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在选择教育内容和形式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最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以下四个方面。一、关注学生接触社会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发展的源泉。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数学教学要敢于突破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些调查:调查自己熟悉的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如学生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调查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如自行车、小汽车…  相似文献   

3.
社会课是近几年小学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尝试让学生说、看、查、做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说 :小学生虽然社会阅历浅 ,但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 ,还是有些初步认识。在课堂上 ,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让他们经常交流彼此积累的社会经验。如 :结合教材内容 ,谈谈和家人买东西的亲身经历 ,乘坐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时的不同感觉 ,日常判断方向的方法……自己的亲自经历 ,同伴的所见所闻 ,在互相介绍中 ,许多课本上的知识 ,不知不觉地就被理解和掌…  相似文献   

4.
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凸现学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生权力和责任,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就是倡导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正好符合新课程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的教学理念.笔者曾教学了新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的《多彩服饰》一课,在此,谈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物理知识和生活、自然、社会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物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体验物理的魅力,学会用"物理"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本文从几个方面谈了如何将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23):128-129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塑造人的课,如果停留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常识课或以说教为主的品德课的传统层面不让学生动起来,就难以创设和谐高效课堂。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活用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7.
未来的社会是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未来社会的发展为每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个要求,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思想来引领自己的教育教育教学,用自己的不断学习和进去来丰富自己的教师生命。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更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希望,我们应该在教育的智慧中耕耘,让创新之花开在每个孩子的心态。本文从教师做好创新精神的领路人,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给予学生开放和多元化的学习空间这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英语课堂上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丰富,情感得到渲染,品质得到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真实世界去出发,运用自己的认识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自己真实的感受。在教学中,笔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论指导下,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生活化的体验让学生愉快地活动,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法去教育学生的认知,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交通工具和设施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学习中使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及交通设施的发展过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的演变过程中凝结着人们的智慧,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觉悟开始的。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中,必须沟通课程和生活的渠道,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教学1.学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德育实效。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教学活动为例,试谈怎样关注生活资源,提高德育实效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走近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点滴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设情绪感染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悟和体验,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14.
林秋玉 《中国教师》2014,(14):46-47
<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杜威也说"教育即生活",由此可见,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进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生活,主要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  相似文献   

16.
路小曼 《家教世界》2013,(9X):146-146
随着新课改的颁布与实施,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过中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主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对美的艺术作品去进行鉴赏,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在美的意境中生化自己的灵魂,使其性格逐渐地趋向完美,有助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够用自己的慧眼看清社会百态,能够用客观的方式去评价社会、融入社会。本文就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方式进行了浅析,以期能够对相关从事高中美术教学的同仁给予帮助。  相似文献   

17.
品德课程影响下的儿童社会化,就是要利用品德课程在儿童心中播下社会化的种子,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推动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获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综合院校油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引出对油画专业教学的思考,综合分析在中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受众、艺术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以17世纪荷兰小画派为例,比较17世纪荷兰和当下中国社会的相似之处,借鉴其成功经验,用务实的态度寻找当下综合院校美术学院(系)油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其目的正是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并能不断提高自己谋生技能、拓展展自己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执教《吃穿用哪里来》一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正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使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他们的生活。那么如何使思想品德课生活化呢?一、源自生活,选取真实生动的事例教师在选取事例时,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