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创新创业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经济新引擎的关键。为此,学校创建了专业化、精细化的工程服务中心。现以3D打印服务中心为例,探索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和服务模式。通过学生创新空间布置及软硬件合理配置、云平台建设等,提升支撑平台服务能力,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生产服务。3D设计模型库积累共享、远程加工、自助服务、7×24 h开放等,共享各类要素和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服务结合、产学研协同、资源共享互通的服务机制,帮助学生快速实现创新产品,改善初创期的供应链,节省学生创新实践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释放创新活力。实际运行表明,服务成效显著,全方位地保障了各类实践课程的加工需求,有力地支撑了学生各类创新项目、科技竞赛、创业活动等。  相似文献   

2.
实验教学中心的开放运行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全面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分析了实验教学中心开放运行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资源效益的意义,结合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践,在运行模式、管理机制、条件保障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化运行的有益探索,以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建立健全"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实现在校内基地内能够有效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企业实践锻炼、创新创业能力锻炼的培养相融合。专业教学中心成立实体公司,引入各类生产企业入驻校园实训基地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校内实训室按真实环境建设;在课程体系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全程全真"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开放式创新型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验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结合我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开放式创新型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阐述了开放式创新型实验室在时间、空间、实验内容和学习方式全面开放,以及鼓励创新的特点;探索了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选择实验室类型的建设思路,以及具体的建设措施;提出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开放式管理和运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和平台,由学生自主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各类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目前,翻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实践平台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基于“第二课堂”的翻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从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师资队伍等方面对翻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实践教育示范中心"的建设与运行过程,介绍中心采取"校内实践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与校外实践基地协同培养材料类创新技术人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实践教学理念,通过进一步地优化教学方法,创新了实践教学内容,围绕能源材料和机械工程材料两个特色构建了校内、外实践创新体系,实现校内培养和校外岗位训练的高度融合。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实现实验室的开放运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室实践环境,突出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构建了"1+X+N+W"新型的省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及其遴选标准。通过1个校内创新创业中心、X个校内专业创新实验室、N个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和W个校外创新基地的校内校外协同共建共享的模式,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实训、双创竞赛、创业孵化等课内外教学任务。形成融双创教学、实践实训、指导服务、成果展示、资源对接、孵化转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8.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和需求,从专业综合改革、校企合作模式、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角度论述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主张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定位改进培养模式、合理设计企业阶段培养计划,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享人才资源、建立企业工程教育实践基地等方式拓展校企合作互动模式,加强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型课程建设、科技创新竞赛指导,探索深层次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以期使学生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刘久凯 《教育与职业》2012,(20):162-163
文章在分析高职电子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纳入教学体系、聘请实践型师资;强化校内专业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与反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引导学生考证。  相似文献   

10.
王军 《出国与就业》2011,(21):41-42
以临沂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改革,实践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音乐专业+X”模式,内容主要包括精简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特色课程,强调学生个性发展、设方向分类培养,实施分级、分段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实行开放办学,以突出音乐专业人才特色;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创新开设就业方向课程,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相似文献   

1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是我国2010~2020战略部署,亟需大量高水平,应用型英、日、俄、朝口笔译人才。应用型翻译硕士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校政、校内三元互动。本文主要探讨了以服务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导向,构建以校内大学生外语听说训练中心、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翻译实践教学中心、多语言文化翻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为主的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2.
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是当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中的重要探索内容,通过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公共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启迪智慧、提升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首都师范大学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实践,阐述对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机制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验室开放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开拓能力.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特点,探索了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实践中心建设与运行模式,该模式有效地推进开放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了一种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和工程意识的创新能力培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构想一种全新建设模式.对现有校企合作实践模式和运作流程进行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基于功能建设、师资管理与培养、设备运作、培养环境和矛盾调构想汽车专业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模式.与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校企合作项目实践应用表明,构想的模式既创新汽车专业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模式,又符合学院、合作企业、学生多方共赢需求.  相似文献   

15.
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在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通过聚集课内外、校内外、海内外、线上线下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国际交流、在线课程的协同培养,构建了开放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开拓了学生的就业前景,为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双一流"建设强调了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人才,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围绕实验室开放这一主题,探讨实验室开放的重要意义及开放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的基础探索实验室开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用结合培养模式实践,探讨实验室开放管理对创新实践型本科生培养的作用。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要求实验室加大开放力度,因而需要加强开放式实验室建设。通过从规章制度、软硬件设施、开放模式、实验室管理平台和评估标准等方面详细分析开放式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从加大科研实验室开放、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加强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3个方面对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创新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在分析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物联网专业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模式,对开放实验平台的建立、教师与学生团队的建设、创新项目的选题及组织等内容进行了探索。经验表明,该实践教学方案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能在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学生竞赛等各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及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外语类高校文科实验室的整合与建设,建立跨学科的文科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包括以下3个实验教学平台:公共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践平台,科研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中心创建"四位一体"的文科综合素质培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语言运用能力、商务实训技能和国际视野。在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室队伍建设、中心开放等方面探索了一条外语类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高校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性,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现状、措施和存在误区的基础上,从大学生创新中心建设理念要突出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建设模式,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唤醒和创新活动参与、运行机制,要有利于建设理念、建设模式的推进和实践为切入点,给出大学生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理念、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和探索.实践证明:形成的机制对于提高高校创新人才的运行效率、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