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这样回答了他: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说孔子的门人从来没有说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因此后世没有传述下来,他也没有听过他的前辈们告诉他这些事.  相似文献   

2.
余映潮 《云南教育》2007,(7Z):19-21
【课文品读】 繁简虚实各显其妙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过440来字,却生动地叙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说记叙了一件受人称道的大事。文章的总体构思是“事不过三”,“三”形成了全文振动的频率,文中小事大事的出现与发展,基本上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于是就出现了文中故事的一波三折,出现了文章内容的铺排与渲染,出现了语句的顺畅与圆润。全篇文章有一点戏剧性,有一点童话味。  相似文献   

3.
崔志中 《学周刊C版》2010,(8):145-145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动时期。在奴隶制崩溃和封建制彤成的过程中,各个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纵横游说之士成了当时外交和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的人物,他们被称为“策士”或“纵横家”。  相似文献   

4.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虽然只有短短三百来字,却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古文观止》评得好:“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这篇课文情节完整,人物生动,说理透辟,善用比喻,辞约意丰。特别是三层排比的手法贯穿始终,从而使其结构层次显得极为新奇别致。  相似文献   

5.
王翼 《语文知识》2014,(7):43-44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多年来,一直作为优秀传统篇目选人中学语文课本。故事讲述了邹忌通过比美,发现自己被妻、妾、客人蒙蔽,他就深思,为什么自己身边值得信赖的人如此呢?原来他们各怀心思,不愿说真话,他马上联想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大臣都受到如此大的蒙骗,那么,作为一国之君的齐威王肯定也受到比自己更大的蒙骗。他立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齐威王,劝他纳谏,齐威王听取建议,立即实行。结果齐国变得十分强大,其他各国都来朝拜称臣。读罢此文,掩卷沉思,感慨颇多。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有三大亮点:一、开展自我批评的理想教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有之;更也,人皆仰之。”只要我们善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就不怕别人指出。知错不改,其害无穷,害人害己,遭人唾骂。堂堂国君齐威王听了邹忌的陈述后立刻以实际行动来改正自身缺点,是何等气度。如果执迷不悟,势必自取灭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像《召公谏厉王止谤》中的厉王不听召公劝告,一意孤行,靠高压政策想堵住百姓的口,其结果呢?“三年,乃流王于彘。”像商纣王、楚怀王、吴王夫差、秦王赢政、项羽、隋炀帝等暴君,独断专行,称王称霸,不可一世,不听忠臣良将的劝阻,反而迫害他们,最后身败名裂,遭国人一致反对,被赶出历史舞台。如果能像李世民一样采纳魏征等人的建议,国力就会强盛,不至于落个如此可悲的结局。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就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加强理论业务学习,虚心听取周围人的劝告。有错就改,积极进取,完善自我,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自己的事业中收获巨大。把此文作为一篇思想教育课文,常读常新常行,我?  相似文献   

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与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书。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了一些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属于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过440来字,却生动地叙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说记叙了一件受人称道的大事。文章的总体构思是“事不过三”,“三”形成了全文振动的频率,文中小事大事的出现与发展,基本上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于是就出现了文中故事的一波三折,出现了文章内容的铺排与渲染,出现了语句的顺畅与圆润。全篇文章有一点戏剧性,有一点童话味。  相似文献   

9.
陈克华 《现代语文》2005,(10):19-19
清儒章学诚在概括战国文章的写作特色时说:战国文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文史通义>).又说:"未尝离事而言理".前者是说战国文章善用譬喻,善于比事连类,阐明道理;后者是说战国文章说理富于形象性.这个说法,衡之于<战国策>,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内,是很有见地的.但引喻设譬,形象地说明某个道理,并非只是由于"比兴之尚,讽谕之义,固行人(策士)之所肄"(章学诚<文史通义>),主要还是为达到讽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李平尚 《学语文》2011,(2):79-79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除了语言风趣朴实、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运用设事说理的手法外,笔者以为:文中隐含的数字三也是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11.
正《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散文是一种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特定意义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也不例外。在文中,作者表现了自己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天下治平的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 《邹忌讽齐王纳谏》篇幅短小,没有什么特殊的文言现象。内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课文自然顺序讲解,则很难启愤发悱。我抓住一个“思”字,贯通全文。分步设置障碍,以引发学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3.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仅344字,但是文章内容发人深省,而且故事情节完整,妙趣横生,掩卷思其奥妙,可谓层层三叠,蕴藉简峭,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4.
15.
仔细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发现课本某些注释存在瑕疵。对此,笔者不揣浅陋,择取几例,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6.
张祥云 《学语文》2002,(5):14-15
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把握本篇叙事散文讽谏的特点,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进而了解《战国策》长于叙事,文笔流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文短,但知识点很多。如:一字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叙事设喻、时间顺序、类比推理等。在课堂教学中,文本是教学的根本,但不是教学的“演出本”。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有必要对课文作一系列的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忠言逆耳”,就如“良药苦口”.但“忠言逆耳”并不一定利于行,相反,忠言顺耳则一定利于行,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很好的见证.我们都知道讽谏,又可以叫做“设喻说理”.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由于讽谏大多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所以常常会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变生硬直率为和谐风趣,言辞委婉而富有远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战国策>中的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历来为人所称道,但多论述其劝谏的艺术性,对其主题思想则少有问津.主题思想是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演绎,邹忌是一个具有儒家思想的贤臣形象.但从现存的历史史料来看,邹忌本人是一个多面人物,在论本中被典型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