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为了维护其统治和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及其健康发展,颁布和推行一系列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是其有机部分。尽管明朝实施的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出于边疆地区稳定的需要,但对促进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视阈下,审视明朝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的发展,对高考民族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明朝是汉族统治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当统治者意识到边地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及公平问题成为明王朝统治的重要影响因素时,即采取"推行王化,以变夷风"的民族教育政策,努力促进边地民族教育文化风气的改善。他们积极对少数民族实施科举考试,把实施科举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提高到巩固多民族国家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努力促进"导民善俗";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体系,促进太学、儒学、社学及书院的发展;采取"就近乡试"、增加"解额"、禁止"冒籍"、"加俸级优异之"及对土官子弟的管理优待等诸多"倾斜"、"优惠"政策,使诸多少数民族子弟向上层流动的趋向清晰可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显著提升,从而顺利地实施政治统治。  相似文献   

3.
明初,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贵州,民族林立,土司割据一方,明王朝还不能控制土司割据的地盘。虽然土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央统治,但是在明朝建立初期,贵州少数民族土司动乱不断,严重阻碍了明朝中央集权的推行。因此,中央政府在贵州镇压少数民族土司动乱的同时,对贵州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以此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相似文献   

4.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积极状态;(2)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客观身份、自豪感、政治与政策、历史和地域等;(3)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自豪感、地域、习俗、文化、历史和归属感等;(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同在某些维度上符合线性两极模型.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5.
万历初,以首辅张居正为代表的改革集团在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叛乱之时,又审时度势,及时推行了调处民族矛盾、调适进贡制度、招抚叛乱"降夷"等一系列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在短期内改善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巩固了边疆统治;但长远来看,它已难以适应少数民族的发展趋势,甚而成为激化明末西南地区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西南地区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已有一段时间,在肯定"两免一补"所取得成就的同时,更应注意到"两免一补"政策在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政策落实得不够全面,西南地区人民对政策还不完全了解;政策加重了西南地区各级财政的经济负担;政策未能有效改善学校经费不足的状况,未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完善西南地区"两免一补"政策的对策为:政府充分认识政策的重要性,继续推进西南地区"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不断完善政策的实施细则,增强实施效力;认识政策在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方面的局限性,采取多种措施确保西南地区义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2006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南京共有七所高校招收少数民族骨干生。初步探究骨干硕士生的报考意向及就业意愿,了解该政策的实施对骨干生及地方发展的实际作用,有助于促进该政策更加完善,使少数民族考生从中受益,从而带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核心提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应该由以往只关注"民族身份"逐步转向关注"文化贡献",由以往的"照顾性"政策转向"奖励性"政策,即奖励那些真正掌握民族语文及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文化多样性作出的贡献。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精神指引下,《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性文件《关  相似文献   

9.
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Ⅰ历史科试题以史喻今,突出热点,顺应时代脚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关注少数民族,体现民族关怀。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是每一个时期中央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非常重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西南地区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选择题13~16小题关于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的小专题,反映了各个时期的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管辖,也说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势力都不应在这一地区动歪脑筋、做手脚。2.关注台海关系,反对台独。台海关系是一个热  相似文献   

10.
民族教育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对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实施的教育。旨在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民族教育政策具有"民族性"、"发展性"和"文化性"等特点。它们集中地反映为民族教育政策的"文化性质"。一方面,民族教育政策在存在形式、目的、对象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文化特征,对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也对民族教育政策整个过程产生"显性"和"隐性"的影响。民族教育政策的这种特征决定了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应该要从文化和政策相关利益群体的需求和实际出发,体现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教育特点,因而是"价值相关",而不是"价值无涉"的。  相似文献   

11.
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既是民族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少数民族教师政策的不懈追求.本研究通过对40份政策文件的分析发现,在1951-2021的七十年间,我国少数民族教师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关注外援、关注学校、关注内培、关注质量和关注规划五个阶段.政策演进凸显多重特点,政策导向从追求"规模"转变为"质量与规模"并举、执行主体从个别部门领导转变为多部门联动协同、补充方式从依靠内地支援转变为增强本土培养、政策焦点从关注教师本身转变为重视外部保障.面向未来,应全面规划少数民族教师政策内容,加强对教师权益的关注;着力推进少数民族教师教育,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师德涵养;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帮扶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为培养补充"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教师提供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2.
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教育优惠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内容之一。我国政府对民族教育的支持政策从身份优惠发展为精准差别化支持,是在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中不断发展演进的。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内地民族班(校)办学、中考、高考、高校民族预科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和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优惠政策体系。进入新时代以来,优惠政策从理念、内容及实施方式呈现新的样态。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广泛,基于民族身份的无差别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越加明显,致使教育机会均等失衡、民族差异固化以及政策实施效益较低;差别化支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公平公正为主导,以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为基本原则;差别化支持政策淡化身份边界、注重绩效评估、强调实质教育公平;国家对民族教育要持续实施精准差别化支持政策,有效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改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威宁县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杂居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威宁进行了社会改革,扶持当地经济,改善医疗卫生与文化教育,取得了许多成绩,这是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结果。但是研究发现,在少数民族杂居区尤其是汉族人口占大多数的民族杂居区,对少数民族过多地片面照顾,会造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群众新的对立和矛盾;新中国建国初期,强调要克服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思想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过分强调民族问题,反而强化了民族之间的差别。这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4.
我区实行"三优先"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本刊讯为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我区实行了各项教育工程优先安排少数民族自治县,师资优先配备给民族学校和民族班",两免一补"优先照顾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三优先"政策。  相似文献   

15.
《文山学院学报》2014,(4):19-23
西南地区是指包括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和广西在内的5个省区,这里幅员辽阔,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30多个少数民族,占我国少数民族总数的半数以上。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和服饰纹样,成为西南地区民族族群的文化标识。从民族服饰纹样上,可以看到各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也能反映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文章从民族服饰纹样的仿生设计、审美意识以及图腾崇拜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以苗族、彝族以及壮族等部分少数民族为例来透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纹样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指引下,右江民族医学院充分发挥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光荣传统,提倡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大胆改革,坚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的去,留得住,用得上"医学卫生人才的办学方向。经过50年的努力,由一所简陋的草棚学校,发展成为初具现代规模的本科院校,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一大批建设人才。右江民族医学院已成为西南地区民族高校的一颗新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清朝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朝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是在后金政权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是清朝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政府突破了“华夷之变”的局限,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采取倾斜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中积极倡导教育,程度不同地改变了少数民族轻视教育的观念。通过广设学堂,推进普及的方式,有效地缩小了中国各民族之间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少数民族及其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少数民族地区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开创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教育的先河,对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其政策在实施中尚存在不足,但其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明初政治局势的需要,明朝廷沿袭旧制,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采取“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同时为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臣服,加强国家统治,确保明朝中央集权制的施行,明朝廷在广西各土司管辖之地建立“三司机构”,建立卫所军事制度进行管辖。结合相关史料就广西南丹卫的建立缘由、建制、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民族院校是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院校的建设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民族院校的发展也为我国民族政策的实施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主要就加快民族院校建设的重要性和目前民族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服务和促进广西文化强区建设,弘扬广西精神,发掘和传播广西优秀民族文化,本刊增设"广西少数民族研究"栏目。该栏目以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包括: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