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8月29日,《青岛日报》挂出一条新闻:我国首次环球海洋科考在青岛起航。据报道,这次环球海洋科考是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是我国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也是"向阳红01"科考船首次执行大洋和极地科考任务。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航次集资源、环境、气候考察于一体化,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2.
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科考设备多,又兼顾物资运输功能,导致实验室空间和功能受到压缩,现有固定实验室已无法满足使用需求.为缓解矛盾提升极地科考船利用效率,以"雪龙2"号为例,结合中国多年极地考察经验,通过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具体需求及极地科考破冰船运营特征,将可移动实验室引入其设计建造."雪龙2"号配备的可移动实验室能满足极地科...  相似文献   

3.
走向蔚蓝     
正8月28日上午9点30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向阳红01"船从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起航,执行2017—2018年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航次。这是我国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也是"向阳红01"船首次执行大洋和极地科考任务。据介绍,本次科考将历时260天,分为6个航段,将分别在中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中脊、南极半岛周边陆架、东南太平洋海盆开展资源与海洋环境综合调查。  相似文献   

4.
2005年3月24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结束,科考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顺利返航。这次南极科学考察于2004年10月25日开始,历时约150天,航行超过49078千米,破冰累计约24千米,是我国新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科考队员经受住了极地恶劣环境的严峻考验,完成了多项科考任务和中国在南极建立第3个考察站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这次科学考察中,历时63天、总行程3078千米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备受瞩目。2005年1月9日,冰盖科考队成功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 om e A地区,并开展了系统的科学考察活动。科考队对南大洋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也…  相似文献   

5.
《少年科学》2008,(2):31-35
南极,一个神秘的地方。对南极的了解,大多数人都停留在书本的知识和电视的影像上。2007年底,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承载着我国第24次极地科考重任扬帆起航、再赴南极。那么,考察极地意义何在?南、北极到底蕴藏着什么秘密?在一个北风渐起的午后,我们来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走访极地探险英雄——颜其德教授。  相似文献   

6.
<正>每年春天,都是"雪龙号"从南极科考胜利归来之时。这是中国最大的一艘极地考察船,自1994年服役以来,有20年的"工龄",如今已是功勋卓著,参加过多次赴南极、北极的科学考察任务。在2012年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更是身手不凡,成功穿越了北极航道,还走通了最难的中央航道。而今年的"雪龙号"归来,更具有别样的意义——在这次南极科考中,"雪龙号"成功经受了一次南极大营救。  相似文献   

7.
科技简讯     
《物理教师》2008,(8):58-55
2008年7月11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浦东外高桥的极地科考基地码头启程前往北极,将展开为期75天的第三次北极科考.此次出征北极是我国北极科考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次.科考将主要针对北极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北冰洋独特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北极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8.
《少年科学》2012,(4):42-F0004
中国新建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预计2014年下水。它将配备国际先进的考察设备,装备船载直升机,可以到南北极去进行科学考察,是具有全球航行能力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相似文献   

9.
2008年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开始了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此次科考的最核心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科考站--昆仑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三座南极科考站.  相似文献   

10.
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2007年12月5日14时20分到达南纬60度,顺利穿越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是进入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2007年12月9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南极浮  相似文献   

11.
背景材料 2007年3月1日,被科考界称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奥林匹克"盛会的"2007~2008国际极地年"(IPY),即第四次国际极地年在法国巴黎正式启动。这项耗资约30亿美元、涉及六大洲60多个国家、由5万多名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年度活动,是全球科学家共同策划参与的又一次大规模极地科考活动。将开展228项科研项目,深入了解地球两极,探究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对两极的影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圣诞前夜,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学考察船被困南极冰山雪海中,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及时抵达遇险地救援,几经周折,最终成功实施营救。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破冰船的关注,破冰船与普通船有什么不同?破冰船是如何破冰的?我国破冰船的发展状况如何?  相似文献   

13.
向南极进军     
正2017年2月,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号科考船行驶到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刷新了全球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纪录。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考算起,这已经是我国迈入南极的第33年。在南极大陆上相继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四站之后,我国已跻身于南极考察大国之列。  相似文献   

14.
20 0 4年 7月 2 8日 ,中国首座北极考察站———黄河站落成仪式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极科考基地———新奥尔松举行。黄河站位于北纬 78°55′、东经11°56′ ,是我国在北极建立的首座科考站 ,也是我国继南极中山、长城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目前 ,与中国北极科考站为邻的有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科考站。中国黄河站是北极地区的第 8座国家科学考察站。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已经组织开展了北极地区海洋、空间、大气与气候、生物等领域的研究。 1999年我国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取得了一批科…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80年代,南极科学考察开始,极地考察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见极地考察队员时指出:“南极科学考察,对于了解地球环境的变迁,预测人类未来生存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光荣而艰苦的事业。”随着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的一次次成功,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和船长袁绍宏的名字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的事迹被各家媒体争相报道。  相似文献   

16.
我作为优秀红军娃代表之一,在管校长的带领下去上海参观了“雪龙号”。这是我向往已久的事,要知道“雪龙号”可是中国最大的破冰船和极地考察船啊,而且她还参加过马航的搜救工作呢!我们兴高采烈地登上“雪龙号”,同学们对“雪龙号”磅礴的气势赞叹不已。带领我们参观的是王建忠船长,他告诉我们:“‘雪龙号’有167米长,型宽22.6米,可乘载人员130人。它多次赴南极和北极执行科学考察和补给运输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为人类将来的资源开发做出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我国在地球南北两极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国际极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以实力为我国争得了应有的"发言权"。面积为1400万平方千米的南极洲,是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南极和北极犹如一对不可分割的亲兄弟,在全球气候中呼风唤雨,影响着大气和海流。历史,将永远铭记住1999年的夏天。这个夏天里,124名科考队员乘坐我国惟一的极地破冰船———“雪龙”号行程14000多海里,到达冰雪覆盖的地球之端———北冰洋及其临近海域进行考察,从而使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行万里海路,破千里坚冰。71个日日夜夜,14000多海里的行程,破冰2000多海里———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克服了多雾、浮冰、大浪、海流、北极熊等多种变数,终于顺利地完成了科考任务…  相似文献   

19.
1990年,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立后,将“北极与全球变化”放在最优先的研究地位。去年9月26日,历时74个昼夜、航行13985海里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15人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满载丰硕的科考成果返抵上海。这次考察的范围跨度达到南3000千米、东西900千米,深入北纬8O度开展科考,是我国在北极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年底,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雪龙"号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电话:一艘载有74人的俄罗斯科考船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两座冰山正向其漂移,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俄罗斯科学考察船自圣诞节发出求救信号之后,就一直动弹不得。此次雪龙号参与救援,一方面说明中国在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展现出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检视中国南极科考在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