庭中所有的人交往。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都会和他形成一定的家庭关系。所谓家庭关系,就是家庭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婚姻关系最重要,它是一个家庭最早的关系,是组成家庭这个社会组织的基础,也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因为婚姻关系的交往,才有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何协调好三方关系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家庭与学校的协调是通过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来实现的。家访、家长会、“家校通”都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在全国播放,曾引起一时轰动。王起明开办织衣厂‘就职’演说中的‘爷爷与孙子’关系的一段表白,颇耐人寻味。 ‘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了这里,组成了一个新的大家庭。既然是个家庭,就应该有家长和孩子。至于这个家庭的家长 “爷爷”,当然就是我了这个家庭的孩子“孙子”,就是你们这些雇员。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个家庭当然由我这个“爷”说了算。不过,为了这个家庭的兴旺,完全需要“孙子”给“爷爷”提好的建议和设想,更需要“孙子”对“爷爷”的扶持……’  相似文献   

17.
偷点亲情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一定会非常的好奇吧!亲情有什么好“偷”的呀?每一个家庭里都会有亲情的呀!何必要“偷”呢?但是我觉得,在我的家庭里亲情实在是太少了。我缺少父母给我的亲情,还有他们彼此也缺乏温情。虽然我家的生活条件还算不错,但是一点也不温馨和睦,所以我想“偷”点情,“偷”点爱。  相似文献   

18.
家庭及其生活秩序是留守儿童成长的基础环境。当前的“留守”研究中,多从群体视角出发,且多持结构论预设及少量的能动性假说。本研究试图回归“家庭”视角,提出“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这一分析性概念。二元社会结构下,一种制度性乡城拆分型家庭已占据庞大规模。“出门”,是农村留守家庭的大事。“为了这个家”“依靠这个家”是拆分型家庭生活的决策动机和基础。在家户制度传统、包括手机在内的全球化技术、信任与思念效应组成的“制度+技术+人心”三大条件的合力下,分隔两地甚至多地的留守家庭成员能动性地克服时空分离之痛,往往通过汇款、礼物、电话、大事协商、假期往返等方式,客观地维系着亲密共同体的生活,进而实现儿童养育功能。“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这一概念有利于理解处境不利家庭的社会行为,但这一生活规则的辩证法揭示,时空距离也可能增加彼此的异质性,从而导致共同体破裂。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培育孩子的地方,但培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送到社会上去,家庭只是孩子走向社会的起点站。如果我们把家庭营造成了一个孩子离不开的地方,它就成了“温室家庭”;如果我们把孩子塑造成了一个离不开家的人,他就成了温室中的弱苗,经不起风雨。当然,家庭的小气候可以比社会温暖一些。它应该是个避风港。这对未成年人是必要的。没有家庭的保护,把孩子一下子放到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去,那是危险和不允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营造“家庭温室”事出有因,而且颇有道理。问题是,第一,“家庭温室”的温度不可高出学校和社会太多,否则孩子…  相似文献   

20.
没有人离得开教育,哪怕他从未上过学。不只是“学校”才是教育的场所,“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教育无处不在。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