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们把人和人性化为上帝之时——丁帆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关于新时期乡土小说的新思考 您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关注是一贯的。从《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到《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再到“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以至近期您对小说中出现的“城市异乡者”的剖析,您在该研究领域的拓展不仅是研究视阈的延展,而且也包含了视角的转变以及理论的深化。您所界定的多元互渗的文化现实与中国乡土小说、乃至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有何具体关联?  相似文献   

2.
刘岩岩 《文教资料》2013,(17):20-21
《秦腔》以对日常生活的书写描绘了乡土中国民间文化在现代化与传统的对接中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与最终失落的苍凉图景。书中对民间生活的描写、对民间文化的思考及乡土中国命运的选择都展现了极为丰富的民俗学内涵。秦腔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折射出的是整个民间文化的困境,而民间文化作为乡土中国生存的氛围势必会引起人们的生存困境与迷茫。传统民间文化在与现代化碰撞的过程中该何去何从,成为《秦腔》所探讨的深刻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用语言建构的乡村史,是一部"去历史化"的乡土寓言,也是一部倾吐心灵孤独的"中国经验"史,一部底层中国人的言说史。小说由说话开始,把读者由日常的民间生活、家庭伦理引向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拷问中国人生存之荒诞,而荒诞来自语言的不能交流,从而语言成了产生荒诞的根源,《一句顶一万句》进而促使人思考,既然语言是人的本质,语言能否交流,语言能否成为对抗"荒诞",寻找意义的利器。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底层文学创作日益显示出一道凄凉的风景。底层影视剧作紧随其后,注重发掘底层求生者的生存境况,对其心灵的苦痛和肉体的折磨作出独到的挖掘,遂成为新世纪底层影视文学创作的一幅独特剪影。本文以电视剧《民工》为例,通过对底层求生者鞠家父子等民工的生存足迹的追寻,试图在特定语境下,逐步对求生者生存艰难的痛苦心路历程进行窥视与探析。  相似文献   

5.
台湾的小说中,出现过很多卑微的小人物形象,可以说底层小人物代言也承载了伤痕累累的台湾所经历的历史苦难。黄春明作为台湾第二代乡土作家的杰出代表,具有着人道主义的关怀,对底层人民的生存和人性有着深切的关注。《苹果的滋味》正是寄寓了作者对小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愫。  相似文献   

6.
方方的《出门寻死》从女性作家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寻死不得的故事,展现了底层妇女生存的悲剧内涵,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思考。男性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则书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从男性主义的角度来书写女性的生存困境。两部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试图挖掘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方方的《出门寻死》从女性作家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寻死不得的故事,展现了底层妇女生存的悲剧内涵,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思考。男性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则书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从男性主义的角度来书写女性的生存困境。两部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试图挖掘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盛可以的长篇小说《北妹》,以城市底层打工女性为视点,关注打工女性的生存困境,展现了她们的沉重、苦难、封闭以及愚昧的生活历程,充分显示了作者对底层女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罗伟章的中篇小说《大嫂谣》,除了体现作者对底层农民工生存境遇的关怀和思考外,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曲母性颂歌。作者在对传统母性给予一种纯审美意义上的讴歌和礼赞的同时,也对女性身上的母性精神作了完美化、超功利化的书写。与此相关的是,在其它一些作品中对贤妻良母型女性精神的赞颂和同情背后,却深深蕴含着作者较浓的男权文化思想,这不免引起女性读者的深深遗憾和对女性文学状况及局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白鹿原》中的性描写进行深层挖掘。作者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视肉身生存的社会,而肉身关注的焦点是男性。但是,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乡土社会由关心爱护肉身,养成一种肉身羞涩,又由羞涩导致肉身遮蔽。长期的遮蔽造成男性肉身生存者对肉身的蒙昧无知,这实际等于对其作了阉割手术。《白鹿原》对乡土人生这方面作了深刻的描写和表现,有助于我们对乡土人生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位实力作家,有着清醒的民间乡土意识,一直关注着底层民间人民的生存状况。阎连科在创作中饱含着对底层人民强烈而又热切的情感,创作了一系列呈现民间乡土情景的作品。在世界现代化的洪流中,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他的目光仍紧紧追随着民间的乡土生活,在他的笔下以他从容的想象力展现了民间生活中的无奈与痛楚,以及民间蓬勃的生命力和人们坚守的尊严。  相似文献   

12.
师陀乡土小说中大量死亡意象的呈现,是作者对中原乡土世界底层生命个体的生存苦难的写照与深情关怀,寄寓的更是作者对中原乡土沉滞落后的文化反省与人类命运中生与死的深刻拷问。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底层书写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农民工题材写作毫无疑问成为底层叙事的一大重要分支。刘翼平的《脚手架》就是以纪实性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湖南零陵人背井离乡上广西打工讨生活的人生经历,生动地描绘出湘南农村如诗如画美景背后的生存艰辛,形象地再现了潇湘大地一代农民进城之路挣扎裂变的生命图景,堪称为一部人文关怀下的底层叙事作品,隐含着作家对城市化语境下农民工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方方的创作一直立足于武汉化和市民生活,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市民气息和化风味。她善于把握普通市民的生存困境与生活状态,并对此作着日致成熟的思考,特别是在其小说集《过程》中,这种思考已上升到一定的哲学高度,她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对生命作出了自己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雷平阳的诗作呈现了自己独具的风格特色与写作主旨。诗人在诗作里叙写了一隅贫瘠、艰辛的故园乡土,那里生活着他深爱着的亲人和乡邻,那是一个芸芸众生生活的平凡世界。诗人以一种悲悯的心怀关注他们在当下艰难的生存境遇,体现了诗人对当下底层大众的一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底层写作成为当代文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和书写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王安忆在其小说中,以民间性的视角塑造了众多血肉丰满的城市底层人物形象,书写了城市底层平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敏感去体察城市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丰富了底层叙事的审美内涵。此外,她在对城市底层的书写中表达了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体现了作家浓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生死场》写于1934年,翌年十二月由鲁迅作序在上海出版。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了人类生命的悲剧和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雷达对2005年中国小说作了评述,在“突破欲望层面:由家族、乡土、政治化进入民族灵魂”的标题下,对毕飞宇的《平原》与贾平凹的《秦腔》作了评析,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当代先锋派作家余华在自己的乡土叙述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乡土叙事和形而上的乡土哲理思考,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现实化、本体化、哲理化的乡土现代叙事。本文将以余华的乡土长篇小说《活着》为个案研究,分析文本如何典型地彰显出作者独具风貌的现代乡土叙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两部著名的乡土题材小说为代表,以中国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为背景,聚焦不同时代青年人的成长之路,分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矛盾与挣扎,探讨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索与追问,为社会变革时期农村青年人的成长之路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