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女性写作研究领域,对女性意识的探讨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从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如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经验”也是对女性意识的挖掘。作为生物性的“人”,我们都有各种生物性需求和欲望本能,传统的作品大多凸现出男性的这种生命本体的意识,而女性被置于纯洁、唯美的位置,她们只能含蓄地表达朦胧的内心活动,她们生命本体的意识被压抑,被描述为不合理的。事实上,女性意识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除了社会意识层面外,还包括灵和肉的内容,所以说对女性自身的发现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是对男权化的一种反抗。虽然这种觉醒是人的一种生物本能,但是在敢于表达敢于言说时便赋予了其强大的精神内涵。徐坤的小说在展现女性生命本体意识同时,也对女性意识进行着出人意料的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国当代文坛,可谓流派繁多、思潮迭起,生命本体文学作为一种思潮也呈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它以“生命意识的自觉”为起点,历经“生命本体的透视”、“生命精神的呼唤”、“生命原欲的展示”,发展到了“生命欲望的狂欢”。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这一思潮的得失,可为当代文坛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哈代是一个女性本真生命奥秘的探寻者,他敢于正视人自身的身体感官意识,敢于承认肉身之于文学的回归,从而能够洞察女性对自我价值追求的动因,即生命本能冲动引起的各种自我满足的欲望,并艺术地表达了这种人性的本质要求,使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了源自生命本真的人性魅力,超越了他的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生命的生产”为核心概念,把艺术起源的各种理论,综合为一个结构有序的动力系统。其中生命生产的两大基因——食欲和性欲是一级动力,通讯、游戏、摹仿等本能活动是二级动力,生命生产意识是三级动力。根据艺术起源的过程论思想,还把原始艺术区分为艺术Ⅰ(工具艺术)、艺术Ⅱ(图腾艺术),艺术Ⅲ(彩陶艺术)三阶段,并认为由前艺术(使用天然工具)向艺术Ⅰ(打制石质工具)的飞跃,是在二级动力的推动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学作品中,总是那些富有恶魔性的人物形象散发出最迷人的光辉。来自生命之树的“原欲”和来自知识之树的“原罪”,它们的互动是恶魔性人物性格形成的深层动因。原始的欲望转变成原型的欲望,遮蔽或扭曲了蓬勃圆浑的生命本能,而祛魅的恶魔性因素则使人重返本原。原欲(包括原始欲望和原型欲望)蕴涵的创造性和破坏性在作家的创作中成为探索人性、反思社会化的重要切入角度,也为解读此类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陈染的小说是中国二十世纪末一种具有神奇意味与突破性的文化现象。陈染的小说,以体验、探索、表达生命为宗旨,对新兴的“生命学说”是一次重要的整理与拓展。陈染写生命,突破了西方的生命观,在陈染笔下,生命不再是与理性绝然对立的潜意识与非理性,也不止是人的本能中的“烦、畏、死”与“先天构造”。陈染笔下的生命,具有活鲜、整体、亮丽的色彩与“人学”意味。陈染使生命焕然出神奇的中国文化特色,陈染使生命显示出当代的人文精神与超向完美  相似文献   

7.
莫言小说对于人的生命本原的崇拜是与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对人的重新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对血腥、污秽的玩味则体现了八十年代后期文学对于传统关于人性的理想观念的消解。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和“审丑意识”充分地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8.
余华在《活着》中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形式表达了人生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表现生命的顽强。又在《许三观卖血记》获得更深层的生命意识,“苦难与重复相依为命”,以“卖血”换得个人生存价值,升华生命意识;最后,找到了生命的支点———“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0.
陈磊 《黄山学院学报》2006,8(1):111-113
弗氏理论自“五四”新文学始就饱受到先驱者的青睐,随着日益增强的强势话语,它逐渐滑至主流文学的边缘。新时期文学人性、人道主义的重新觉醒与高扬,它缘着“超我——本我——自我”的轨迹,经历由外而内,由形而上到形而下一个循序渐进的流变过程。但过于强调生命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也是其投射于当代文学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11.
本试从意象建构、人物塑造、叙事艺术等方面考察苏童小说创作,对其作品中独特的生命意识作整体把握并探求其表现手法及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被鲁迅先生视为在创作上极有前途的女作家。近年来,萧红被“重新发现”,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价值和魅力也得到越来越深入地认识。萧红小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牵动人情思的原因,是她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萧红对“生命”有着深切体验和感悟,她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结构主义对《荆棘鸟》生命意识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结构主义叙事分析方法,阐述《荆棘鸟》内容的存在形态,思想它的生命意识与哲理意蕴:人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压抑史,无拘无束的满足生命需求的原则不可避免地会与自然环境和人的环境发生冲突,因此,在人性发展的意识范围内和它所创造的世界范围内的任何自由,都是要以牺牲欲望的充分满足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坚持“性欲乃是人类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源泉”,认为“本能的升华是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发展的特征;正是由于升华,高级的心智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或思想活动才成为可能。”人们对此很有异议。其实,弗洛伊德是在对“性”的最广泛意义的理解基础上创建他的“动力心理学”的,他试图从他对人的个体心理理解的立场出发,来解释人类的全部历史、全部事件和社会生活的结构,并以此建立一整套关于人类精神生活规律的学说和理论。深入探寻弗洛伊德性学说的底蕴,澄清他的“性力”、“原欲”概念的内涵,真正领悟其“升华”思想的真谛,才有可能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对复杂纷繁的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边城》中的死亡观,沈从文试图通过对《边城》中老船夫,天保死亡意象的探究,达到对爱对生命的诗性观照,在他看来,爱与死的构成生命的“整体存在”,死亡是生命新陈代谢的程序,是剥夺人的“我要”的东西,是追求神性所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6.
彭立鸿 《重庆师专学报》2003,2(1):60-62,110
泰戈尔的散文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对“爱”——那种充溢于宇宙万物当中的暖融融的爱意——的吟唱。不同于印度传统精神中的“寂然于万物”,泰戈尔思想中有着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强烈的个体意识和对和谐完整、统一宁静的追求,使得他的散文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既区别于印度传统又远离了西方哲学、文学中的生命意识观。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的东北女作家。悲苦的人生与动荡不安的时代格局成就了萧红的创作,敏锐的生命感受和艺术能力的把握使她写出了东北故乡生活的沉滞、闭塞,以及民族的麻木。但是萧红又进一步挖掘人的生命活力,对生命的呼唤和渴求。本文主要以萧红小说中对故乡描写的文本分析,解读萧红笔下的东北故乡的原始生命力量和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创作一直以中国最东北为根据地,描述那里的风俗地貌和人情冷暖。她笔下对生命意识的描摹是对生命"圆全"的追求,然而并非只是与残疾人相对的渴望世界,而是自然安排给人类的命运,是我们用时间的笔触细细编排的生活轨迹,比如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等。笔者立足于她的小说文本,解析其作品中强大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夏怡 《文教资料》2012,(33):77-79
《米》是苏童“新历史主义”系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特定时代背景下主人公五龙由流浪者到地方一霸的堕落生命历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种种形态,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以探究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的小说有着深厚的蕴涵,展示东北这块黑土地上的文化生态和生存景观,萧红抓住了“生”与“死”——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主要环节,对人们的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进行突出地展现和深刻地剖析。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是相连相融的,死亡正是生命意识的重要内涵。这些使得她的小说充满了无限的阐释与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