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中适用冲突规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各国法律制度的差异等原因导致了法律规避现象的产生,它体现着当事人意图与一国强行法规则间的冲突。文章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角度分析了法律规避与公共秩序保留的关系,进而得出法律规避的独立性质,对法律规避的效力根据双方当事人身份及主观态度的不同进行讨论,以避免法律规避当然无效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规避的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法律规避行为的效力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的主张.本文着重对法律规避无效论进行探讨,并提出质疑,同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法律规避制度作为冲突法上一种争议较大的制度,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其争论不休。对于是否应该确立这种制度,各国的冲突法立法与理论上均存在着不小争议。主要的分歧在于法律规避问题的界定、构成要件、效力以及法律规避制度的独立性等问题。本文从法律规避的主要分歧问题上入手,归纳梳理其各个方面存在的争议。最后总结法律规避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全文对其未来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法律规避的性质和效力,各国在理论和实践中历来存在着分歧,本着重阐明了这些分歧存在的原因,并对我国法律规避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5.
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从产生以来,其效力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争议,笔者从促进国际经济关系角度出发,对法律效力提出新的诠释,同时对我国立法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理论界及各国立法对其持不同态度。法律规避制度的意义在区际私法中仍然重要。我国两岸四地法律差异很大,易于形成法律规避,而在现行立法体系中还没有正式的关于法律规避的规定。在未来的统一区际冲突法的设计和制定中,我国应明文禁止区际法律规避。  相似文献   

7.
考虑法律规避行为的违法性,两大法系国家均采取了措施对其进行规制,但是两大法系的规制途径并不相同,大陆法系国家主要是通过法律规避制度直接规制法律规避行为,而英美法系国家则通过公共政策、政府利益分析等灵活方法间接规制法律规避行为。鉴于强制性规则适用制度无法涵盖法律规避制度、英美法律规避的替代性制度无法适用中国、法律规避制度的自身价值,便可以略知我国立法应全面承认法律规避制度,提高法律规避的立法位阶,配套相应具体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8.
"后悔权"制度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的一大热点,甫一提出便引来众多争议。"后悔权"有利于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但是设定"后悔权"制度时,应当对"后悔权"的适用对象加以严格区分,对其适用效力进行明确规定,并建立起相关的监管机构及诉讼制度来应对可能产生的法律规避,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9.
法律规避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主体有限理性经济人特性——追求私利最大化。由于经济人特性驱使 ,法律主体在法律供求的非瓦尔拉均衡过程中有理性地选择规避或由于法律秩序本身的缺陷引致规避。对“损人利己”和“利己不损人”两种规避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法律规避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规避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主体有限理性经济闪特性-追求私利最大化。由于经济人特性驱使,法律主体在法律供求的非瓦尔拉均衡过程中有理性地选择避或由于法律秩序本身的缺陷引致规辟。对“损人利已”和“利已不损人”两种规避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外国法的内容是否得以查明,是我国大陆地区法院在涉外民商事案件审理中是否能够正确适用外国法的前提。当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如果按照冲突规范的指引,在排除反致,公共秩序保留,法律规避等制度阻却的前提下,仍然确定应当适用某一外国法作为处理案件争议的准据法时,法院如何认定外国法的性质,又应采用何种途径查明该外国法,在查明外国法后在具体案件中应当如何正确适用等问题,都是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制度中的极为重要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一些法院涉外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的实地调研,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分析与探讨,并指出应从有利于司法审判实践的角度对我国的外国法查明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偷税罪犯罪主体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市场经济和刑法理论的发展,偷税罪的主体范围发生了变化;由纯粹自然人主体发展为自由人主体与单位主体皆可,并得到了刑事立法的认可。偷税罪主体应发展为一般主体,而不能再是学界通说所认为的特殊主体。而且,偷税罪主体只能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不能构成偷税罪主体。  相似文献   

13.
王联合 《天中学刊》2006,21(3):42-46
《刑法》关于偷税行为的定罪与量刑的规定,设定了偷税数额及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比双标准。由于偷税数额与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比二者变化的异步性,把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比作为双标准之一是不科学的。在多次偷税存在多个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比的情况下,选择其中的最高百分比定罪量刑比较科学。  相似文献   

14.
自然法理论和法律实证主义是法哲学界长期对立并且影响都十分广泛的两种理论,双方主要分歧在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方面。自然法理论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视法律的道德性为其有效性的前提;法律实证主义则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划出一道截然分明的界线,法律实证主义者并非轻视道德,而是不像自然法理论那样把法律的有效性建立在道德性的基础之上。然而这两种理论晚近的发展却向我们表明了其分别与对方的理论相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税务筹划是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尽量使企业少缴税的一种合法的经济行为。本文旨在通过对税务筹划概念的诠释、特征的分析,来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税务筹划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国内企业走出“偷逃税”和“不筹划”的误区,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有效的避税手段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