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玉强 《山东教育》2009,(10):21-22
最近,读了汪曾祺谈他在西南联大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不少文章,领略了不少沈先生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写作教学的艺术。大师的境界与教学的芬芳,洋溢在我辈之心胸,如闻齐国之韶音。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了汪曾祺谈他在西南联大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不少文章,领略了不少沈先生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艺术。大师的境界与教学的芬芳,洋溢在我辈之心胸,如闻齐国之韶音。  相似文献   

3.
作家汪曾祺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有名的西南联大读书,是大作家沈从文的得意弟子。他从沈从文那里学到很多关于文学写作的学问。据我个人看来,汪曾祺的散文即使不能说超过他的老师,也不比老师的差。我以前细读过汪曾祺的小说,也写过几篇关于汪曾祺小说的研究文章。关于他的散文我没写过,但是我知道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很了不起。我写汪曾祺小说文体特色时说过,他的小说是“散文化”的。当然这话也不止我一人说过,评汪氏小说的人大都这么说,因为这个特点很鲜明。“散文化”就是不依靠情节,不编排故事,淡淡写来,味在其中。接着说到他的小…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是个能写字和会写字的人,他的一生笔耕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曾入围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作家。自身文学创作的丰厚经历所致,沈从文在写作课教学上也很在行,是被作家汪曾祺称好赞同的写作课教师。汪曾祺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介绍了作家沈从文的写作课教学方式,使我们在文学家的沈从文之外,能够得以感知到一些沈从文教育职业的丝丝缕缕,同时从沈从文的写作课教学中也能够引发我们对作文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傅国涌 《教师博览》2012,(11):36-36
汪曾祺在苏北高邮长大,一辈子忘不了小学的校歌,忘不了校歌的作者,他5年级时的国文老师高北溟先生和其他老师们。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与沈从文等先生相遇,得以走进文学的天地,但小学老师对他的影响也许更深远,乃至成为他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天真地读书     
那天,午后无事,找了汪曾祺的散文来读。本来有些许倦意的,可翻到老早就读过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再读,竟睡意全消。且做个文抄公吧: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老师,教过汪各文体写作课。沈先生教写作很有特色,使汪曾祺深受教益,铭记一生。汪曾祺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屡有述及,虽然只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我读了很受启发,今缀珠成串,列为如下4条:1命题具体。沈先生主张学生想写什么就写...  相似文献   

8.
果园杂记     
老作家林斤澜曾这样评价汪曾祺:"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前半句说人,后半句说文;"如有神"三字足以见出其文字功底。汪曾祺是公认的文体家,在小说和散文两块田里均收获丰厚。他的小说,开了小说散文化的先河;他一生经历过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向往宁静、闲适与恬淡,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使他的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风格清闲雅致。他的散文也较少见宏大题材,他对细小事物有着独到的颖悟和审美发现,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在他的笔下,万物总关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这里,我们节选了《果园杂记》中的两则,以及写家乡特产的小品文《端午的鸭蛋》,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充溢于文中的那份恬淡和闲情雅致。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在西南联大待过较长时间,这些独特的经历,使他写人记事、回忆老师友人的文章,读来真实可信,风趣动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赵树理同志二三事》等。本期栏目,我们节选了赵树理同志的几幅特写,看看汪曾祺是如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作家神貌的,我们平时作文写人记事时,也可以学习借鉴一下。  相似文献   

9.
<正>《葡萄月令》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最能代表其语体风格的散文作品。其女儿汪明在《名家之后读名家之作》中如是说:"写完了这篇散文,他(指汪曾祺,笔者注)自己的得意之色已浮在脸上……"。显然,汪曾祺先生对自己的这篇作品也是非常满意的。然而,对于这样一篇内容与写法都非常别致的散文作品,学生在交流读后的最初感受时,却说:像流水账,看不出有什么好;像是说明文,写如何种葡萄的等等。看来,这篇散文教什么,如何教,怎样消除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汪曾祺刚开始学习创作小说的时候,喜欢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写得非常漂亮,喜欢让人物用诗意的语文交流,而且富有哲理,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很“玄”,以显得有深度、深刻。沈从文先生看了这些作品,对汪曾祺说:“你这是两个人在对话吗?你这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沈从文先生的意思是,这些对话写得不像是真人在说话。  相似文献   

11.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书序,它实质是一篇文化散文,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教学时应当在梳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住文章要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品味其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13.
聚焦汪曾祺先生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曾说:"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个世界性争论的问题。"现在看来,写作能教,应该已是共识。但是,中学写作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是训练写作技巧,还是唤醒写作潜能?意见歧出。把任务定在训练技巧上,对写作的理解是写作是一种能力和技法,这种技能像世界上所有技能一样,都需要实践训练;把任务定在潜能唤醒上,对写作则有另一种理解,写作是一种表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在新时期散文文坛上特色独具。本文从“于平淡的生活中发见人生的诗意”这个角度,从三方面即:对生活永远有一颗蔼然之心;最后一个士大夫的闲适、散淡和美丽;用流水抚摸每一片草叶,论述了汪曾祺先生散文创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16.
读沈从文饱饮着五四时代文化乳汁成长起来的作家,无论写什么,在他们的笔下,总有着一种深刻博大的悲剧感,钱理群先生将其时创作的美学风貌定名为“悲凉”。外表柔和甜美的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是这样,外表平和冲淡的周作人散文《乌篷船》是这样,这篇字里行间溢满温暖的人性美、人情美的《边城》也是这样。沈从文先生的嫡传弟子汪曾祺先生曾指出“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确系深解其味之谈。《边城》作者“很深的悲剧感”来自于对生命美好的易逝性、脆弱性的敏感、细微、丰富、深刻的洞悟,这种洞悟又是融合在温暖的人性美、人…  相似文献   

17.
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一个教学环节。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是一篇充满韵味的回忆性散文,以自读散文的身份入选了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课本。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时感受其内在的韵味,在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开发”,以便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散文中所蕴含的味道,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看《十月》     
2008年第1期《十月》以汪曾祺先生的早期作品辑佚开篇,赢得喝彩;2009年第2期,《十月》再发表沈从文的两篇小说拾遗,以飨读者。此次由裴春芳先生辑校钩沉的中篇小说《梦与现实》和短篇小说《摘星录(绿的梦)》是沈从文后期的小说作品,与其创作前期的“都市讽刺写实”、“乡村抒情想象”和“经典戏拟重构”三种标盘性文体迥然不同,是沈从文模糊小说、散文、论文的文体界限而作的实验。论者往往认为,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乃是对其个人感情生活的过程记录,然而在记录的过程中又隐曲、抽象,使之升华为具形而上意义的人性探索。  相似文献   

19.
正《金岳霖先生》是一篇语文平实又不乏真情的人物散文。这篇课文从内容上看,简单易懂,学生易于抓住主要人物形象。但从情感把握上看,学生易于停留在"有趣"、"好玩"的层面,不能真正品味汪曾祺先生笔下所流露的隐隐约约的"苦味"。鉴于此,本文设计"四读"引导学生理解金先生身上所凝结的"名士"精神,品味汪曾祺先生言语中的"一剂苦味"。一、一读勾形象本环节主要采取"默读",让学生初步了解金先生的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特征的"怪"来串起全文,引发学生兴趣。如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二段,用一句话来勾勒一下先生的  相似文献   

20.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