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山界(越城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它是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山路最陡的雷公崖“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一九三四年十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突破蒋介石匪军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十二月间,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翻越了老山界。陆定一同志根据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写成的《老山界》是一篇情真意切、笔触感人的革命回忆录,它按照时间顺序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征部队翻越老山界的实况,热情地歌颂了红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老山界》一文,真实地记录了1934年冬红军在长征中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全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行文周密,脉络清晰。在层次和内容上,学生很容易理解。因此我在讲授此课时采用了“讲演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我让学生思考:长征胜利...  相似文献   

3.
《老山界》用了多种笔法,表现了红军克服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篇章虽短,内涵却十分丰富。一、主笔与陪笔。文章写的基本内容是翻越老山界的前前后后,这就是文章的主笔。文章在记叙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还写到了山脚访瑶家。经过宣传,瑶民向红军哭诉国民党广西军阀欺压他们之苦,由原来的“惊惶”变成亲切的接待,“拿出仅有的一点米”煮粥招待红军,并  相似文献   

4.
要想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清记叙的要素是关键的一点。记叙的要素有六点,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都找出来了,课文的内容、条理就容易把握了。如《老山界》一文中,时间是从某一天的下午到第二天的下午;地点是在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上;人物是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事情的起因是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经过即红军指战员是怎样历经艰险翻越老山  相似文献   

5.
《老山界》、《七根火柴》是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课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军长征时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就是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长征,增添知识接受教育,这是编辑此集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单元提示本单元要求“学习把握记叙文的要点”,“体会完整恰当地记叙事物的方法”。简言之,即要求能把握“要点”,体会“方法”。要深入理解并实施这一要求。把握“要点”。要训练学生通过讲读或自读,理清文章的记叙线索,把握事件梗概,能找出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老山界》,便要能把握得住全文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大山的事迹。人,是红军  相似文献   

7.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与国民党军的一次生死较量。红军强渡湘江后,在桂北地区分路突围,摆脱了敌军的追剿,冒着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翻越老山界,继续长征。红军长征在桂北历时19天,各种活动留下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利用好湘江战役文物,是弘扬长征精神的需要,也是促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的需要。必须深刻认识湘江战役在长征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准确掌握湘江战役文物的主要特点及价值,遵循国家文物保护法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努力使文物与长征路线及其相关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形成保护与利用的强大合力,争取最大化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初语一册第二单元是一个重点单元.其中的四篇记叙文,从单元组合的角度来看,它们有五个共同点: 一、都完整地、清楚地记叙了一个中心事件,通过记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如《一件珍贵的衬衫》通过一次偶发的轻微的交通事故,交代了一件衬衫的由来,歌颂了周恩来总理关怀人民、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老山界》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出红军不畏困难的英  相似文献   

9.
周春华 《考试周刊》2014,(21):21-22
<正>在讲述语文苏教版八(上)《老山界》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感知的角度分析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从而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二课时:具体分析课文内容。其中有一项任务,必须分析第2到11小节红军与瑶民攀谈的部分。从这一部分体会军阀的残酷本质,红军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以及军民鱼水情深这一思想主题。一、课堂描述上课了,首先我从上节课的任务导入,创设情境进入与瑶民攀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翻开红军长征的画卷,老山界占有闪光的一页。七十年前风雪交加的寒夜,无数火把照亮老山界,那火种至今不灭。当年那支神勇的队伍,凭借理想和信念的力量,靠着团结和牺牲的精神,把无数雪山翻越。那位因救助战友自己滑落雪坡的战士,忠魂就留在老山界。凡是埋有忠骨的土地,人和山都有灵气。一代又一代瑶乡人啊,从未把恩人忘记。至今传诵的红军故事,就像山间的甘泉,把孩子们的心灵哺育。  相似文献   

11.
今年暑假,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晋元高级中学的部分师生来到广西开展了“重走长征路”活动。在这次活动期间,我们追寻红军战士走过的足迹,翻越老山界,凭吊湘江渡口,祭扫湘江战役烈士陵园,整个旅程我感触满怀,于是写了下面这首诗。  相似文献   

12.
尘衣 《初中生》2005,(28):10-15
印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了北上抗日,70年前的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翻越老山界,跨过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胜利地跨越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它的胜利,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世界革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来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插叙、叙事为线索和引号为几种用法;我军和人民间的血肉联系,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简要导析】这是一篇长征回忆录,记叙了红军翻越四川大雪山的情景,题目却用《红军鞋》,这个问题值得注意。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但是胜利来之不易。它是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取得的。红军自1934年10月初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向贵州前进,攻占遵义,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时间是在1935年5月。全文分11段,从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可做如下归并:1、2段写来到大雪山下;3至8段写翻越大  相似文献   

14.
《老山界》是一篇红色经典作品,从修辞学角度解读“我”的视角,从语用学角度解读“我们”的视角,再从“我”与“我们”视角的交错、融合来感受红军战士的品格与红军部队的精神品质,从而引导学生体悟长征精神,追寻“红色”情怀。  相似文献   

15.
2001年7月4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礼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4名优秀党员先后作了先进事迹的报告,其中一位年仅21岁的山区青年女教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来自当年红军长征时翻越过的老山界脚下的瑶族山寨小学教师侯春艳.  相似文献   

16.
《丰碑》记叙的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因穿着单薄破旧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怕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读后,催人泪下。本文语言朴实,情感丰富,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读为本,以情悟文”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创设情境初读入情这个故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教学伊始,我感情地范读了课文,接着,播放红军长征翻越大雪山的录相,让学生感知红军战士在狂风呼啸,大  相似文献   

17.
【教例简述】 1.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练习一: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2.再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谈淡老山界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同学们自由发言) 3.抓住同学们谈及的“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一句,从此处切入,让同学们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了哪些“难”。 (同学们阅读、讨论: ①登山难:a.高、陡、险——特别是雷公岩b.敌人追击、形势紧迫——夜里必须翻过这座山c.部队负载笨重——走走停停②生活难:a.粮食缺,肚子饿b.山中露宿,寒气刺人c.山高路陡,十分疲劳总之是:前进难,歇脚难,吃饭难,睡觉难,攀山难,伤病员行动难,处境难……) 4.红军战士是怎样对待如此巨大而众多的困难的  相似文献   

18.
2001年7月4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礼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4名优秀党员先后作了先进事迹的报告,其中一位年仅21岁的山区青年女教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来自当年红军长征时翻越过的老山界脚下的瑶族山寨小学教师侯春艳。从她的报告中得知。  相似文献   

19.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震惊世界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走了二万五千里路。长征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已经突破了时代与国度的界限。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20.
<正>当年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山峰是位于广西资源、兴安、龙胜、灵川四县交界处的老山界——华南第一峰。陆定一笔下脍炙人口的《老山界》即指此峰,入选苏教版初二语文教材。教学该名篇后,我积极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极力倡导的理念:"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年红七军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