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一种历史现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与一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早晚和进程的快慢、土地集中的程度、农业的内部结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率的高低、人口的增速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化的互动着手,提出科技进步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是三个层次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用工荒"、"招工难",表明我国临近"刘易斯拐点",这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产生重要影响。政府要鼓励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扶持企业转型升级;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分析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出了科学预想。他们认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两种模式:一是城市工业迁往乡村而实现乡村工业化与非农化;二是农村经济中自发形成的乡村工业化与非农化。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很好途径,允许人口的自由迁移与全面流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在当代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和"本地"乡村工业化和非农化同时进行。今后,还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发展农业科技的同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增加农村教育培训等等,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4.
一、入世与开展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分析1.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入世后劳动就业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入世给我国劳动就业带来的影响,在农业就业方面,总体上是负面的,中国的小麦、大米、大豆、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配额都将大幅度提高,对美国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平均要降到14.5%,而且要取消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农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农村人口的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无序转移,即农民在毫无职业能力准备的情况下,盲目流入城市,这种现象往往伴随着高失业率和犯罪。另一种是有序…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到非农产业中就业,农业劳动力从相对减少到绝对减少,在社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建国40年来,由于发展水平低下和人口的巨大压力,由于  相似文献   

6.
<正>郑云教授获批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常态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的评价与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6BJY037)。该课题立足于新时期经济发展转型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两大并行趋势,深刻剖析新常态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机理,系统评价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继而廓清下一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的科学方向与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7.
季玉春 《文教资料》2006,(18):33-3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居住于我国农村的处于劳动力年龄阶段内的人口向城市或城镇的转移。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本质上看,它缘起于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变,带动农村劳动力的性质不断转化,使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从实践意义上说,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利于  相似文献   

8.
一、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规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及人口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情况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段规律以及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所谓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从而就业、生活、文化、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与城市逐渐趋同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的,主要有:(1)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2)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形成了一些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谈农村职业教育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谢瑗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的发展状况,不仅事关全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社会、...  相似文献   

11.
美国赠地学院的演进历程及对我国新高职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赠地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朵奇葩,它产生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之后不断发展壮大,时至今日,已成为美国教育体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赠地学院产生的背景、过程及现状 向农业科学进军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关键。美国在建国时期是一个农业国,大多人分布在农村,以农为生。到19世纪中叶,美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在佛里达州的农业人口高达95%,以农业为依托的美国经济,由于此时生产技术和教育的落后,各种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得不到交流,农业的发展较为缓慢。据统计,1860年的每个公民仅能养活5个人,而现在能养活140人。 1…  相似文献   

12.
《邢台学院学报》2019,(1):16-19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推动其建设的重要核心就是要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江苏作为沿海开放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历了三次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在对农业转移人口内涵解析基础上,以江苏为例,总结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做法和经验特色,分析当前存在的布局、制度、载体、成本等四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系统体系,任重道远,还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亟待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身份认同是衡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主观意识,身份认同中必然包含着客观社会结构信息。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主要考察了城市内部社会分层及其对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总体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在不同的分层标准下都处于弱势地位。logit检验发现,除文化资源外,经济资源、民权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分配对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身份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弥合社会分层,消解其对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不利影响,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城市郊区化是一种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是城市社会的人口重心,经济活动和政法影响力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地区的转移过程,美国是典型的城市效区化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城市郊区化的过程基本完成,目前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城市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吴业勤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5):70-72,77
农业人口的转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果。只有农民摆脱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成为现代产业,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化",才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除了立足于本国实际,更要借鉴国外农业人口转移的经验,尤其美国的经验,对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村的存量人口和增量人口在向城市转移的途径选择上应该有所区别。存量人口的转移办法基本上是补救性措施.新的增量人口应通过新的路径把他们合理地转移出去,而不能够积累成存量人口问题。农村增量人口转移有两种途径.一是农民子女-学生(大学)-城市(镇)人口;二是农民子女-学生(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一部分城镇(市)人口和部分新农村人口。无论选择何种路径,农民子女接受教育是关键.它能使农村人口稳定地向高层次转移。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转移才能使重庆从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转变。  相似文献   

17.
毛汉硕 《成人教育》2014,34(12):47-49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帮助其增强进城谋生能力和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开展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在开展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文章从为农业转移人口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满足农业转移人口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提供智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用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资源效能等方面分析了现代远程教育在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中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收人差距的必要条件.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从西欧和美国经验看来,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将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农产品的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低,农业的投资报酬率递减,农产品的附加值率低,农业是天然弱势产业,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长期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把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  相似文献   

20.
从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等人的二元经济理论与人口流动模式入手,分析了我国特殊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业人口转移和就业特点,提出通过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加速城镇化建设,政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保证等途径,实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