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崇高和优美是美学理论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范畴。然而在对悲剧与前二者关系的研究中 ,相当多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有着重悲剧崇高 ,轻悲剧优美的倾向。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 ,将悲剧崇高与悲剧优美进行多方比较 ,进而指出应该对悲剧优美的研究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崇高与悲剧     
崇高与悲剧是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虽然它们由来已久,但是直到近代美学家们才开始关注两者之间的联系.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在审美特征和审美心理上的相通之处.但相通不等于等同.悲剧是崇高在艺术上的一种形式,悲剧总是表现崇高,而崇高并不一定是悲剧.  相似文献   

3.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作为一种美学的范畴,悲剧的崇高特征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困苦……悲剧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关于悲剧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地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对悲剧的本质作了深刻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文学艺术中的“崇高感”问题始终是审美艺术的一个热话题。中国古典悲剧艺术可谓独树一帜,博大精深,但与西方古典悲剧比较也有相对的不足,“崇高感”弱化就是一个方面。中国古典悲剧崇高感的弱化是由多种文化因素导致的。通过中西方古典悲剧的比较分析可知,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宗教意识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甚而决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崇高性是悲剧艺术最基本、最具社会意义的美学特征,千百年来不仅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而且古今中外无数杰出的悲剧艺术,通过它们的悲剧冲突、悲剧人物和审美效果充分体现着悲而壮烈,悲而英勇,悲而畅快的崇高美,使悲剧艺术散发着恒久迷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皇艳敏 《文教资料》2012,(15):16-18
悲剧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人都为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主人公面对苦难的行动、抗争精神体现出悲剧的崇高性。这种充满崇高感的悲剧人物形象在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小说中也有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7.
老舍的《月牙儿》通过一个少女的自述,展示出一幕母女两代被腐朽黑暗的旧社会所逼而沦落为暗娼和终于被吞噬的悲剧。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指出了悲剧的性质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悲剧的结局是毁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他认为沙士比亚的《奥赛罗》所以是崇高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第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在希腊悲剧创作已达十分成熟的时代,这一定义无疑是悲剧的权威性结论.这一悲剧观念经过贺拉斯等人的阐释和发挥,形成了系统性的传统悲剧理论,即将悲剧抬至美学的最高范畴,唯悲剧而独尊.随之而来的,便是与悲剧的严肃性、神圣性相对应的崇高感的倍受推崇和敬仰.在"崇高"至高无上、凌然不可侵犯的姿态下,被视为美的对立面的"丑",就显得卑  相似文献   

9.
论石评梅小说的悲剧意识和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特别的视角评论石评梅小说的悲剧意识和美学特征,认为石评梅小说是爱情悲剧、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人物性格悲剧的交织融合,具有悲壮而崇高的美学特征,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应有相应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音乐作品中悲剧的特点及美感艺术性,从中得出了音乐作品中的悲剧是崇高美的集中体现,也是悲剧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重要原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神话塑造了鲧、禹、夸父、精卫、刑天等一系列神话英雄形象,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冲突和斗争,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也体现了崇高的人格理想和坚强的生命意志,悲剧美和崇高美是这类神话共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神话塑造了鲧、禹、夸父、精卫、刑天等一系列神话英雄形象,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冲突和斗争,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也体现了崇高的人格理想和坚强的生命意志。悲剧美和崇高美是这类神话共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路遥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与他的自卑情结和超越自卑所体验到的崇高美具有密切关系。路遥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在不屈服于命运、超越自卑追求卓越的求索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浓郁的悲剧意蕴中折射出无限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4.
正一、鲁迅小说与国外古典小说的差异亚里土多德,这位西方悲剧理论的鼻祖认为悲剧不应该是平凡的事件,必须是"崇高的";而悲剧的主人公不应该是平常的普通人,必须是"高贵的","享有盛名的境遇很好的人",因此欧洲古典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是英雄式的上层人物,他们是"伟大人物的写照",在他们的身上具有"崇高美"。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作家们,他们英雄悲剧作品的主人公不是大臣将军,便是王子国王,这其中以莎  相似文献   

15.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富于独特的美学意义,不是崇高壮烈之美,而是朴素平易之美,因而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悲剧美辨析     
<正>在我国现有的美学教科书和美学论著中、一般都认为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美的审美实质就是崇高。如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中说:“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和必然的胜利。这种悲剧的审美特性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美。”高尔太在《论美》一书中说:“悲、或悲剧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不等于这两个词通常所意味的悲哀,悲惨,失败与死亡。它的价值恰恰在于表现出人对这种失败与死亡的抗议与斗争。唯其如此,悲剧才同时显得崇高与雄伟。”在韦小坚等人著的《悲剧心理学》中也这样写  相似文献   

17.
西方的悲剧意识源于对有限性的认识。面对完美整一的宇宙本体,作为有限存在的人自由生出强烈的渴求,但有限性注定了人只可能无止境地接近生命本体,却永远无法达到它,永恒的悲剧感这样就产生了。古希腊化内在性的匮乏,悲剧的动力只是外在的。基督教把信仰转向内在性。崇高和象征是内在性的表现,是西方近现代悲剧的两个重要特征。在后现代主义悲剧中,崇高和象征丧失了,结果是悲剧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美学理论研究十分繁荣和丰富,但与西方相比,体系不完备、理论不系统。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和系统理论阐述始于王国维,他创立了中国悲剧和崇高两个美学范畴,开启了悲剧和崇高理论研究的先河,为中国美学理论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素有“悲剧之父”的美称。他的悲剧思想深邃 ,素朴崇高。他对苦难的独特阐释构成了他的悲剧精神。在他看来 ,苦难来源于神的分裂 ,是神与人的纽带和新生。笔者从悲剧性因素、悲剧人物和悲剧调剂三方面探讨了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20.
刘璇 《文教资料》2008,(24):18-20
余秋雨的散文一直都以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浓烈的文人责任感表现着文化大散文的独特魅力,弘扬着中华民族文化本位的意识,其散文在解剖着一个个文化层面下民族悲剧的同时,审美效果却力显了崇高的一面.悲剧与崇高的两种张力支撑着他的"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