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排球运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符合其兴趣特点和生理特点的体育项目之一。在教学与比赛中,它的运动量可随不同水平的参加者而异。因此,把它作为大学女生体育教学专项选修课程,是深受女同学们普遍欢迎的。为使学生在总共60学时的排球专选课的教学中能正确、熟练地掌握排球的基本技术、战术,并迅速提高比赛能力,作为今后终身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训练和考核评定三个方面作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几点质疑.进而以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为切入口,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为着眼点,以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为着力点,以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为落脚点,构建了体育与健康实践教学的"主项选修,配项必修"模式.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但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忽视学生差异性的问题,违背新《课标》精神,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而实施分类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和增强体育意识,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及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根本遵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特点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本文通过分析基础教育阶段不同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提出顺应童趣、培养兴趣和享受乐趣的体育教学新思路,并提出了实施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革新教学模式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为最大程度地培养、延伸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拓宽体育教学的渠道,教师可以对部分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与开发,具体方法包括: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原规范化的运动项目体系的类型,即根据新"课标"相关学习领域对不同水平学段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水平目标要求,实施运动项目之间在动作技术上的综合,规范技术动作与非规范技术动作的有机结合,进行创新;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原有的运动形式,结合  相似文献   

6.
赵华 《体育教学》2024,(3):40-42
创新体育教学的思路与方法是当前的重点任务,体育模块化教学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体育学科发展的必然。笔者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在教学上融合与专业相关的体育活动,注重技能培养与职业实用性,让学生在展示个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强化职业体能;并将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构建“1+N”课程新体系,分为基础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和拓展模块,建立模块课程配套资源库,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研发特色校本课程,使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同时,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学练兴趣,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体育教学如何走近儿童,走进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和习惯?教学内容生活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它是基于对学生身心特点的理解和尊重,将学生体育学习和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也是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体育习惯的培养提供了无限可能。体育学习的过程本身也  相似文献   

8.
现代大学的体育教学基本采取学生自己选修体育专项的方法,虽然教学目的是一致的,但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使学生身体机能指标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本文通过对不同专项组女生跳远成绩的分析,找出各专项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使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尽量减小差异,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达到让学生均衡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凌静 《网球天地》2022,(10):94-96
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网球教学时,由于网球技术的特殊性,可能会使学生感觉练习比较枯燥,运用体育游戏来提高网球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对于激发学生的网球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法就体育游戏在网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网球运动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游戏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的未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认真回顾与思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产生质疑,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任务应据各学段学生生理和心理不同特点而有所不同。提出了作为学校体育最后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应从学生未来需要着眼,把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放在传授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自我锻炼能力上。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并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点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要彻底打破“后一学段是前一学殿体育教学的继续”的错误观念,真正意义上做到各不同学殿的体育教学既是独立的。首层次的、有区别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协调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正>初中体育多样化中的多样不仅仅是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多样的体育教学应基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教学手段、方法的多样,教学组织、措施策略的多样等。一、以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一)以运动项目的体验练习,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基于《课标》,以目标引领内容,在年度计划、学段计划内容设定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动兴趣及需求、学校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专体育则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坚持锻炼的习惯,这是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中专排球选修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如何上好中专排球课,这是体育老师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快乐教学是近年来提倡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普遍地运用于各学科不同学段、年段的教学过程。掌握技能则是作为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运动技术与运动能力。从教育学角度来理解体育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显然是不能顾此失彼地忽视掌握运动技能这一运动课程特点的。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什么要划分学习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水平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特点所划分的水平等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划分学习水平主要是为了在一定的阶段内,更好地加大教材内容的弹性,使学校和教师可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能及运动技能等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将中小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六个水平,并在各领域按学习水平设置相应的目标。其中,小学l~2年级为水平一、3~4年级为水平二、5~6年级为水平三;初中阶段为水平四;高中阶段为水平五。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还在各个领域为水平五学段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层级衔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着眼于小、中、大学之间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水平目标层级衔接问题,试图探讨出一个可供各级各类学校借鉴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各水平目标层级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5个原则,即教育性原则、与教学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相一致原则、科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原则。为实现各水平目标层级之间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应将教学内容分为4类,即主学类、简学类、介绍类、系统安排类。继之将学校分类,依靠政府的调节性安排,实现学段与学段之间、各水平目标层级之间有序递进、有机衔接,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的总体实现。  相似文献   

17.
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关键。瑜伽是一项终身受益的健身课程,但是该课程在大学里实施的时间太短,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传统的瑜伽教学中进行全面的设置与实践,对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观念和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点,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优化教学结构,避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根据学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断丰富体育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刻苦  相似文献   

19.
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是提高学生课堂练习参与度的关键。教师通过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练,逐步体验到参与学练的兴趣。学生参与学练的兴趣不仅需要满足,而且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去激发。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核心素养成为了各个学段学科教学的发展理念。核心素养倡导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到更多的健康知识,以及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与较高参与热情。针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主要问题,结合核心素养的理论内涵理念,提出激发兴趣,合作学习;优化内容,培养品格;转变观念,德育渗透等体育教学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