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的象征关系发现,"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和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与事+受事"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运用"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给+NP2+NP3"的语义合成过程,以期对其语义建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正>在交际话语中,"V+了+NP1+NP2"句式中的NP如1果是人称代词的话,可以有实指和虚指两种情况,如:"睡了他三天三夜",这里的"他"就是虚指的,本文研究的句式是在NP是实指的情况下进行的1,为了方便,在此处的NP一律用1"他"来代替,且NP与1NP具有领属2关系。  相似文献   

3.
"NP+V起(O)来+AP"句式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学界对其内部的两类句式研究不均衡。文章立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认为其内部的两类句式具有相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且有着相同的句法生成,因而可以将其归为一类句式,即"NP+V起(O)来+AP"句式。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5.
NP+BE+NP构式在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以Lakoff (1987)的“理想认知模型”(ICMs)中的转喻映射为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来透析NP+BE+NP构式,通过单向决定性转喻映射和多向选择性转喻映射两种方式对NP+BE+NP构式的认知理解反映了人们对各类事物、活动等的定势态度。  相似文献   

6.
"一斤+NP"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结构,它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正是在句子中有着不同的作用,才构成了它的灵活运用,同时在不同的位置中"一斤+NP"对"的"的接纳度也不同,"NP"的隐现频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副词+名词"结构的出现引起了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也初见成果。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语言的发展使得这种结构被普遍接受,但是"都"作为副词,从一开始就可以修饰名词,所以说"都+NP+了"是副名结构的特例。因此,主要从"都+NP+了"的句法结构、构式的意义以及语用这三个平面再谈"副词+名词"结构。  相似文献   

8.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9.
"V+到+NP"结构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中,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结构,不同的人对这一结构的意义理解一般是相同的,但一涉及语法分析的结果却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V+到+NP"结构的分析步骤:1.分清"到"后"NP"的类型;2.具体分析,区分不同的"到",对号入座."V+到+NP"结构分析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语音对语法的影响;2."到"的词性虚化.  相似文献   

10.
同义句是指"句子的语序不同或构造不同而表达内容基本相同的两组或几组句子。"在语言表达中,由于不同的语用需要,我们会灵活选用不同的句式。文章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NP+在+NPL+V着"及其同义句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NP+上"的语法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NP+上"是十分常见的短语,它既能表示处所义,也有表人义,还能表示时间义."NP+上"的表人义从其处所义发展而来,其发展轨迹为:处所义-表人义兼有处所义-表人义."NP+上"的时间义也是由其处所义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2.
杜文霞博士的《现代汉语“V+P+NP”格式的多角度研究》一书,采用定量分析研究方法,一方面就每个介词出现的频率进行了统计,另一方面就P与v的相对位置、语体的限制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而得出汉语介词是一个内部成员不平等的类.其原型性除体现在使用频率上之外,还体现在它们与V的相对位置的优势选择上和线性序列V+P+NP的层次结构上.从观察视角来看,将“V+P+NP”看成一个复杂结构,对其组成部分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进行观察和描写,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不仅对汉语介词研究的深化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其他虚词甚至是使用频率高、义项众多的多义词的研究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帆 《海外英语》2011,(13):329-330
提要:"很+NP"这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它频繁地出现在汉语报刊杂志及日常生活的口语中。该文在简单介绍了典型性理论,归纳了"很+NP"结构中NP的类别,在其基础上,主要从语用、语境、语体等方面的因素分析它们对这一结构中名词的典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语义角度可把"V得+NP+都+VP"这一格式分成两大类,并从语义指向和句法两个方面探讨了两种格式的特点,提出了该格式进行变换需具备的几个条件,以及分化该格式歧义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吃"是一个高频的动作动词,以动词"吃"为核心与名词性宾语即"NP"组配而成的"吃+NP"动宾结构是一种基本的句法结构。以往的研究者用不同的语言理论与方法观对"吃+NP"动宾结构的相关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其中涉及到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内容。论文从语用学的研究角度,尝试根据Verschueren主张的语言适应理论,对以"吃+NP"动宾结构为句法框架的惯用语内容进行分析,即对语用主体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选择此类惯用语作为语用策略的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证明该类惯用语是交际者为实现交际意图而适应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现代汉语可逆句句型的分类,以"X+死+了"为切入点,选取"NP_1+V+死+NP_2+了"致使类句式为例,对语言环境中的真实语料进行分析,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NP_1+V+死+NP_2+了"致使类可逆句式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富有表达功能的一种句式,而目前关于留学生对该句式的习得研究很少。我们采用问卷测试的方法,考察留学生对这一句式的习得情况,分析了句法、语义因素对留学生习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很+NP"结构已挣脱旧的语法框架而大众化,也可通过转喻等认知手段表达某种主观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很+NP"结构不仅涉及转喻,还可通过隐喻来构建,其意义解读有很浓的主体性色彩,且主体性的发挥以具体语境和个体百科知识为条件。  相似文献   

19.
"程度副词+NP"是一个特殊的短语,"NP"是指名词或名词短语。这一短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但它的结构不符合传统的语法规则。本文主要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来分析该短语,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程度副词+NP"是一个构式,它有自己独立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并对进入这一构式的名词进行压制,认知转喻是其内在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20.
NP1NP2地VP作为一种构式有其存在的理据性,该构式具有表达主观量这一基本构式义,在表达主观量时主要表达的是主观大量义,极少数表达的是主观小量义,还有一些需结合语境才能判断。进入该构式的多项式NP具有以下特征:绝大多数以2+2式节律出现;其语序安排体现量的特征;是构式义实现的必要条件;必须是相同义位的组合。地的隐现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多项式NP组合的临时性的强弱;多项式NP是否是VP的论元成分;整个构式的韵律需求;VP是否具有复杂形式。进入该构式的VP的核心动词主要是动作动词和使令动词,且VP主要以复杂形式出现;VP与多项式NP之间存在有界/无界的匹配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